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對全球傳統汽車市場的沖擊不言而喻。在2010全球汽車論壇上,來自安永的全球汽車行業代表人物邁克爾·韓里提到,2008年北美市場汽車銷量下滑非常嚴重,而2009年也并未出現反彈,這是他第一次看到道路上的汽車數量有所下降,在此之前,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這種現象。另一方面,與傳統燃油汽車的市場停滯相比,新能源汽車表現出強勁潛力。他認為對于中國車企來說,雖然傳統燃油汽車在國際上并無明顯競爭優勢,但是在電動汽車領域,卻幾乎與國外車企處在同一起跑線上。因此,如果中國車企能抓住這個契機擴展全球勢力版圖,或將會有一番作為。
群雄逐鹿新能源汽車市場
雖然就目前而言,電動汽車市場仍是個較小的市場,但是邁克爾·韓里調查分析后發現,這是一個相當有潛力的市場,“這個市場具有一定的受眾群體,只不過是一個累計的市場。”他說, “豐田是進入這個市場的第一家車企,銷量還是比較好的。不管目前整體銷售多少輛,從環保、燃料、費用的角度上來看,消費者都有一定的關注。所以,這個市場的先進入者將會占有一定的優勢。”
事實上,正如邁克爾·韓里所言,出于對環保和市場的考慮,眾多國家紛紛出臺了鼓勵新能源汽車生產的措施。在美國奧巴馬新能源計劃的推動下,美國政府開始實施新能源貸款,目前已有若干車企拿到了這筆用于新能源汽車項目的貸款。美國能源部對高性能汽車電池技術研發也有一個新的刺激政策,另外,對電動車企業的減稅力度也正不斷加大。對于新能源汽車市場來說,這些都是利好信息。
在歐洲,大眾對于電動汽車的認識也愈加樂觀。有研究預測,在插入式電動力車(PHEV)和純電動力車(EV)市場的容量上,歐洲市場占全球的20%左右。而歐洲投行也將進一步加大對環保汽車的扶持力度,雖然具體數目不得而知,但是提交環保汽車具體發展計劃的汽車公司將獲得更多扶持資金的大局已定。在這種情況下,歐洲各大車企也開始瞄準未來龐大的電動車體系。
在日本本土的現有銷量中,與車市整體下降形成鮮明反差的是,混合動力等新能源汽車的產銷量逆勢直線上升。
不僅是發達國家,在發展中國家,新能源汽車的前景也被看好。邁克爾·韓里介紹說,調查顯示,在中國的汽車消費群體中,有60%的消費者愿意購買插電池的電動汽車,政府的電動汽車的刺激計劃也即將出臺。
一系列的跡象表明,無論現有的車企是否承認,由于市場前景看好,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已經是大勢所趨,而市場的先人者必將在這一市場搶占先機,中國車企若不及早行動,自然會有別國企業搶占全球份額并占領中國市場,有遠見的車企必須在這一輪競爭中快速行動。
在國際標準競爭中搶占先機
與其他產品一樣,中國企業在進入國際市場的進程中,不可避免地面臨著產品標準門檻的問題。眾多中國產品,由于不符合國際標準而錯失海外市場。然而,又與其他產業不同,在新能源汽車國際標準尚未出臺之前,中國企業與國外企業一樣,是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 “沒有任何人可以自己閉門造車,每個企業都是在同一個起跑線上。”邁克爾·韓里對媒體表示。這就意味著,對于中國而言,如果能在新能源標準的制定上搶占先機并發揮作用,必將極大促進我國相關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但是,與此言論相悖的是,有媒體報道,本田和豐田等車企有志于成為新能源汽車標準制定的先行者,意欲在聯合國2010年汽車標準的制定中,將豐田普銳斯和本Ninsight的技術規范轉變為世界標準。這種依靠政府補貼做到市場先行驅動,帶動國際標準先發優勢的做法體現了新能源汽車市場化的力量和日本企業四兩撥千斤的技巧。目前,這種“標準圖謀”已經引起中國汽車業內有識之士的警覺。在這種背景下,中國汽車業更應當加快完善自主新能源汽車標準體系的建立和產業化,尤其是在存在超越機會的電動汽車領域。
陳全世,清華大學汽車研究院主任,其主要研究對象主要包括電動車和混合動力車等各種新能源車的技術,在2010全球汽車論壇上講到:“全球的電動車標準現在主要有兩項,第一項是安全標準,第二項是能效和排放的標準。”據他介紹,現階段歐洲電動車的標準還沒有統一,日本雖然有相關標準,但也是處于爭議之中。“中國車企應該創造機會,把自己的意見表達出來,在全球進行交流,力爭同國外標準取得一致。如果能把這些標準變成全球統一的標準,那么我們的車賣到國外去,將不再需要任何產品認證。”
據陳全世解釋,在電動汽車國際標準的制定上,中國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在燃料電池、電動汽車的充電系統等方面,以及關于接口、插頭這些設備方面,在沒有外國標準的條件下,我們要積極參與這個標準的制定。”
有句話叫做“一流企業賣標準,末流企業賣苦力”。世界第一臺DVD出現在中國,但因為相關技術跟不上,產業化遲遲不能實現,最后日本企業獲得TDVD國際標準的制定權,而中國企業則需要購買DVD核心技術的使用權。前車之鑒告訴我們,在新能源汽車標準的制定上,如果我國企業“掉隊”,那么將無疑會輸掉面向明天的競爭。
充電站相關標準勢在必行
就新能源汽車的產業現狀來說,目前世界出現了油電混合、氣電混合、燃料電池和蓄電池的混合等各種形態,這就需要一個統一的充電站接口標準。據國家標準委員會人士透露,該標準由全國汽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天津清源電動車輛有限公司牽頭,除國家電網外,還有比亞迪、奇瑞等汽車公司共同參與。
據悉,一直以來,我國沒有統一的充電站接口標準,而該充電接口標準的出臺有望改變這一現狀。據參與起草標準的相關人士透露,“我們的充電接口會影響到國際上相關標準的制定,特別是直流充電接口和對于安全保護控制邏輯,是我國第一次提出。”
而陳全世建議相關企業在研究相關充電站相關標準時,一定要結合目標市場的客觀實際。 “美國電力公司做了一個調查,平均早晨1~7點,美國電網的負荷率不到47%,也就是說在美國,有53%的電是基本上沒法合理利用的。而中國在幾個大城市做的調查,這個指標還要高。”針對這個問題,邁克爾·韓里給出了一個直觀的數據:“我們在北美做這個調查非常有意思,30%的調查者是行車15英里以下,實際上是能夠給我們做一個非常好的參考依據,就是15~30英里之間。”這就意味著,企業在出口美國的電動汽車研制上,在標準上就要保證產品每次充電的電量能滿足15~30英里的行駛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