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調大型商業銀行資本金充足率至11%之后,銀監會又著手對銀信合作中的灰色信貸進行管束,其意在抑制2010年信貸過度擴張
為防止2010年銀行信貸過度膨脹,中國金融監管層已提前設防。
2009年12月18日,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稱銀監會)發布《關于進一步規范銀信合作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稱《通知》),從政策規范上終結了商業銀行借信托公司騰挪貸款的行為。
根據銀監會的要求,在未來銀行信托合作中,理財產品不得投資于其發行銀行自身的信貸資產或票據資產。
“這些信托計劃往往既不計入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也不計入信托公司的資產負債表內,所以難以統計。” 中國建設銀行研究部高級研究員趙慶明說。
一位信托公司人士則明確表示,這是信貸數據的“灰色地帶”,2009年的新增貸款總量如果加上這部分就超過10萬億元了。
而《通知》的發布意味著,近萬億元規模的“灰色信貸”將走向陽光地帶。
厘清灰色信貸
銀監會在《通知》中明確規定,銀信合作理財產品不得投資于理財產品發行銀行自身的信貸資產或票據資產。
這實際上是堵住了理財資金變相接盤銀行信貸的信托通道。
趙慶明告訴記者,從幾年前國家實施宏觀調控嚴控信貸規模開始,銀行就開始通過信托通道調節一部分規模的信貸額度。
具體做法是,銀行信貸部門把信貸資產打包成為信托資產池,理財部門發行信貸資產轉移計劃來接盤購買,從而實現把信貸資產轉移到表外。
隨著商業銀行的快速擴張,這種做法在最近兩年變得越來越普遍,規模也越做越大。
以中國銀行最新一期人民幣理財產品——中銀平穩收益0918期為例。銀行先把對山西能源交通有限公司發放的接近30億元的流動資金貸款打包,做成每年有固定利息收益的資產包,再將資產包委托給信托公司做成信托計劃。然后該銀行的零售業務部門再以這個固定收益資產包為標的,向公眾投資者發行人民幣理財計劃。
在理財資金按照規定購買了資產包的同時,銀行就“真實售賣”了這些信貸,提前收回了本金。信貸資產也就成功從表內被清理掉了,變成銀行的中間業務。
但是,對于投資者而言,此類產品屬于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風險級別為C,也就是產品存在本金遭受較小程度損失的可能。
而該產品的年化收益率為4%,個人投資者的認購起點也只有5萬元人民幣。
換句話說,銀行拿著投資者的錢去放貸,并賺取手續費;投資者享受4個百分點的年化預期收益,同時承擔著可能損失本金的風險。
一位信托經理告訴記者,實際情況是,銀行肯定會為這些項目提供隱性擔保,至少會保證本金安全。
“在更早之前,有關銀行擔保的內容是要寫到信托合同中的。但現在,如果要寫入合同,這些信貸資產就無法移出資產負債表了。”該人士說。
他表示,商業銀行的目的之一就是,利用類似產品來打通理財資金和信貸之間的通道,利用理財產品接盤信貸,從而調節自己的報表。
一位股份制商業銀行金融市場部人士則告訴記者,除了調節報表之外,這類產品還有一個重要功能,就是維護客戶。
他分析,每逢年底,很多大客戶需要資金,而銀行手里已沒有信貸資金。于是,銀行就通過理財產品把貸款發出去。還有一種情況是客戶想獲得比政策規定的貸款利率下限更低的利率。通過信托,銀行可以把貸款利率下限成功下浮10%。
他說:“前一段時間,對于大客戶的競爭非常激烈,很多行都是這么做的。”
根據趙慶明估算,整個2008年,這種信貸資產轉讓類的信托理財計劃高達上萬億元。而2009年下半年,隨著監管層再次開始從嚴管理信貸,類似的信托計劃又開始進入高峰期。
根據用益信托工作室的不完全統計,2009年1月,用于購買信貸資產的信托計劃僅17個,此后逐月增加,10月用于購買信貸資產的信托計劃創紀錄地達到220個。
2009年發行的此類信托計劃已經達到上千個,資產規模以千億元計,而且依然處于上升勢頭。
“這些理財產品實際上是一種灰色信貸,它們其實還是在銀行信用或者承擔風險屬性下的信貸擴張術。對他們的監管還存在空白點。”接近銀監會人士表示。
一位信托公司人士告訴記者,2009年的信貸數據如果加上這部分可能就超過10萬億元了。
現在,銀監會開始關注這些灰色的信貸資產,努力將這些理財業務的真實屬性厘清。
預警2010
監管層要厘清這些灰色信貸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對2010年信貸增量的擔心。
為了配合政府的經濟刺激計劃,國內的商業銀行2009年早些時候發放了大量貸款,業內人士預測,由于刺激計劃的持續效果,2010年依然會是信貸高峰年份。
接近監管層的人士保守估算,2010年信貸規模約在6萬億-7萬億元之間,信貸增量要明顯低于2009年。
“盡管貨幣政策適度寬松的基調沒有變,但2009年超常規的信貸投放已經引起了監管層的擔心,像2009年這種投放量肯定是不可持續的。”一位接近銀監會人士告訴記者。
興業銀行資金營運中心資深經濟學家魯政委測算,即使控制新增項目,為保證現有項目繼續進行,2010年新增中長期貸款應在5.2萬億元左右。根據歷史經驗,與此對應的新增信貸估計會在7.4萬億-8.6萬億元之間。
此前記者多方求證獲悉,2010年新增信貸規模應在7萬億至8萬億元之間。(詳見2009年第26期“明年信貸規模趨明朗”)
部分商業銀行人士則擔心,如果貨幣政策不調整的話,這個規模在實際操作中無法控制住。
銀信合作(銀行通過信托繼續放大貸款)被認為是一道難以控制的信貸閘門。
根據理財研究機構普益財富公布的數據顯示,2009年前11個月,公開披露發行規模的銀信合作理財產品發行量達到7594億元。尤其在進入三季度之后,在銀行新增貸款逐月減少的情況下,銀信合作理財產品卻呈現爆發式增長,9月銀信合作理財產品發行規模達1525億元,11月更是達到了創紀錄的1600億元。
趙慶明告訴記者,一方面,歲末期間,銀行會通過發行投資于信托貸款的理財產品,來減緩銀行自身的信貸壓力;另一方面,監管層對資本充足率的要求,也使得商業銀行千方百計想辦法把部分信貸“藏起來”。
惠譽評級的中國銀行業評級主管兼高級董事朱夏蓮也表示,銀行希望找到繼續放貸的途徑,同時又不會觸及貸款上限。
一位信托公司人士告訴記者,商業銀行利用這種銀信合作,實際上變相實現了信貸資產的證券化。而購買這些證券化產品的投資者正是商業銀行自己的理財客戶。
監管者所面臨的一個困境在于,一旦賣給老百姓的信貸資產真的出現了違約,究竟是讓商業銀行還是讓投資者來承擔損失?
就前文所提的理財產品來看,投資者門檻只有5萬元,購買這種理財產品的投資者很難心甘情愿為損失埋單。
為此,銀監會在《通知》中要求,銀信合作產品投資于權益類金融產品或具備權益類特征的金融產品,其理財產品單筆投資起點不應低于人民幣100萬元。
而更令人擔心的是,如果這種用理財產品接盤信貸的操作方式大規模推廣,就可能造成商業銀行隱性杠桿的迅速擴大。
“美國次貸危機的一個啟示就是,要嚴格控制商業銀行的杠桿水平。信貸理財產品將信貸資產轉移到了表外,規避了監管機關的監測和監管。同時也隱藏了很大的風險。太多的隱性信貸,這決不是監管層希望看到的。”接近監管層的人士表示。
為了防止流動性的失控,銀監會已經上調了銀行的資本金要求。
銀監會副主席王兆星2009年12月1日發表在《中國金融》雜志上的一篇文章中表示,監管層要求大型銀行將最低資本充足率由10%提高至11%。
趙慶明據此估算,目前,國內金融機構存量貸款規模大約40萬億元,按照貸款風險權重100%來計算,資本充足率增加1個百分點,對應需要的資本金就在4000億元人民幣左右。如果算上風險權重較小的債券資產,所需資本金將更多。
這將從根本上抑制商業銀行新增信貸的空間。從另一方面來看,銀行借助其他通道,騰挪貸款空間的沖動也會進一步增強。
接近監管層人士表示,如今,控制灰色信貸是監管層為抑制2010年信貸過度擴張,預先做出的制度安排。
建立信托防火墻
加強信托公司的主導作用,被認為是阻斷灰色信貸的防火墻之一。
根據發達國家通行的信托理論,信托公司不僅要代表投資者審核信貸資產質量,而且可對信貸資產實行獨立的處置權。甚至在信貸資產出現風險的時候,信托公司可作為投資者代言人,保全其利益。
按照《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管理辦法》的規定,商業銀行必須把信貸資產打包委托給一個“特殊目的機構”(SPV),以實現信貸資產與其所有者剝離,然后再對資產進行評估定價,最后銷售給投資者。而信托公司依照《信托法》是天然的SPV。
但現實與理論相去甚遠。
北京國際信托投資有限公司的一位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信托管理費僅在萬分之三到千分之一左右,因此,信托公司不太可能真正去管理這些信貸資產。這些資產池基本上還是由銀行管理。
而在本次發布的《通知》稿中,銀監會更加明確了信托公司的責權利。
根據《通知》,信托公司開展主動管理類信托業務,應把握信托項目的盡職調查、產品設計、項目決策和后期管理等關鍵環節,以對信托項目所存在的風險進行科學的識別、評判和過程控制。
具體操作是:在銀信合作中,信托公司作為受托人,不得將盡職調查委托給其他機構。同時在受讓銀行信貸資產、票據資產及發放信托貸款等融資類業務中,禁止將資產管理職能委托給資產出讓方或發行銀行。如果委托給第三方機構的,應提前十個工作日向監管部門事先報告。
除此以外,對于銀信合作業務中涉及兩個(含)以上信托間發生交易的復雜結構產品,信托公司有責任向監管部門事先報告。
不過,市場人士認為,在實際操作中這很難做得到。
據了解,銀信產品大多是商業銀行給信托公司項目,所以商業銀行主導性非常強。
銀行自己有信貸資產項目,有產品設計隊伍,還有銷售網點和理財規劃師,整個流程都由銀行控制。信托公司不過是渠道而已。再加上信托公司之間競價激烈,話語權自然就弱。
一位接近監管層人士告訴記者,盡管困難,但這是信托公司必須要走的路徑。因為,信托公司如果滿足于幫助銀行做信貸資產表內表外騰挪術,將很難有發展前景。
監管層希望通過強化信托公司在銀信合作中的主導地位,來降低信貸資產證券化過程中的風險,將銀信合作中的不可控因素降低。
這位接近監管層人士稱:在厘清灰色信貸之后,銀監會肯定還會緊盯貸款投向;加大現場檢查、調研力度;更加頻繁地進行壓力測試;季度末的時候可能還會進行窗口指導,這些操作方法在2009年已運用得非常純熟。一旦2010年一季度信貸增量遠超出監管層的預期,央行可能就會亮出存款準備金這樣的利器,甚至可能動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