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出口企業在為國際市場定價權大傷腦筋之時,“德國制造”和“意大利制造”卻能比其他國家同類產品高出幾個價位。
丹麥館的小美人魚雕像,法國館的梵高畫作真跡,尼泊爾館的佛祖真身合利……這些都讓人對世博會充滿無限向往。
一位記者朋友從世博會采訪歸來,我便迫不及待去他那印證這些想象,他卻說那是看熱鬧的心態。當他走近意大利傳統手工作坊,目睹了菲拉格慕制鞋、克雷莫納沙發等意式精湛工藝的誕生過程,當他看到舉世聞名的德國品牌奔馳、西門子、博世等濟濟一堂時,他說有莫名的傷感。
工業品制造同樣是意大利和德國的出口行業,當中國出口企業在為國際市場定價權大傷腦筋之時,“德國制造”和“意大利制造”卻能比其他國家同類產品高出幾個價位。
其實,德國產品也曾遭遇過難堪。在1893年的美國芝加哥世博會上,德國部分產品被貼上輕視質量、缺乏核心技術的標簽。痛定思痛,德國至今已發布超過25000多項工業標準,正是在企業和政府的多年共同努力下,才打造出的以質量保證為核心的德國制造品牌。
雖然我國的出口規模已居世界第一,但產品形象卻是“價格低廉,質量一般”,并多次遭遇召回和通報。2010年第一季度,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共發布96項召回通報,中國產品占55項,其中40項涉及輕工;歐盟RAPEX系統共發布548批次消費品安全快速預警,其中對華375批次,占64.2%,位居各國之首。
國外指責我國產品的質量問題,一方面有其故意利用此問題抹黑中國產品的意圖,另一方面,也表明產品自身存在不少問題。隨著國內生產要素稟賦的改變,中國產品難以繼續依靠低廉的價格搶占國際市場。最根本的,還是要不斷提高產品的質量,以精益生產塑造中國產品的新形象。
世博會不但云集了人類最負盛名的工業成就,也展現了各國最時尚的產品和理念。本期封面報道“若隱若現的低碳壁壘”,就是想透過世博會傳達出的“低碳”概念,來探討其可能衍生的外貿新趨勢和潛藏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