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政府應該對預防傳染病進行干預和補貼,主要有兩點理由。
一是傳染病具有外部性。在個人需要支付預防費用時,人們會根據自己的收益和成本進行決策。有人會覺得費用較高而不去做必要的預防,但這樣的行為并不只是影響到其自身,還會影響到社會中的其他人,這就造成預防不足,因而需要政府提供費用低廉或免費的預防服務,提高人群的預防比例。
二是信息不充分。個人可能缺乏必要的知識和信息,低估傳染病的嚴重性,從而疏于防范,這時也需要政府介入,減少公眾和政府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當前,各國政府用于公共衛生方面的支出大約為GDP的3%。
值得重視的是,在預防傳染病過程中,政府提供正確的信息,可能比提供補貼對個人行為的影響更大。經濟學從動態的視角解釋個人行為,揭示個人對傳染病流行程度的反應,會改變傳統上流行病學的看法。流行病學認為,隨著疾病的流行,人們接觸病毒的可能性加大,被感染的概率會越來越高。
但經濟學家認為,隨著疾病的流行,被感染的概率會逐漸減少,這個結論和流行病學的預計正好相反。其原因在于,當被感染的人不斷增加時,人們對疾病的性質掌握了更多的信息,預防措施也會隨之增加,這樣受感染的概率便下降了。如果信息充分,即使沒有政府補貼,個人自覺的預防行為也會增加,這對傳染病的預防顯然有十分積極的作用。
上述結論對于政府的干預政策有較為深刻的含義,如果政府僅僅提供預防補貼,公眾可能會因為缺乏必要的信息,對預防的需求不足,導致受感染人數增加。但是,如果政府可以通過專業機構和信息網絡及時獲得傳染病的相關信息,并將信息及時準確地傳遞給個人,個人的預防行動就不必等到疾病流行到一定程度才開始,這顯然有利于整個社會福利的改善。
信息問題的重要性在2003年“非典”時就得以充分顯現。美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流動最頻繁的國家,在“非典”中保持了零死亡率的記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建立了一個遍布全國的實時監控系統,同時在信息發布方面做到透明及時。
各國應對甲型H1N1流感應該說比2003年時更有經驗,甲型H1N1流感情況似乎沒有預計的那么嚴重,與其說科學家夸大其辭,不如說各國政府和公眾的反應及時,準備充分。
因此,從另一方面看,政府也有責任對事后的結果進行解讀,幫助公眾更深層次地理解政府投入問題,獲得更多支持。
政府對公共衛生信息網絡的投資和系統建設,及公共衛生方面的科研投入是獲得有效信息的基礎。現在流感死亡率比以前大幅降低,并非病毒本身原因,更多的是新技術、新藥物、新預防體系的貢獻。
對上述投入的評價不能從事后的結果簡單推測,這樣容易混淆因果關系,因為現實中并不存在一個好的參照系能夠告訴我們,如果沒有采取必要的措施會是怎樣的結果。■
作者為復旦大學經濟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