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是洞庭湖比較典型的農業地區,主要從事傳統的種養殖業和農產品加工。截至2009年9月末,全市農村面積15375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84.52%;共有農業人口471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76.67%;涉農貸款223.71億元,占全市貸款余額的55.32%。為使農村金融更好的服務當地經濟的發展,人民銀行常德市中心支行把7個縣(市)及其鄉(鎮)、村作為調查對象,通過走訪、召開座談會和對100家農戶進行問卷調查,對轄內農村信貸服務進行了全面了解。
一、農村信貸服務的現狀
(一)農村金融體系逐步形成
全市農村地區共有7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分別為農發行、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和郵政儲蓄銀行。經過多年的改革和發展,逐步形成了以農村信用社為主導,政策性銀行和其他商業銀行分工協作的農村金融體系。全市農村地區共有銀行業金融機構網點447個,金融從業人員4115人,每個金融從業人員服務約1145人。從縣域金融機構網點布局來看,農發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經營網點全部布局在縣城,中國銀行僅1個網點在鄉鎮;農行網點城鄉對半分布,鄉鎮網點數占農村網點數的42.55%,;農村信用社網點基本覆蓋到每個鄉鎮,覆蓋面達97.80%;郵政儲蓄銀行營業網點63個,其中鄉鎮網點50個,占79.37%。
(二)信貸管理制度趨于靈活
從貸款審批權限和時效來看,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縣域支行管理權限擴大,審批效率提高,基本能夠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例如農行縣支行具有200萬以下小企業簡式貸款審批權,權限內貸款5天內必須辦理完成;農村信用聯社有300萬元的審批權限,權限內貸款15天必須審批發放,鄉信用社具有5萬元內小額貸款發放權。從貸款的定價機制來看,除了郵政儲蓄銀行貸款定價完全沒有自主權外,其余行社均能在貸款基準利率的基礎上實行一定的幅度的浮動。信用社貸款利率在基準利率的基礎上平均上浮100%-130%;農業銀行貸款利率在基準利率的基礎上浮20%-50%;其他國有商業銀行均有一定幅度的浮動。
(三)農村信貸投放力度加大
截至到2009年9月末,全市縣域貸款余額223.71億元,占全市貸款余額的55.32%。從貸款增量來看,前三季度縣域貸款增加46.69億元,比去年全年多增25.13億元;從貸款增速來看,縣域貸款增速為26.3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86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高11.88個百分點。農村信用社的主力軍地位日益突出,其貸款余額占全市金融機構貸款余額的比重為28.12%,創近6年來的新高。從貸款的申請和滿足情況來看,2009年1-9月,縣域共有113377家企業和個人向銀行業金融機構申請貸款,其中93476家企業通過貸款審批,獲貸數占全部申報數的82.45%;全市縣域申報貸款總額為71.21億元,實際發放貸款57.11億元,貸款滿足率高達80.20%,但貸款滿足率呈逐年下降的趨勢。根據調查情況顯示,貸款滿足率下降主要是因為貸款的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
(四)信貸產品和服務方式不斷創新
近3年來,通過人行、銀監局大力督導,各行社共同努力,全市信貸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工作基本上形成“一縣一年一品”發展模式。例如農戶小額貸款“一證通”、農戶聯保、企業聯保、“公司+基地+農戶”、行業協會為會員的擔保貸款等都是信用保證貸款在農村地區的各種創新形式;林權、應收賬款、水面經營權、倉單、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權質押貸款等,都是動產和權利質押貸款在農村地區創造性的延伸;信貸到村、信貸人員服務到村、開設信貸服務窗口、加大農村地區主動營銷力度等,都是信貸服務方式創新在農村地區的體現。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桃源縣農村信用聯社正在積極策劃建設貸款咨詢中心。
(五)農村信貸服務配套措施不斷完善
各級政府部門出臺了信貸政策執行效果獎勵辦法,對涉農貸款給予一定獎勵,提高了金融機構的積極性;不斷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積極推動“金融安全區”創建,三年來,共創建349個信用村、29個信用鄉鎮,12個“市級信用社區”、156家“信用企業”,為信貸服務創造了良好的信用環境;近三年來,各縣域政府積極籌辦銀企洽談會,共簽約項目204個,貸款金額38.24億元,為金融機構和中小企業搭建平臺。司法部門加大對金融債權的保護力度,嚴懲惡意拖欠貸款行為,積極解決個案問題,切實保護金融機構利益。人民銀行加強窗口指導和信貸政策指引,每年修訂完善《常德市貨幣信貸政策指引》,積極引導信貸投向。
二、存在的矛盾
(一)信貸主體缺乏與信貸服務拓展的矛盾
農村金融機構的基層營業網點不同程度地有所撤并或縮減,人員嚴重不足,這將直接影響當地農戶及鄉村經濟組織貸款的發放,給貸款帶來不便,而且不符合國家加大信貸支農力度和服務“三農”政策的信貸主體規模。
(二)銀行機制制約與國家政策導向的矛盾
為了進一步改善縣域金融機構的信貸結構,緩解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引導金融機構加大農村信貸支持的政策,支持縣域經濟的發展。但是,縣域金融機構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面臨銀行本身的信貸機制障礙,國家信貸政策的傳導梗阻,效果大打折扣。
(三)信貸產品創新多與推廣運用少的矛盾
07年以來,各家農村金融機構在信貸產品創新和開發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創新和推廣了專門面向中小企業的企業聯保貸款和倉單質押貸款等品種,面向農戶的林權抵押貸款、水域承包經營權質押貸款、惠農卡農戶小額貸款等品種,面向下崗和待業人員的小額擔保貸款,面向貧困大學生的生源地助學貸款。但是,大部分創新信貸產品的推廣運用力度還不夠。
(四)有效需求不足與信貸資金充足的矛盾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重視,農民的收入顯著提高,對信貸服務的需求日益增加,不僅是種養殖業需求,個體工商戶、農村城鎮化建設、水電路建設改造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資金。問卷調查反映,92%的人表示有貸款意向,42%的人覺得申請貸款非常困難。2009年9月末,縣域金融機構存款余額414.39億元,貸款余額223.71億元,存貸比僅為53.99%。目前,“銀行有錢放不出,客戶要錢貸不到”的問題比較突出。
(五)信用環境缺失與風險補償不夠的矛盾
信用缺失增加了經濟的不確定性與變數,使銀行與企業間的正常交易變得偶然和難以預測。盡管國家和中央銀行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地方政府部門、部分農戶和企業仍不重視銀行到期貸款的歸還和不良貸款的處理、清收,嚴重破壞了與銀行的信用關系。
三、政策建議
(一)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明確功能定位
要完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現有的金融機構要進一步優化網點布局,應站在長遠角度核算網點運營成本,消滅網點布局的盲點,盡最大可能方便客戶,特別是已撤銷的國有商業銀行縣支行應盡快恢復;發展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三類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正確引導農村的“地下金融”入股農村新型合作金融機構,建立真正貼近農村的合作金融組織;建立健全農業政策性保險機構,完善與新農村建設相適應的信用擔保體系。
要明確各金融機構功能定位。政策性的農業發展銀行要強化支農功能,賦予其支持扶貧、農業綜合開發、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政策性融資職能;商業銀行要發揮“擴張功能”,逐步兼顧農村市場的信貸投放,培育好農村市場,學會“先栽樹后乘涼”的經營原則;農村信用社要利用點多面廣的優勢,充分了解農村需求,發揮服務“三農”功能;郵政儲蓄銀行要充分發揮其現有鄉鎮網點分布較多的優勢,確保郵政儲蓄資金“取之于農,用之于農”;成立的政策擔保公司,要取消反擔保條件,以促進其更好的為農村經濟服務
(二)創新信貸管理機制,搭建農村融資“綠色通道”
要完善專業服務機構。各縣級金融機構要專設中小企業融資服務部門,配備專業團隊,直接從事中小企業信貸審批發放;各金融機構要適當降低融資門檻,建立適合中小企業特點的信貸評估體系,簡化中小企業貸款手續,通過流水線、集約化的管理模式加快貸款審批速度,為中小企業提供全方位的信貸服務。
要下放信貸管理權限,完善農村信貸考核辦法。各行社只有下放信貸權限,才能滿足時間短、額度小、使用頻、需求急的農村信貸需求;同時,銀行業金融機構應不斷完善考核激勵機制,建立起有利于農村信貸的考核體系,對農村貸款實行單獨統計、考核和獎勵,培育和穩定農村貸款營銷隊伍,建議推行“盡職免責”的考核模式,不斷提高員工開拓農村信貸業務的積極性,進一步增強做好農村信貸服務的使命感、緊迫感、責任感,使農村金融服務水平再上臺階。
要進一步完善貸款利率定價機制。各金融機構應正確處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充分考慮農村經濟特點及農戶經濟組織對貸款利率的可承受能力,完善利率定價機制,在覆蓋風險的前提下,實行差別利率政策,控制上浮幅度,切實降低農戶和鄉村企業融資成本。
(三)不斷創新信貸產品,加大創新產品推廣力度
要擴大擔保物及擔保方式的內涵。金融機構積極拓展擔保物范圍,充分利用農村經濟擁有的可轉讓股權、土地經營權、大型農用設備、私荒地使用權、倉單、營運車牌、專利、商標等資產和權利開展擔保類融資產品創新,積極嘗試保險公司信用保險、“多方聯保”、政府兜底擔保、商業擔保等保證方式。
要做好企業供應鏈融資創新。各金融機構堅持以核心企業為切入點,依照企業上下游供應鏈關系,以業務自身的自償性特點為風險控制基礎,利用保理、票據、貨權等質押手段,在產供銷等環節廣泛開展中小企業供應鏈金融服務,構建中小企業融資“長效機制”。
要積極做好涉農信貸產品的創新。在努力擴大小額信用貸款規模的同時,積極探索大額農貸發放管理辦法。如加大對特色農業、高效農業、農產品精加工企業的投入力度,把資源優勢、區域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探索發展“公司+中介組織+農戶”、“經濟合作組織+農戶”、“保險+農戶”等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信貸模式,發揮產業化經營的輻射帶動作用,支持農業生產、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
要積極做好新的信貸產品和服務方式的推廣。工商、國土、林業等相關部門要在股權、知識產權、土地經營權、林權等權利的確認上給予積極支持;商業銀行上級行在風險可控的情況授權縣級機構一定創新和推廣的權利;人民銀行要加大對創新產品的宣傳,達到橫向和縱向的推廣效果。
(四)齊心合力,為農村信貸服務創新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和信用環境
加大對涉農金融機構的政策扶持和信貸獎勵力度。地方政府要合理運用財政杠桿,制定鼓勵縣域內銀行業金融機構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當地發放貸款的實施辦法;針對目前國有商業銀行等非法人金融機構對縣域信貸投放力度較小的總體現狀,通過財政補貼、稅收減免等措施吸引金融機構增加對農村的信貸投入;結合當地經濟金融發展實際,因地制宜地對金融機構建立獨立獎勵考核機制。
多管其下降低信貸資金風險。政府部門應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減輕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建立農戶貸款財政兜底的政策性擔保公司,幫助符合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新農村建設要求的農業金融需求給以低成本的擔保,形成政策性擔保機制;由政府建立風險補償基金,從當年財政預算安排的支農資金中按一定比例提取,按各行每年新增涉農貸款余額的一定比例對各行進行風險補償。
積極做好信用創建工作。司法部門要嚴格執法,堅決打擊惡意逃廢銀行債務的行為,解決以往金融機構“贏了官事,輸了錢”的現象,維護地方信用環境;擴大信用社區、信用鄉、村和信用企業的授牌范圍,建立真正意義上的金融安全區,形成資金流入的“洼地效應”,吸引信貸資金的流入。
加快農村征信系統建設。加快農村征信系統電子化進程,將銀行信貸登記咨詢系統網絡覆蓋到鄉鎮級農信社,實現基層社農村企業信用數據的信息共享;盡快實現縣級、鄉鎮級農村信用社與全國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的聯網運行,以便其通過網絡實時查詢農戶征信記錄,滿足基層社防范信貸風險的要求。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常德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