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和國內經濟出現(xiàn)了一些變化,我們將2010年的物價指數(shù)預測值上調。CPI由原來的2.6%上調至3.2%,PPI由原來的3.5%上調至5.1%。2010年PPI將先上升后逐步下降,PPI的高點在二季度,全年平均為5.1%。從新漲價因素和翹尾因素來看,翹尾因素導致PPI上升2.6個百分點,新漲價因素導致PPI上升2.5個百分點。
多因素將導致通脹超預期
首先,短期物價的快速上升加劇通脹預期。近期惡劣天氣加劇了物價上升。物價的這種短期上升對2010年物價的影響包括兩個方面,即提高了2010物價的基數(shù)(即翹尾因素)和加大了通脹預期。
近期出現(xiàn)惡劣天氣,導致了食品到能源價格的普遍上升,這種價格上升既有暫時性的成分,也有長期性的成分。例如,天氣導致蔬菜價格上升,這可能是暫時的,而對于具有壟斷性的行業(yè)以及簽訂長期合同的行業(yè),這種價格上升可能就是長期性的。這些影響對2010年的物價而言構成了較高的翹尾因素。
另外,目前物價的快速上升會加劇通脹預期,從而推動實際物價水平上升。由于短期物價快速上升,營造了通脹環(huán)境,促使通脹預期的形成,從而導致有些商品借機提價。特別是最近的惡劣天氣導致了煤炭供應緊張,加上煤炭企業(yè)在價格談判中占優(yōu)勢地位,從而導致煤炭漲價預期提升。
其次,供需關系轉變促使推動物價上升。物價加快上漲,既有短期的因素,也有國內總供給和總需求改變的原因。從宏觀來看,2009年下半年開始,經濟加速回升,產出缺口迅速縮小,到第四季度,工業(yè)產出缺口由負轉正,這表明供需關系已經轉變了。從微觀角度來看,供給約束在部分地區(qū)和行業(yè)已經表現(xiàn)出來了。中國的供給瓶頸,如能源領域,最近表現(xiàn)就比較突出(這不能僅僅理解為季節(jié)因素和天氣因素)。這一方面由于2008年下半年開始壓縮產能以及壟斷領域的整合,另一方面,2009年部分領域的投資增速下降較快,產能擴張趕不上需求擴張。
第三,輸入性通脹比預期更強。全球經濟復蘇的力度可能超預期,這導致全球需求明顯回升,同時也加大了對大宗商品需求的增加,從而導致大宗商品價格回升。近期,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快速上漲,2009年10月以后,大宗商品價格上漲速度明顯加快,原油價格已經超過80美元/桶。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大幅度上升導致了中國進口價格指數(shù)快速回升,特別是能源和原材料價格上升推動了國內能源、原材料價格的上升,從而進一步推升生產資料價格指數(shù)。
第四,重復2008年的物價漲勢可能性不大。2010年出現(xiàn)高通脹的可能性并不大。(1)本次惡劣天氣造成的短期影響較2008年初的小。(2)2009年農業(yè)供應比2008年初充足,例如2009年年底的生豬存欄比2007年底更充足,2007年糧食產量剛剛回到趨勢水平,2009年的糧食產量明顯高于趨勢水平。(3)2008年國際食品價格明顯高于國內價格,造成國內食品油價格大幅上升,而目前國際糧食價格低于國內價格。(4)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難以重現(xiàn)2008年的大幅上升的局面。
政策退出可能提前
2010年宏觀政策回歸正常化,在經濟持續(xù)復蘇的過程中逐步退出。當前通脹預期明顯加強,實際通脹率已經接近2%,未來還將繼續(xù)上升;而經濟增長還繼續(xù)加速,工業(yè)增速持續(xù)回升,出口增長超預期。經濟繼續(xù)回升,而通脹超預期,這將促使政策退出提前。
首先,短期內公開市場操作和窗口指導會加強。近期放貸數(shù)量比較多,這與中央預計的平穩(wěn)均衡放貸的精神有一定的背離,已經引起監(jiān)管層和政策決策部門的關注。短期內,央行將加大貨幣回收力度,控制流動性;另一方面將加強窗口指導,通過行政的方式控制信貸增長速度。
其次,存款準備金政策在第一季度的出臺。由于信貸增速在1月可能超預期,日前,央行已宣布自2010年1月18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
第三,加息可能來得比預期早。2010年的通脹水平上升導致真實利率水平明顯下降,而與此同時企業(yè)利潤明顯改善,經濟的自主需求將上升,因此,加息是合理的政策措施。由于通脹上升較快,加息可能提前,從加息的過程來看,首先是央票利率回歸到與目前存款利率相匹配的水平,即1年央票利率達到2%左右,然后存款利率水平將提高,我們認為在2010年將加息54個基點。加息的時點可能提前至年中前后。
第四,人民幣對美元升值3-5%左右。(1)2010年在世界經濟復蘇的情況下,外需將改善,這將拉動中國的出口,目前中國出口增速明顯回升,已經超預期;(2)2010年美元有可能繼續(xù)處于弱勢。因此,人民幣有可能在保持基本穩(wěn)定的原則下小幅升值3-5%。需要指出的是,把人民幣升值作為抵御輸入性通脹是不明智的政策選擇。例如,2008年上半年,采用升值以抵御大宗商品價格上升帶來的輸入性通脹,效果并不明顯,但對出口部門的打擊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