近年來,農發行對商業性貸款在貸款方式上一般都采取了擔保貸款方式。其中,有相當多的貸款企業由于自身缺乏有效擔保物,往往是找第三方為其作信用擔保。它對避免銀行信貸資產風險,減少信貸資產流失和保障銀行資金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從銀行內部貸款管理和外部環境的實踐效果來看,由于各種原因,擔保貸款,特別是保證擔保貸款和第三人財產抵押擔保貸款依然存在很多風險隱患。
一、需關注的問題
1、貸款企業與提供擔保的保證人或抵押人債務糾紛頻發
從來就沒有天上掉餡餅的好事。貸款企業由于自身抵押不足,需要找保證人或抵押人,但貸款由第三人擔保從近幾年的實際情況來看,絕大部分都是有條件的有償擔保。擔保人往往以資金周轉困難的名義,找貸款企業無息借款或收取擔保費。一般是在提供保證或抵押的同時,要求被借款人即貸款企業支付一筆擔保費(約1%),或借支一筆金額不小的現金才同意擔保。而貸款企業這部分資金來源要么就是向社會高息融資;要么就是承諾貸到款后,馬上支付款項。雖嘴上說是借款,實際上從開始借款到貸款到期歸還后再續貸,所借出去的款項都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很少有守約歸還借款的。貸款行、貸款企業與擔保人之間的所形成的三角債務,無疑進一步加重了企業的經濟負擔,影響了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周轉資金,致使本來就困難的企業更加雪上加霜。筆者調查張家界地區21家民營企業,其中,全部屬于貸款企業自有資產擔保10家,涉及有第三人擔保11家。截止2009年12月末,第三人擔保金額為13205萬元,占21家民營企業擔保金額22005萬元的60%。11家第三人擔保目前已有6家曾經發生過經濟糾紛。如:湖南省西部萬農生物有限公司的三個貸款擔保人,在貸款擔保過程中,除了收取擔保費外,還曾先后多次向公司法定代表人私下借款,且大部分在案發時仍未歸還而引起經濟糾紛,便是其最好的佐證。由于民營企業大多為家族式管理居多,未建立起科學有效的內部管理及控制體系,財務制度不健全,借款手續非常簡單,借款人一般都是沒蓋公章,而由個人簽名的白條子。被借款企業法定代表人為逃避銀行監管,將借款由個人保管而不入公司帳,借出去的資金也是以其它名義支取,造成財務數據嚴重失真,貸款被轉移用途,風險隱患進一步加大。
2、企業融資成本攀升,利潤與生存空間變窄
目前,大多數民營企業,由于融資渠道單一,資金缺口較大,對貸款的依賴程度較高。要想取得貸款,在自身有效抵押擔保物不足的情況下,只好硬著頭皮,以支付擔保費和外借資金的代價找第三方作貸款擔保人。有去無回的借款,擠占了企業生產經營流動資金,加大了貸款企業的財務負擔,超過了企業的經濟承受能力,留下了流動資金缺口,造成企業生產經營資金周轉困難,無法持續維持正常生產。同時,企業在獲得貸款之前,還得向資產評估機構和抵押登記部門支付一筆不菲的評估費用和抵押擔保辦理費用(一般約為抵押物價值或交易額的5%左右),高額的評估費用和抵押登記手續辦理費用,更增加了企業的融資成本。在企業因超過其授信額度,無法再取得信貸支持的情況下,一些企業法定代表人只好左支右絀,私下向社會高息融資,借貸月利率一般都在5%以上,遠遠高于同期人行基準利率,加大了企業融資成本,減少了企業生產經營利潤與生存空間。一些企業生產經營無利可圖,持續虧損,社會債務不斷增加而引發經濟危機,其法人代表被迫棄廠出走,造成企業停產,貸款逾期收不回,最終形成不良,國家信貸資金面臨較大風險。
3、貸款產生風險后第三人擔保的“保障性”不強
擔保的“保障性”是指擔保債權的如期實現,它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在保證人能完全履行保證責任或抵押權實現的最終價值。保證人、抵押人及其抵押物在擔保有效期內,隨時可能因經濟形勢或其他變化而導致其債務清償能力降低,信用狀況出現惡化。不少貸款行在擔保貸款發放后,更多地是關注借款人是否按期還本付息,而疏于跟蹤監管提供擔保的保證人或抵押人的債務清償能力和抵押物在債權存續期間有無變動或發生重大風險事項等異常情況。結果一旦保證人的資信狀況糟糕,代償能力降低,或抵押人涉及重大經濟糾紛,財務狀況惡化,抵押物價值貶值,或擔保品變現困難,則貽誤了擔保債權實現的最佳時機,貸款的第二還款來源的保障性也隨之降低。實踐中,類似情況及后果已屢見不鮮。要么是因一些保證人發生分立、合并、股份制改造以及其他經營機制或組織結構等方面的變化,不及時告之債權人,造成人民法院采取強制執行措施所取得的數額不足以代償全部債務;要么是因一些抵押人在其抵押物處置時,借口經濟糾紛,多方設置障礙,造成擔保抵押品拍買流拍,根本無法進入執行程序。
二、形成原因分析
在保證貸款行即債權人的債權實現上,貸款企業即債務人與第三人(包括保證人、抵押人,下同)的立場與行為是截然不同的。貸款企業作為債務人,是為自己的生產經營利益,以自身的財產物品設立抵押擔保關系。生產經營的好壞與自己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在資金的借貸、財產的抵押、資產的使用和收益等方面都具有同一性。當債務到期不能按期履行時,必然要以自己的財產清償債務。一日債務不履行,這種抵押擔保關系,就一日不能解除。企業想長久得到銀行的信貸扶持,生產經營想保持持續發展,就不得不維護自己的信譽,就不得不顧忌與銀行的信用關系。
在還款來源上,我們之所以強調注重貸款企業第一還款來源,而不完全依賴第二還款來源,是因為第三人擔保情況很不一樣。它是以自己合法的財產為他人之債提供保證擔保或抵押擔保。按照合同約定,如借款人未能按期歸還貸款本息時,第三人是要承擔連帶清償責任。所以,第三人提供擔保后,在其資金使用、財產收益上與債務人不盡相同。為分散擔保風險,第三人除了收取擔保費外,還要考慮向債務先借支部分資金供自己使用。至于需不需要歸還,什么時候歸還,到時看情況再說。當債務人無力足額清償債務即債不履行時,第三人出于對自己財產將要產生損害的考慮,必然會千方百計地盤算如何解除擔保關系,阻礙抵押權的實現。于是他們會想方設法尋找種種理由,處心積慮設置種種障礙,逃避責任,拖延時間,混淆視聽,干擾法院對貸款合同糾紛案的審理,阻撓法院拍賣、變賣抵押財產清償債權。如果面臨此類局面,貸款企業卻會不理不睬,置身事外。因為它的全額保證或抵押擔保為第三人,不少企業法定代表人的個人資產并未相應辦理抵押,所以它可以理所當然地袖手旁觀,坐山觀虎斗。
三、相關對策建議
1、完善管理方式,保全貸款債權
農發行總行最近下發了新整合的16項信貸制度和《信貸業務操作手冊(試行)》,對于進一步提高信貸管理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增強擔保貸款管理的合法性和可靠性,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操作依據。我們一是要認真學懂弄通,不斷熟練掌握,加深對合規辦貸管貸的思想認識。糾正過來重貸輕管、重企業第一還款來源、輕第二還款來源的認識偏差。二是要全面核實企業各類流動負債,特別是個人及社會集融資金。無論是申請借款人,還是選擇保證人或抵押人,對其有參與社會高息融資的,均應高度關注,審慎接受。三是要根據企業的風險承受能力發放貸款,實行嚴格的風險管理。注意完善擔保手續,規范擔保合同內容,增強貸款擔保的管理責任,努力提高依法辦理擔保貸款的能力,為實現業務持續有效發展真正發揮其保障作用。
2、堅持“審慎”原則,恰當選擇擔保方式
與其他商業銀行一樣,信用風險仍然是農發行所要堅持不懈地識別、計量、監測和控制的主要問題。對信貸風險的有效管理是全面風險管理的一個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應該從近幾年風險管理的實踐中不斷總結和吸取有益的經驗教訓。《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貸款擔保管理辦法》第六條關于貸款擔保應遵循的基本原則之一就是:“審慎選擇,嚴格審查,動態監控,合法處置,合規操作”。因此,我們在貸款擔保方式使用時,應優先考慮有利于補償貸款風險的擔保方式,應將借款人自己提供的抵押(或質押)擔保作為首選擔保方式,對保證擔保方式和第三人財產抵押擔保方式應盡可能少用或不用。即便要用,其貸款企業的法定代表人和股東都應與貸款行簽訂承擔無限連帶責任的保證擔保合同,并將其個人資產辦理抵押擔保。就是第三人擔保抵押已足額,也應作為貸款條件來要求,以防范企業法定代表人和第三人的道德風險。
3、核實資信情況,注重償債能力
擔保貸款作為貸款的第二還款來源,要確保其安全性和可靠性,就必須在貸前調查評估時,深入細致地開展實地核查工作,多渠道、多途徑調查了解擔保人的資信情況、代償能力、抵押物價值及變現能力等情況。首先必須核實擔保人的個人品質和資信狀況。了解其是否有逃避銀行債務等不良信用記錄,是否涉及重大的債權債務糾紛。其次要核實擔保人的擔保能力和抵押品的合法性、可變現性和凈現值情況。所設貸款擔保確有代償能力或變現能力,確保一旦進入貸款風險處置時,實現農發行債權保護的最大化。第三要加強擔保貸款的貸后管理。在債權存續期間,定期深入現場檢查核實,連續、及時地跟蹤監管保證人、擔保物的異動情況。一旦發現異常情況,貸款行應及時、適當地作出風險預警,果斷采取警告、制止和補救甚至依法維權等有效措施,切實控制和分散貸款風險,最大限度地實現擔保債權。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張家界市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