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危機時代,國際經濟格局、貿易格局,乃至太國地緣關系都發生了很多重大變化。在這樣的一個轉變過程中,出現了很多情況,相應我們周邊的商務環境也會有相應的調整。為此,我們應該從八個方面加以關注。
第一方面,我國經濟將出現內需和外需的交融
未來外需和內需將共同拉動中國經濟的發展。比如義烏市場,它是在浙江的塊狀經濟中形成的專業化市場,一開始是為區域產業經濟服務,后來商品賣到全國,成為全國大市場。現在又賣到全球,成為國際化的大市場。2009年,義烏市場的國際采購商達到36萬人次,來自121個國家和地區,在整個市場交易額中,65%是面向國際市場的國際采購。義烏市場上的貿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國內貿易,雖然仍然是國內重要市場,但它的主要功能是國際貿易,這就形成了一種新的貿易形式。我們說有一般貿易、加工貿易、邊界貿易,但義烏這種貿易屬于采購貿易。
以前是在國際市場交融,現在在國內就發生國際性融合,內需和外需的關系正在發生調整,我們很多的市場形式和貿易形式,也會隨之發生變化。
第二方面,制造業和服務業的關系將發生重大調整
中國的制造業占全球制造業近20%的份額,這是什么概念?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制造業基地。世界制造業基地經歷了四次大的轉移。最早是在歐洲,以英國、德國、法國為主,當時德國曾是歐洲的制造業基地,制造業產值占全球的30%。第二輪在美國,其制造業產值占全球的50%以上。第三輪是在日本和亞洲的四小龍,當時日本制造業產值占到全球的16%。第四輪就是以中國、印度,巴西和俄羅斯新型經濟體為主的制造業基地,從總量來,中國已是最大的制造業國家,中國有1000多種制造業產品的產能占到全球的40%~50%,居世界第一。 但在服務業方面我國還是一個弱國。特別是創意、設計、研發這些高端的服務,還很薄弱。因此在未來的整個商務環境調整中,制造業和服務業的關系將發生調整。過去是制造業引領服務業的發展,未來將向是現代服務業、高端服務業、智能型服務業帶動制造業的發展,使其從產業化的低端、價值鏈的低端走向中高端,這是提升產品競爭力、貿易競爭力的前提和基礎。
第三方面,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的比重將發生轉變
現在的出口是以貨物貿易為主,加工貿易占到了50%以上,但轉變貿易方式并不是取消加工貿易。加工貿易不完全算是一種落后的貿易形式,加工貿易有高端和低端,一般貿易也有高端和低端。要轉變的是落后的貿易方式,是那種資源消耗型的、高耗能高污染的、投入產出比非常低的貿易形式,以服務貿易來部分替代貨物貿易。
服務產品的共同特點,就是占用資源少、消耗少,附加值相對比較高。因此在中國服務貿易將會有比較大的發展,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的雙重驅動會成為我國貿易的一個主要方向。這幾年服務貿易增長比較快,商務部成立了服務貿易司,出臺了十二五服務貿易的規劃,確定了一批服務貿易的基地,這些都會推動服務貿易的發展。
第四方面,海外目標市場在傳統市場和新興市場間發生調整
所謂的傳統市場就是已形成的主要出口市場,如美國、歐盟、日本,這三大市場多年以來占我國出口額的60%左右。通過這一輪金融危機的調整,三大傳統市場的貿易比重會逐步下降,新興市場的比重會逐漸上升,包括我們對巴西、俄羅斯、印度、非洲和南美一些國家的出口,目前對這些地區的出口增長速度已快于傳統市場。所有的市場對于我們國家是同等重要的。
第五方面,戰略性的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并駕同行
國務院出臺了十大產業規劃,戰略性產業政策也正在研究和制訂,因此一些重大戰略性產業將是國家整個產業發展的重點。此外,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步伐也在加快,但服裝、鞋帽、箱包、玩具這些傳統產業和戰略性產業同等重要。作為一個13億人口的國家,如果我們放棄了這些已經具備優勢的傳統產業,只是轉型為重化工和高技術產業,整個國家將面臨新的巨大市場風險。我想戰略性產業的發展和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將會并駕齊驅。
第六方面,實物經濟和虛擬經濟的關系將會進一步調整
當前世界經濟存在兩種基本經濟形態,一種是實物經濟,一種是虛擬經濟,而且這兩種經濟形態將成為基本經濟形態。中國正處在工業化的中后期,未來的趨勢將繼續以實物經濟為主,適度發展虛擬經濟,以為實物經濟的發展提供重要的支撐。 在這輪經濟金融危機中,中國香港之所以沒有陷入進去,在于香港沒有過多發展金融衍生品。中國同時具有兩個金融體系,對我們國家來說是一筆寶貴財富,應該用好兩個體系。也就是說,既要保持人民幣的穩定、自主,也要利用香港、澳門地區和國際已經接軌的金融體系,探索人民幣走向國際化的渠道,并將其作為人民幣轉換的橋梁。
金融的變化將對我們的商務環境產生很大影響。不僅考慮怎么生產,怎么流通,怎么營銷,還要考慮更加復雜的虛擬經濟和實物經濟的關系,比如說在國際貿易中形成什么樣的匯率調整機制,比如說如何建立針對大宗商品的國際價格變化的應對體系,期貨市場和實物市場、遠期現貨交易和期貨交易,都對將來的進出口會產生重大的影響。
因此我們不能像以前,只考慮怎么組織進出口交易,而是要研究整個全球化條件下,整體的競爭戰略和應對體系。
第七方面,“引進來”和“走出去”的關系會繼續發生調整
過去我們注重以“引進來”為主,把國外的技術、管理、商業模式引進來,然后在國內搭建的平臺上消化吸收。現在遇到了一些瓶頸,這些瓶頸需要我們轉化戰略。 這包括成本拉動的因素、生態環境的約束、產能過剩的瓶頸,這些都是硬約束。現實中還存在一些軟約束,比如我們的勞動力技能、勞動力的供給、國內貿易營銷能力、物流成本上升等,這些都促使“走出去”成為引領制造業發展的趨勢。
“走出去”包括國家對外簽訂的經濟合作區、自由貿易區、大型企業到國外辦廠、民營企業在海外建的市場。各種“走出去”的形式,總的來看國際競爭力還是不夠,不像國外大的跨國公司有一個全球性戰略的布局,我們還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全球跨國公司,因此在“走出去”和“引進來”并重的同時,未來會有一大批產品,產業和企業采取“走出去”的形式,來發展國際貿易。
第八方面,國家戰略定位會發生比較大的調整
過去中國主要是制造業的大國,未來會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全方位并重,成為在國際上有更大話語權、更大影響力的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