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克服市場失靈,需要政府對預防和控制進行干預。然而,政府行為也存在諸多局限,因而在制定公共衛生政策時,也要防止政府失靈
截至2009年12月底,中國內地的甲型H1N1流感(下稱甲流)患者已達9萬余人,死亡326人。盡管中國內地已有抵御SARS和禽流感的經驗,但甲流流行范圍廣,而疫苗效果又遭市場質疑,其防治工作依舊面臨困難。
由于甲流的預防和控制存在外部性,個人的最優決策并不能導致整個社會福利的最優,即外部性會導致在公共衛生領域中市場失靈,不能完全依靠市場機制來達到資源的最優配置。
為克服市場失靈,需要政府對預防和控制進行干預。然而,政府行為也存在諸多局限,因而在制定公共衛生政策時,也要防止政府失靈。
近年來,一些經濟學家從經濟學的角度研究傳染病,并試圖使經濟學與流行病學相結合,從而為傳染病防治的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論上的依據和指導。
甲流防治的經濟學特征
經濟學中最基本的分析工具之一是效用函數。經濟學假設人都是理性的,人們總是在預算等約束條件下,調整商品的消費結構,從而使效用最大化。
從本質上說,甲流防治也可看做是一種商品,同樣可被納入這一分析構架。但甲流防治又有不同于其他商品的特征。結合阿羅(Arrow)1963年對衛生服務的論述,可以把防治的主要特征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這些特征將會影響防治的政策制定和資源配置。
1.傳染病的發生、流行和消亡等具有不確定性,對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也有不確定性。傳染病的預防和治療措施可能引起的后果也具有不確定性。
2.在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中,信息不完全和不對稱的情況極為普遍。例如,人們包括專業人員對甲流等新發傳染病有個逐漸認識的過程,這就是信息不完全。而普通公眾和專業人員對傳染病的了解程度是不一樣的,普通公眾和政府相關部門所掌握的疫情信息也是不一樣的,這就是信息不對稱。
3.在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中,個人行為會影響到其他人的福利。例如,甲流患者佩戴口罩可以減少疾病傳播的概率,有利于他人健康,這在經濟學上叫正外部性。傳染病防治中外部性的另一個方面,表現在對傳播媒介的控制會使所有的人受益,而這種好處是不可能由特定的個人或人群獨占的,具有這種性質的物品通常叫做公共產品。
4.除由于信息不完全和不對稱引起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傳染病流行的地域性和病例發生的聚集性,也可能導致醫療保險市場失靈。因為保險的有效性來源于風險的分擔,但傳染病流行的地域性和聚集性會使風險過于集中,使我國以工作單位為統籌的醫療保險難以實現風險的有效分擔。
5.個人行為會直接影響傳染病的流行方式和規模,因而對傳染病防治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是內生的。
個人決策與政府干預
由于傳染病防治有以上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特點,特別是外部性的存在使個人的最優決策并不能導致整個社會福利的最優,因而需要政府介入。
1.個人決策與市場失靈。
面臨傳染病的危險,人們肯定會采取一定措施來預防和治療,但個人面臨諸多限制條件。
一是經濟和物質條件的限制。由于財力和物力的限制,人們并不一定采用醫學上最有效的方案。
二是對傳染病和疫情的相關信息認識不足,包括一般性的信息(如傳染病的傳播渠道等)和特殊的信息(如某人是不是病毒攜帶者等)。
在這些約束條件下,所謂個人的效用最大化行為就取決于個人決策目標。
從傳染病的治療看,治療不僅有助于患者的康復,而且會減輕疾病的傳播。但在個人決策時,減輕疾病的傳播并不屬于個人考慮因素,因而個人一般會低估治療措施的價值。因此,如果僅靠個人行為預防和治療傳染病,就會出現資源不足的情況。
2.政府干預與政府失靈。
與個人決策一樣,政府也是在一定的約束條件下尋找最優方案。
根據國際經驗,可以把傳染病造成的影響和損失分為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直接影響包括由于傳染病導致的健康狀況下降,從而影響人們的效用水平;用于預防和治療傳染病的直接費用,如科研經費、硬件投入、治療費用等。
間接影響包括健康狀況下降而導致的人力資本的損失,從而對家庭收入和國家經濟活動產生的影響;為防止傳染病而必須改變行為方式招致的效用損失,如限制自由行動;有的防治措施和行為方式的改變還會影響到經濟和社會的其他方面,如甲流流行期間人員流動減少,對旅游業造成巨大打擊。
從現有的研究看,傳染病的間接影響遠遠大于直接影響,政府在制定和協調傳染病的防治時,應通盤考慮各方面的影響。
但是,市場失靈不是政府干預的充分條件,政府也會受到財力和物力的制約,也要面對信息不完全的挑戰。除此之外,政府在進行干預時還要考慮政府體制、行政能力和各級政府目標可能不一致的情況,類似的諸多局限同樣會招致政府失靈。
信息公開有利于防治甲流
在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市場和政府都可能存在失靈的現象,其中一個關鍵詞就是“信息”。
在傳染病的防治中,如果信息不完全,個人和政府的決策過程中,往往不能對傳染病的危險做出恰當判斷,因而也就不可能采取最優措施。
而信息不對稱可能存在于公眾和專業人員之間、公眾與政府之間,及患者與第三方之間,但公眾與政府間的信息不對稱是關鍵。
必須承認的是,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對稱現象是不可能完全根除的,因此,落實到傳染病的防治上,專業機構對政府決策部門和社會公眾提供全面、準確的信息是至關重要的。而政府信息披露的舉措應在有效的監督機制下形成制度,例如,定期通報疫情,在減少信息不對稱的同時,也能增加公眾相關知識,減少負的外部性。
政府要在諸多方案中選取最優方案,還必須改良現行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用現行的量化衛生產出的方法來衡量傳染病防治的產出或效果,有很大局限性。例如甲流控制后,人員可以自由流動,這對旅游行業和其他商務活動都有很大的正面影響,而類似的影響是沒有包含在目前的成本效益分析框架內的。
在現有的成本效益分析框架下,低估了傳染病防治所產生的效益,這直接導致了對傳染病防治的投入不足和對預防醫學的重視不夠。因此,如何全面、準確地評估傳染病防治投入的產出,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為德國波恩勞動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