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從2009年6月開始的重工業化再度加速主要靠內需拉動,這是10年來的第一次,與2009年前靠國際產業轉移拉動截然不同,這意味著,中國在成為世界工廠后,有望成為“世界市場”。中國重工業化的過程,與美國、德國和日本當年的模式有很大區別,從三個指標看,這一進程至少還要持續15年或更長時間。
內需成為
重工業化再度加速的主因
從2009年6月開始,中國的重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開始超過輕工業,到11月已經達到22.2%,超過輕工業9.6個百分點(圖1)。重工業的快速回升,似乎凸現出結構性問題。中國各類資源的人均占有量大多低于世界人均水平,但卻是世界上資源消耗最大的國家之一,耗水量、污水排放量、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等均居世界第一。因此,在全球低碳經濟呼聲強烈的背景下,中國又面臨能源、原材料瓶頸和就業壓力等問題,政府很希望通過節能減排和發展第三產業來保持經濟的協調發展。而重工業從1999年開始加速發展,卻是中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的市場需求引發的,并非計劃經濟的結果。
回顧不遠的歷史,1949-1978年,雖然政府全力推進重工業化,并投入了大量財力和物力,卻沒有取得成功,期間開展的大躍進和三線重工業建設,都因不符合市場化原理而告失敗;1978年雖已開始改革開放,但城鄉居民較低的收入水平決定了制造業主要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故而輕工業的發展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要快于重工業;直到1999年,新一輪以城鎮化、消費升級和出口導向為特征的經濟上升周期出現,中國開始了重工業化的進程。
城鎮化帶動了房地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加大了對能源和原材料工業的發展需求。而消費升級主要體現在家電和電腦的消費方面;在全球經濟復蘇、貿易活躍以及中國加入世貿的背景下,大量外資投向中國,使得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其中,機電產品成為中國最大的出口品種,船舶、港口機械、集裝箱等與貿易相關的制造業也得到了空前發展。
1999-2007年是中國重工業化不斷加速推進的階段,期間雖然也經歷了2003年的宏觀調控,使得增速有所回落,但由于外部經濟的繁榮,中國經濟繼續保持較高增長速度,重工業的高增長一直持續到2007年的次貸危機發生。
2009年6月開始的重工業化再度加速,從需求的角度看還是由投資和消費拉動的,投資主要是4萬億的政府投資和2009年下半年以來房地產投資的加速,消費主要是汽車、家電和電腦等消費,僅此三項的消費量都位居世界第一,從而拉動了鋼鐵、水泥、石化、電力、工程機械、電力設備和汽車等重工業企業的高增長。因此,與以往的重工業化不同之處在于,本次重工業高增長是在外貿出口負增長的情況下出現,并主要靠內需拉動的,這是10年來的第一次。
重工業化是
難以跨越的現代化進程
不少學者從資源短缺而就業壓力大的角度,主張中國應跨越重工業化這一階段,發展勞動密集型的輕工業和服務業,并通過發展科技來實現現代化。而政府部門提得最多的就是轉換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三次產業協調發展。雖然這些主張和政策都合乎發展邏輯,但卻難以奏效,原因在于市場機制在引導企業和消費者的行為。比如作為后發展國家,企業仿造的成本要遠低于發明創新的成本,而為了滿足收入水平遠低于發達國家的中國消費者,價廉質差的產品要比價貴質優的產品更受歡迎,比如,中國汽車在2009年的銷量成為世界第一值得慶賀,但中國出售汽車的平均稅后單價是13萬元左右,而美國平均售價則接近3萬美元,美國3萬美元的汽車如果在中國銷售,估計價格要在30-35萬元左右。在國內,“山寨版”的產品遠比正規產品好銷,根本原因還是在于消費者的收入水平較低。這就是政府在上世紀90年代的“九五規劃”中就提出的“轉換經濟增長方式”,如今“十一五規劃”已近尾聲卻還在提及的原因。
廉價的勞動力和較低的其他要素成本,決定了中國制造業只能處于世界制造業產業鏈的中下游,但這并不能阻止中國的工業深化—即重工業化過程,因為制造業是一條完整且綿長的產業鏈,中間任何一個環節的缺失,都將影響到成本,而中國從一個一窮二白的國家到實現經濟快速增長,能夠發揮的最大優勢也只有成本。比如廣東是中國的出口第一大省,它出口的即便是輕工業產品,也需要由重工業生產的機械設備來制造,如果這些機械設備都靠進口,則出口企業的成本將大幅提高,從而喪失出口優勢。而外貿所需的船舶和集裝箱,都屬于重工業產品,也構成了貿易成本,若進口這類運輸工具又將提高出口成本。由于國內生產的成本非常低,于是廣東的集裝箱和造船業發展就非常迅猛,而且集裝箱產量世界第一。此外,沿海地區重工業化的一種普遍模式是由地方政府和跨國公司合作,興建大型重工企業(如廣州市政府控股的廣州汽車工業集團公司與日本本田的合作、惠州中海油與殼牌的合作)。
重工業化過程難以跨越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城市化,因為世界人口最多國家的城市化對鋼鐵、水泥、有色金屬、化工產品等原材料的需求量是史無前例的。雖然我們資源匱乏,卻不能指望讓澳大利亞替我們生產鋼鐵,雖然從要素稟賦理論看,澳大利亞擁有最豐富的鐵礦資源,應該大煉鋼鐵,但中國買不起城市化所需的鋼鐵,于是,澳大利亞發展的就是占全球收入第一的旅游業,而中國則成為其他國家都望塵莫及的鋼鐵大國。假如中國足夠富裕而澳大利亞人口眾多且非常貧困,那么,世界的鋼鐵大國將是后者。
重工業化難以跨越的第三大原因是體制或制度。中國在過去30年雖然走的是市場經濟的道路,但我們計劃經濟的框架依然存在。比如,我們自上而下的經濟發展衡量和考核指標始終是經濟增長率,從過去的工農業總產值到現在的GDP,都是考核各級政府政績的首要指標,而發展重工業和投資基礎設施,是提高GDP最快捷有效的途徑。這就是為何中國鋼鐵、水泥等行業產能過剩,而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超前的根本原因。這方面的弊端是居民收入的增長低于GDP增長,并造成貧富差距拉大;而好處也是有的,如有利于拉動今后的內需,正如中國過去不實行計劃生育在導致貧困的同時,又使中國具有了豐富的勞動力優勢。
中國的重工業化
還將持續多長時間
中國2009年的工業增加值估計超過2萬億美元,與美國相差不遠,2010年則肯定超過美國,真正成為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像中國這樣通過仿制和簡單加工而成為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的,歷史上還絕無僅有。中國工業化或重工業化的過程,與美國、德國和日本當年的模式有很大區別。一是幾乎沒有科技發明或技術管理創新,一般加工和資源密集型加工工業的比重非常大,技術密集型產業的比重上升緩慢,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產品的比重非常低。所謂的一批“高新企業”,也只是在高新領域從事低加工生產的普通制造類企業。而美國有打印機、電話、電燈的發明和泰勒的“科學管理”、福特汽車的生產流水線等;日本則在產品創新、節能和管理等方面領先于全球。二是在中國沿海地區,跨國公司在推動重工業化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三是在東北這樣的老工業基地,傳統的、相對落后的國有企業存量也在發揮相應的作用。
那么,中國的重工業化到底將持續多長時間呢?我們不妨從三次產業占比的國別比較來尋找答案。從美國、德國和日本第二產業占比下降的時間看,分別在上世紀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初,對應的最高占比分別為39%、53%和46%,這標志著工業化的粗放發展階段基本結束,進入一個產業升級時代,而其制造業的競爭力還在提升中。但美國、德國和日本以高新技術產業為支撐和主體的后工業化,大約是進入80年代之后。而中國第二產業的比重在過去30年中既沒有明顯上升,也沒有明顯下滑,最高在48%,最低也沒有低過40%,這主要是由于第三產業比重上升的原因,即從1979年的21%上升到目前的42%,足足翻了一番(圖2)。而日本第三產業占比從40%提高到60%,足足用了45年時間(圖3)。
因此,我們不能把中國制造業占比的徘徊或下降,看成是中國重工業化進程結束的標志。這是因為:第一,中國服務業的占比起點過低,只有21%,而美國在20世紀初就達到60%,日本在上世紀50年代就達到40%,故今后中國服務業占比會隨著重工業化的推進而不斷上升,而制造業則面臨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其占比未必上升;第二,中國的服務業比重過低還有統計上遺漏的因素,因為不少服務業沒有納入到統計中去,隨著統計制度和方法的不斷完善,遺漏統計部分會逐步減少,服務業的占比還將提高,從而造成制造業占比下降的假象;第三,中國的城市化率同樣較低,未來還將呈現較快的上升速度,這又為重工業化加速發展提供了大量需求。
根據這些分析,并綜合對所有發達國家重工業化完成后的工業內部產業結構、產業占比和城市化率等指標,結合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的特點,筆者認為,要預判中國重工業化完成的時間,或許可以參照三個指標,或同時要滿足三個條件:第一,制造業占比出現向下拐點后10年;第二,服務業占比超過50%;第三,城市化率超過60%,且上升的斜率發生變化,走勢趨緩。目前,中國制造業的占比還沒有出現向下的拐點,即便出現,我們還得辨別是否有如前所述的統計修正因素。而服務業占比要從目前的41%上升到50%以上,也許時間不會太長,但單靠服務業的提升還是難以助推重工業化的完成進程。以美國為例,上世紀50年代,隨著美國制造業比重下降、服務業比重上升,60年代后便進入了被稱之為“改善生活質量”的時代,但直到80年代才結束重工業化進程,進入到后工業化時代。中國目前還沒有全面到達“改善生活質量”的時代,大部分人雖然衣食無憂,但“住行”仍難,都想低成本來滿足住行需求。這就是為何中國的企業大多樂于仿造而不愿去“創造”,仿造的成本大大低于“創造”,但收益卻不低于“創造”。
最后,從城市化率的條件看,按照過去30年中國城市化率每年上升一個百分點來推算,若要達到60%的城市化率,大概還需要15年時間。因此,要同時滿足以上三個條件,中國的重工業化進程至少還要持續15年時間,或許還會更長。
通過國際比較,我們發現,中國的工業化進程要快于現代化進程,而中國社會結構的合理化要大大滯后于經濟結構的合理化。中國工業化進程之所以如此之快,2009年之前是國際產業轉移的結果,是為了滿足外需,而2009年之后,則更多地為了滿足內需。這就意味著,在成為世界第一的制造業大國之后,中國的重工業化主要是為了適應城市化及滿足中低收入者的需要,即中國在成為世界工廠后,有望成為“世界市場”。
對于本文內容您有任何評論或補充,請發郵件至xincaifu@p5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