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人群對保障房有不同的需求,如何分類滿足這些需求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不是簡單地一勺燴就能大功告成的
《財經》特約作者 汪言安
2009年剛剛過去,全國普遍存在的保障房建設進度緩慢,成為飽受公眾詬病的話題之一。而作為全國保障房(包括廉租房、限價房、經濟適用房和公租房)需求最大的城市,北京保障房建設進度卻令人意外地呈“一枝獨秀”之勢。
記者從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了解到最新的數據是,截至2009年11月30日,隨著位于北京通州區制線廠經濟適用住房項目開工建設,北京市新開和收購保障性住房項目924.5萬平方米。其中,已竣工225.2萬平方米,水、電、氣、熱等市政配套設施也同步完成建設,達到交付使用條件,已陸續開始辦理居民入住手續。
而據北京市2009年的計劃,保障性住房建設將開工850萬平方米,其中竣工200萬平方米,也就是說,北京僅用了11個月就提前超額完成了全年任務。
何以超額
“目前我們正在籌劃制定2010年的保障房建設規劃,新的規劃會在2010年北京兩會期間討論確定。”北京市住建委的一位人士表示。
2009年以來,由于金融危機和政策性因素的影響,各地的數據均顯示保障房建設進度緩慢,絕大多數城市都被預警“難以完成保障房建設計劃”。2009年10月28日,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發布調研報告指出,2009年全國保障性住房建設進度緩慢,截至8月底,地方保障性住房建設完成投資394.9億元,完成率僅為23.6%。
2009年10月底,北京市則宣布完成了保障房開工636萬平方米,竣工面積達到175萬平方米,分別完成計劃的75%和88%。“這個數據在同期全國的水平來看,也是遙遙領先。” 北京市住建委的相關負責人當時表示。
有人對北京市“超額完成”的提法提出質疑。2009年11月,北京市政府曾公開表示,“為了補償開發商因原材料成本增加所造成的損失”,已經將從回龍觀、翠城、朝陽新城經濟適用房項目中,劃撥部分房源調整成商品房出售。
質疑者認為,雖然不知道調整的具體數字,但是在原本就數量有限的前提下,一部分轉為商品房,也就自然降低了保障性住房的實際絕對數。
北京市住建委對此的回應是,回龍觀、翠城、朝陽新城經濟適用房項目因建設時間跨度長、征地拆遷費用和材料價格提高等因素,造成建設成本和銷售價格倒掛,導致項目虧損。而被調整的住房數量相比較850萬平方米的開工面積,也只是很小的比例。
按照規劃,“十一五”期間北京要建的保障性住房,要占同時期總的住房總量的24.4%,在今后幾年,北京每新建4平方米的住宅中,就有1平方米保障性住房。而1999年到2006年北京市累積建設經濟適用房總量僅為2000萬平方米。
這也就意味著北京用三年時間完成的保障性住房建設總和相當于過去十年的總量。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對有關部門將各種帶有保障性質的住房加總的算法表示質疑。“不同的人群對保障房有不同的需求,如何分類滿足這些需求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不是簡單地一勺燴就能大功告成的。”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房地產開發商表示。
劣質嫌疑
2009年8月底,北京首個限價房項目——北京海淀區西三旗瑞旗家園兩業主裝修時,發現兩家陽臺之間的墻壁酥脆,碎墻塊用手一捏便成散沙狀。參與鑒定的昌平區建委兩名工作人員,在隨后的鑒定過程中,對著陽臺墻壁踢了幾下,墻上的土便“嘩嘩”往下掉。另一鑒定人員搖了搖露出的鋼筋,發現鋼筋與主體墻壁和天花板都沒勾連上。
這起后來被媒體稱為“墻脆脆事件”,引發了社會各界對保障性住房質量問題的擔憂。北京市住建委在這起事件的第四天就專門組織了一次為期一個月的對全市工程建設質量的大排查,尤其是對正在施工的30項、170萬平方米保障房工程進行重點檢查。
據北京市住建委專門成立的保障房監督組的一位工作人員透露,鑒于“墻脆脆事件”的惡劣影響,“在這一個月的督察中,上面要求我們在對住宅工程項目的檢查中,各區縣監管單位從是否按規定驗收、是否提供虛假材料及是否違反施工技術標準、降低住宅質量的違法違規現象的排查方面一點都不敢馬虎,生怕再出現質量問題。”
在這次排查中,北京市區兩級建委對全市410個在施工程,970萬平方米的建設項目進行了巡回檢查。檢查中發現三項存在嚴重質量問題的工程,有四家負責監測建材質量的監測機構存在弄虛作假。
雖然這三項存在嚴重質量問題的工程當時就被叫停,另外四家監測機構也被吊銷了監測資格,“但排查中暴露出的問題證明‘墻脆脆事件’并不是孤立的個案,保障性住房關乎民生和政府信譽,尤其需要引起足夠重視。”北京市住建委保障房監督組的一位負責人坦言。
2009年12月22日,在北京市宋家莊保障房“工地開放日”中,前來看房的未來業主們帶著尺子、相機、戶型圖,專門對即將交付的房子進行勘驗,“有業主甚至拼命地用拳頭砸墻,試圖驗證墻壁的結實程度。‘墻脆脆事件’讓人對保障性住房質量擔憂的陰影依舊大啊!”一位參與勘驗的業主在博客上寫道。
分配難題
北京市住建委主任隋振江在2009年底的一次會議上透露,今后三年,北京將進一步加大保障房建設的力度。
“住房保障體制機制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性的工作,需要不斷地健全和完善。”隋振江坦承,當前“以區為主、全市統籌”的建設管理機制尚未完全理順;用于公開搖號配售的保障性住房供應不足;現行的經濟適用住房定價機制還難以有效發揮價格調節作用;后期管理還需不斷完善,住房保障管理科學性有待進一步提高等。
有限房源的分配是當前民眾最為關注的問題,雖然北京沒有發生類似于武漢等地的離奇連號分配結果,但分配程序公平與透明,以及居民申請資格的真實性審核等,一直也是異常敏感的話題,一些申請多時沒有得到分配機會的中低收入者,抱怨聲一直不斷。
對此,隋振江表示,將通過完善住房保障資格審核信息管理系統,來實現住房保障資格審核系統與房屋交易、權屬和住房公積金系統的對接。
通過管理系統數據比對,北京市有關部門在2009年先后查處了700余戶隱瞞住房情況的申請人。為此,北京市財政、科技部門撥付專項資金,搭建市、區縣、街鄉三級的住房保障信息平臺,建立住房保障綜合數據庫,全面推行“三級審核,兩級公示”的審核機制。
“只有基本掌握了保障性住房實際需求底數,才能為統籌安排建設和分配計劃、平衡供需提供可靠的基礎數據。”北京市財政局相關人士表示。
可能的變化或許在2010年逐步實現。眼下,北京等大城市的房價正在寒冬中繼續上升,更多居民的購房夢變得更為遙遠,對保障房的關注與申請因此將更趨火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