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之后,在各國銀行緊縮貸款的大環境下,企業利用貿易產生的資金進行自償性的貿易融資,成為銀行和企業聯手解決企業融資難問題的一個有效途徑。然而,在2010年4月22日,由國際商會(ICC)發布的一項關于全球貿易融資的調查報告——“2010國際商會貿易融資報告”卻披露出一些讓企業不安的信息:由于銀行貿易資產面臨更高的資本要求,銀行可承受的貿易融資受到限制,因此全球貿易復蘇前景喜憂參半。
數字與事實
這份調查報告涵蓋對來自75個國家16l家銀行的調查結果。受訪人數比2009年3月份的調查報告增加了32%。
報告顯示,2009年全球貿易額下跌了12%,是自二戰以來最嚴重的下滑。同期,針對貿易有促進作用的貿易融資,30%的受訪表示2009年商業信用證、備用信用證和擔保的費用出現了上漲。融資成本的上升直接影響了貿易融資對于經濟復蘇的拉動效果。
在接受采訪的金融機構中,43%的金融機構稱出口信用證價值較2009年報告中的47%稍有下降。在進口方面,26%的受訪者稱,進口信用證數量減少。
中國銀行業將從201 1年起逐步實施的Basel II(巴塞爾新資本協議)中,要求銀行信用證和保函項下的融資額按100%計入加權風險資產,而之前該項計入比例僅為20%和50%,這將提升貿易融資業務對銀行資本充足率的消耗。中國銀行副行長、國際商會銀行委員會副主席張燕玲,在國際商會2010年全球貿易形勢調查報告發布會上對于Basel II規則之下,銀行資本充足機制的新標準可能會帶來貿易融資枯竭不無擔憂。“這意味著,資本充足率較低的銀行可能被迫縮減貿易融資業務的規模。”她說。
現狀與擔憂
在中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情況一直是政府、企業和銀行都頭疼的問題。貿易融資的自償性使得近年來各家銀行均在這個領域進行了多種嘗試。以中國銀行為例,中國銀行2009年年報披露,該行保函保理業務內地機構開出外幣保函223億美元,人民幣保函發生額同比增長近兩成,經國家外匯管理局核準的融資性對外擔保余額位居國內首位,敘做國際保理103億美元。針對出口業務開發的融信達產品和針對進口業務的匯利達產品,從整個貿易鏈環節幫助企業實現融資。其分行更在2009年下半年嘗試與外貿服務商合作,通過部分外包的方式提高向企業提供貿易融資的效率。
而以民生銀行、深圳發展銀行為代表的銀行則以鋼鐵、石化等行業作為突破口,利用上下游企業的牽制力,大企業與供貨小企業之間的貿易附屬關系,開發了多種融資產品。
在中國,這股創新勢頭是否會因為即將實施的Basel II受到影響,目前尚難判斷。但在這份報告中,2009年全球范圍內,34%的受訪者稱貿易融資申請被拒的數量增加了30%。44%的受訪者表示銀行對于單證的審核更加嚴苛,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融資的效率。
國際商會主席馮國經表示:“貿易下滑在亞洲表現并不顯著。中國的貿易伙伴從政府的財政刺激計劃中受益,中國產品進口開始反彈。世界范圍內,非耐用消費品貿易,包括服裝和食品行業受到的沖擊較小。”
這或許意味著,一旦被迫縮減貿易融資業務規模,銀行預計將會將融資資金集中于不良貸款率低的行業,耐用行業的資金需求需要通過更多的途徑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