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一邊是國內市場趨于飽和,一邊是國外一些國家電力匱乏,國別之間不平衡的供電布局,為中國電力企業“走出去”提供了市場商機。因這些電力企業的對外工程承包帶動了資本的輸出、技術的輸出、設備材料的輸出、人力資源的輸出,從而使其上升為國家戰略。盡管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扶持這些企業“走出去”的政策,但還不夠完善。急于企業的發展,山東電力建設第三工程公司總經理王魯軍表達了他的想法,這也代表同類企業的心聲。希望他們的呼吁得到有效回應,也希望這些企業在國際上走得更遠。
海外發展這些年,我們遇到一些問題和困難,結合未來的發展,我們期望能得到進一步的政策支持。
呼吁政策支持
第一個原因,電站EPC屬于高附加值的一類工程,在海外的總承包項目中,從電站的設計、成套設備的采購、出口到建設、調試,都在總承包合同里,在電力產業鏈相關行業的國際化上發揮了有效的帶動作用。
合同總額中,40%~45%是設備,每一個電廠在中國配套的機電廠家達210家左右;20%~25%是材料,這里所說的材料也是電站的一部分,是在國內采購的管材,到現場加工成設備或輔助系統。這樣加起來,120億美元的總營業額中,70%是帶動高附加值的出口。其余的30%多是在當地的分包費用、人工費用、稅費、管理費等。可以形象地來介紹,一臺60萬千瓦的發電機組,平均帶到國外去的鋼材有5萬噸,一個電站至少有兩臺機組,這就10萬噸。我們在印度承建的最大電站,共5臺機組,每一臺需5.2萬鋼材。應該說,這個產業對于我國機電制造業的影響非常大。
第二個原因,經過幾年的發展,我國的機電行業,尤其是電站設備制造行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在過去的7年間,中國平均一年的產能就是一個法國的容量。隨著中國電站市場的日趨成熟,我國的電站建設基本上到了平緩期,今后將是持續的比較平和的發展。每年新增的容量中,至少5000萬瓦產能是過剩的。全國上百萬人在電力行業里,如果這些過剩產能不能輸出到國外,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將是沉重負擔。
第三個原因,這種電站項目一旦中了標,電站壽命一般是30~50年,維護所用的備件和材料都要從原廠家采購。也就是說,我們占據了這一個電站,將來為這個電站提供設備的廠商也相應有了后續的可持續性的發展。
需要的支持政策
加強融資支持我認為電站行業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都值得投資,因為它的回報率是比較穩定的。某一個國家的政府,也就是業主,如果要開發一個項目,又沒有足夠的資金,便要求承包商提供資金。這種方式也是中國資本走出去的重要一部分,應該得到國家的支持。
在商務部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的大力支持下,2009年,我公司合同額13.7億美元的沙特拉比格2×66萬千瓦電站和合同額7.3億美元的阿曼薩拉拉43萬千瓦燃機電站兩個項目列入國家重點支持出口買方信貸項目清單(421項目),完成6.5億美元資金缺口的融資。
現在要呼吁的政策是什么?這個方向是對的,但還需要加大支持力度。以我公司在中東碰到具體問題舉例。競爭對手是由渣打銀行提供的融資,由三井投資財團提供擔保,我公司由中國出口信用公司提供擔保,國內銀行組成銀團進行融資。差距出在那里?我們只能投保15年,最多16年,日本的財團和銀行可以保23年。這就意味著競爭對手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中標率。三井是日本國家戰略的堅定貫徹者,也希望我們的金融機構也在這方面多做一些探討和嘗試,以適應支持企業“走出去”的需要。
融資能力已成為許多國際工程項目投標能否入圍的先決條件,要想在短時間內增強企業的博弈能力,還依靠應政策性金融的支持。
融資擔保問題 電力行業搞工程的公司,不像其他設備廠,有龐大的固定資產,最重要資產是沒法用財富衡量的管理和企業文化。在目前這種情況下,每一個海外工程,一般都需10%~15%,甚至是30%的預付款,如果一下進到財務報表,就會形成大量的負債。雖然是流動性負債,但在銀行評估時,資產負債表是非常難看的,所以在開具保函時就容易受到影響。
此外,國家設立的對外承包工程保函風險專項資金規模小,規定一個企業使用專項資金開立保函累計不得超過4000萬美元,而且一年只能用一次。曾有一個銀行將額度放大4倍到1.6億美元,但對我們這種拿到很多項目的公司來說,依然是不夠的。希望能增加對外工程承包保函風險專項資金的數額,簡化使用程序,擴大使用范圍。
希望匯率保持穩定 人民幣升值會給我們帶來了很大影響。由于公司簽訂的絕大多數為美元合同(個別也有歐元),支付、項目收益等都用美元結算,但項目的投資,包括國內人員的工資、設計費用等,都是用人民幣支出,因此,若人民幣升值便造成項目投入加大,收益減少。
當然我們也會使用外匯掉期等金融避險工具。有關專家推測,今后兩年人民幣會有較大幅度的升值,這對我們來說,壓力也非常大。壓力大在哪?銀行不敢做。在穩定匯率上,希望金融機構依據自身的能力,并和中國外貿型企業現狀相結合,系統思考。
關于標準的輸出 公司在海外發展10年來,遇到很多問題。若果說印度及東南亞市場是低端市場,要求不算太高,基本能符合對方的要求。但是在中東,尤其是海灣六國,由于其市場過去長期被歐盟、日、韓分割,這里的設備技術標準和運行規則多年來沿用歐洲規范。國內的設計標準,設備材料標準自成一體,尚未與國際市場接軌。在合同談判中,我們經常和對方去講,想提高效率,想進口中國的設備,就需接受中國的標準。對方表示,我方若能夠其提供一份中國標準,或能夠證明是和歐美接近的標準,就可以接受。中國的標準,到現在還沒有一個完整規范的國家出版的英文版。有時候公司只得靠自己的工程師翻譯一部分,在提供對方標準文本的時候,后面總要標注是由我公司自己翻譯。在印度、約旦尚可被接受,但到沙特、阿曼要求相對比較高的國家,就比較困難。
行業標準是主導產業競爭優勢、獲得話語權的核心要素。建議國家有關部委制定產業國家發展戰略,推動目前在國際上有比較優勢的產業的中國標準成為國際市場的主流標準。希望在標準輸出方面,應該站在國家戰略的高度去落實。不輸出標準,永遠不能把中國企業真正輸出去。
我公司是1985年成立,發展到2009年的規模大家覺得已經非常了不起,但和國際同行業企業相比,還有差距。公司自身很想發展,也很有信心,但還需要支持,希望得到國家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