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獻資源共建共享是圖書館界進行文獻資源建設和使用的基調,而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建設必然要涉及到著作權問題。通過對著作權法規中合理利用有關規定的分析,闡明了面對愈來愈烈的著作權擴張的趨勢,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建設應該在不違反法律規定的情況下,充分利用法律規定的合理利用的權利豁免,使公眾都能在一定范圍內最大限度地利用文獻資源,充分實現文獻資源的價值。
[關鍵詞]文獻資源;共建共享;著作權;合理利用
[中圖分類號]G250.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0)02-0047-03
Discussion on Rational Use of Literature Resources
in Their Co-constructing SharingLiu Kaiguo
(Library,Huanggang Polytechnic College,Huanggang 438002,China)
[Abstract]Co-constructing and sharing literature resources are the base for the building and use of literature resources in the field of library.And co-constructing and sharing literature resources must relate to copyright issues.After analyzing the rational use of relevant provisions in copyright laws and regulations,the author set out that facing the increasingly strong trend towards the expansion of copyright,the right of exemption of rational use should be fully used in co-constructing and sharing of literature resources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not violating the law,so that the public can maximize the use of literature resources at a certain scope and fully realize the value of literature resources.
[Keywords]literature resources;co-constructing sharing;copyright;rational use
文獻資源共建共享是將一定范圍的圖書館,按互利互惠、互補余缺的原則進行分工協調,納入一個有組織的體系中,共同編制聯合目錄,進行合作編目,開展館際互借,建立館際資源中心,發展合作藏書,建立共享網絡,使體系中所有文獻資源供有關用戶共同分享與利用的一種方式。它建立在文獻資源開放、擴大流通的基礎之上,要求文獻資源無償或低成本使用,限制信息知識的專有,反對信息知識的壟斷,代表的是廣大社會公眾的利益,也是加快信息知識的傳播,增強文獻資源的開發利用能力,提高我國相對落后的信息化水平的必由之路。
1 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建設必然要涉及到著作權問題
在文獻資源共建共享過程中,資源建設的一種重要形式是將文獻作品以掃描、錄入等方式進行數字化轉換。從數字化的特征來看,它是將作品在機讀載體上進行再生,雖然載體形式發生了變化,但作品內容的組織形式沒有發生變化,因而具有明顯的復制特征,這必將涉及到眾多擁有著作權、以多種載體形式發行的文獻,這些都可能造成對著作權的侵犯。
文獻資源數字化的最終目的是將數字化后的文獻信息通過互聯網進行傳播、擴散,以達到文獻信息資源全方位地共享。全國人大常委會于2001年10月27日審議通過了《著作權法》修正案,信息網絡傳播權概念正式納入了修改后的著作權法中,使著作權人的專有權延伸到了網絡空間。即使是為了公眾利益不以營利為目的的文獻信息共享,因為侵犯了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同樣是違法行為,文獻資源共享不能成為侵犯著作權權的抗辯理由。
著作權是法律賦予信息、知識創造者和投資者對其智力成果獲得壟斷利潤的專有權利。雖然著作權制度的最終目的是促進信息、知識的廣泛傳播與交流,但這一目的是通過運用法律規范信息、知識的傳播與交流中的行為,以保護信息、知識生產者和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來實現的,直接體現為對讀者分享和利用權利人的勞動成果的某些制約,因此著作權制度在保護權利人利益的同時,也限制了信息、知識的自由傳播與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縛著文獻資源共建共享的建設。國家版權局1999年發的45號《關于制作數字化制品的著作權規定》中第二條將作品數字化規定為復制行為,《著作權法修正案》也十分明確地將作品數字化界定為復制權,并將信息網絡傳播權概念正式納入了修改后的著作權法中,2006年7月1日正式施行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中,更是把圖書館可以數字化資源的范圍以及進行網絡傳播范圍進行了進一步的限定。
然而,著作權制度作為公共選擇的制度安排,必然要對相互沖突的權利主體與社會公眾的利益進行協調,以達到維持私人利益與公共利益之間的均衡公正目標。例如我國的著作權法,在強調要保護作者作品的獨占性權利的同時,又對這種獨占權利給予一定的時間期限,并通過“合理使用”、“法定許可使用”等條款對權利人的獨占性權利加以限制。
期對文獻資源共建共享過程中合理利用的探討Feb.,2010Vol.30 No.22 對著作權中合理利用有關規定的分析
合理利用原則一直是著作權法理論的精髓之一,也是著作權法為平衡各方面利益而采用的一種權利約束機制,因為著作權法的真正功用不僅僅在于保護著作權人的作品免遭非法利用,還在于保護它們的合理使用。
《著作權法》第22條規定了12種情形下使用作品時,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的合理使用情形。2002年出臺的《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21條對《著作權法》所規定的合理使用又作了進一步的細化規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的第六條和第七條總共規定了九種合理使用的情形。將《條例》中所規定的合理使用與《著作權法》的規定進行比較可以看出,我國在網絡傳播權合理使用范圍上實際上有所縮小,《條例》將“個人學習、研究或者欣賞”、“免費表演”以及“藝術品的臨摹”三項權利排除在網絡傳播權之外。
(1)《條例》第六條第(三)項將“為學校課堂教學或者科學研究,向少數教學、科研人員提供少量已經發表的作品”作為合理使用,這是在網絡環境下對《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第(六)項“為學校課堂教學或者科學研究,翻譯或者少量復制已發表的作品,供教學或者科研人員使用,但不得出版發行”的延續,但同時又用“少數”和“少量”對其作了必要的限制,即每個作品都只能向少數教學、科研人員提供。每個教學、科研人員都只能使用少數作品,使該合理使用規定不對權利人的利益造成較大損害。
(2)《條例》第七條規定了圖書館的合理利用,“圖書館、檔案館、紀念館、博物館、美術館等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通過信息網絡向本館館舍內服務對象提供本館收藏的合法出版的數字作品……不向其支付報酬,但不得直接或者間接獲得經濟利益。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但只能通過信息網絡向本館館舍內服務對象,提供本館收藏的合法出版的數字作品,且不得有營利性質。
(3)《條例》第七條同時規定圖書館可以對館藏作品“以數字化形式復制”,但館藏數字化也只限于保存版本的需要,并且該館藏“應當是已經損毀或者瀕臨損毀、丟失或者失竊,或者其存儲格式已經過時,并且在市場上無法購買或者只能以明顯高于標定的價格購買的作品。”圖書館合理數字化作品的范圍僅限于本館藏的作品,若將他館收藏的作品數字化便是侵權;數字化的目的僅限于陳列或保存版本,上網傳播就被視為侵權。圖書館最基本的讀者閱覽服務在向網絡空間延伸時遇到了禁區。而且,在沒有授權并支付報酬的情況下,圖書館之間進行的網絡信息資源共享和館際互借也屬于違反《條例》的侵權行為。
3 充分利用合理使用的權利豁免,加快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建設權利的享有必然伴隨著義務的承擔,一方面,著作權作為信息、知識創造者的權利理所當然應當受到法律的充分保護;另一方面,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公眾對于數字化信息的獲取影響到整個民族和社會的發展進步,從而立法需要賦予公眾合理使用的例外性權利。在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建設中,要充分利用好著作權法律法規所賦予的權利豁免,以加快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建設步伐。
3.1 充分利用合理使用的權利豁免
雖然在網絡環境下,圖書館的合理使用范圍相對縮小,但圖書館在《著作權法》特別是《條例》規定的條件下,為保存需要,將其收藏的作品進行數字化,并在館舍范圍內展示作品的數字化復制件,應該是被認定為合理使用的。圖書館還可以合理使用《條例》中規定的避風港原則,充分利用圖書館網頁這個平臺,為讀者提供信息網絡服務。《條例》中規定的避風港原則,就是指自動提供上載、存儲、鏈接或搜索服務,且對存儲或傳輸的內容不進行任何編輯、修改或選擇的服務者,并沒有義務審查上載、存儲、鏈接或搜素的內容是否侵犯他人版權,而僅承擔在接到權利人通知后移出相關內容的義務。圖書館在進行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建設和服務時,在盡到應盡的合理注意義務后,若作者發現侵權行為后通知圖書館,圖書館立刻撤除相關內容和鏈接,就不應承擔侵權責任。畢竟公益性圖書館不是盈利機構,沒有因為這些資源而獲得任何利潤。
3.2 充分利用社會公有信息
使用公有信息是最安全的,既不會引起法律糾紛也無需考慮費用問題。社會公有信息是指進入社會公有領域、不受著作權保護、任何人都可以無償使用的信息,包括不適用于著作權保護的作品,如法律法規,國有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它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時事新聞,通用表格等;已過了版權保護期的作品;超出地域制約的作品;作者本人聲明放棄版權或愿無償奉獻于社會供他人使用的作品。
3.3 實行授權要約體制
按照著作權法及有關法律法規,圖書館若將館藏作品進行共建共享建設,即將收藏文獻進行數字化并在共享系統內進行網絡傳播,必須事先向著作權人取得授權。但在現實中,圖書館取得海量作品的海量授權是一件難以操作的事情。我國目前大部分圖書館還處于提供檢索服務階段,提供的內容服務較少,原因就是不能容易地獲得作者的授權,因此必須盡快完善著作權管理制度。考慮到圖書館合理使用的作品數量巨大,不可能采用一對一洽談的方式取得合理使用權,故授權要約模式是可供考慮的較好模式。授權要約模式就是權利人在所出版的圖書中自行發表版權聲明,只要任何個人或機構愿意接受聲明中所規定的授權條件,即可自動達成與權利人的合同關系,任何組織或個人只要按照約定的方法合法使用該作品并按照約定的方式付費即可。這種一對多的版權要約聲明,可以避免傳統版權交易下時間和交易成本的不經濟性,方便版權使用者獲得版權授權并支付報酬。
4 結 語
費孝通教授曾預言:“圖書館將真正擺脫地理環境的制約、成為世界性‘大圖書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每個用戶都將成為世界所有圖書館的用戶。中國圖書館,包括鄉鎮和農戶里正在蓬勃發展的民間圖書館.必將成為世界大圖書館網絡中的節點。”這也是圖書館界進行文獻資源共建共享的基調。面對愈來愈烈的著作權擴張的趨勢,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建設應該在不違反法律規定的情況下,更好地利用法律規定的合理利用原則,使社會公眾都能在一定范圍內最大利用文獻資源,從而充分實現文獻資源的價值,實現文獻資源共建共享所要達到的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1]劉開國.信息網絡傳播權的保護與圖書館的合理利用[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8,(10):86-88.
[2]劉開國,鄧映紅.信息網絡傳播權與圖書館數字資源建設[J].四川圖書館學報,2008,(5):32-35.
[3]周淑云,陳能華.論信息資源共享與知識產權保護的沖突與平衡[J].圖書館論壇,2007,(2):29-31.
[4]黃銘鋒,黃淑玲,劉勇.網絡環境下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的著作權保護問題與對策[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6,(23):103-104.
[5]劉曉,郭琪.信息資源共建共享與知識產權接軌問題初探[J].圖書情報工作動態,2004,(2):22-24.
[6]陳傳夫.數字時代信息資源知識產權制度的現狀與展望[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3,(2):9-14.
[7]馬琳.信息資源共建共享設計的知識產權問題與對策[J].圖書館論叢,2003,(3):26-28.
[8]杜云虹,陳瑛.《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草案)》對圖書館網絡信息服務的影響[J].山東圖書館季刊,2006,(3):101-103.
[9]付群.論《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對圖書館的影響[J].新世紀圖書館,2006,(5):60-62.
[10]蔣永福.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與圖書館合理使用[J].圖書情報工作,2006,50(7):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