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按照“高舉旗幟、圍繞大局、服務人民、改革創新”的總要求,堅持以科學發展為統領,圍繞建設“以民生為本、力求個個都有好工作;以民富為綱、力求家家都有好收入;以民享為先、力求處處都有好環境;以民安為基、力求天天都有好心情;以民強為重、力求人人都有好身體”幸福江陰的目標,我市宣傳部門在創新理念思路與創新體制機制上下功夫,為推進幸福江陰建設發揮了特殊優勢和重要先行作用。在這個過程中,我市宣傳部門打出宣傳載體的“組合拳”,組織新聞媒體聯手策劃、協同作戰,切實發揮宣傳思想文化的“主陣地”作用,營造上下一心、團結互助的和諧氛圍,樹立“大外宣、新宣傳、強宣傳”的理念,加大幸福江陰建設對外宣傳力度,為提高江陰知名度和美譽度、為江陰實現大開放、大招商、大發展創造條件。
確立以人為本觀念,促進社會和諧。以建設幸福江陰為目的,堅持從滿足和實現人的需求出發,突出做到“三個統一”:一是把工作取向和群眾利益統一起來。堅持在工作理念上體現人文思想,在工作內涵上體現人文精神,在工作方式上體現人文關懷,在尊重人、教育人、引導人、激勵人的過程中展現作用和發揮優勢。二是把宣傳工作與服務群眾統一起來。堅持緊扣群眾思想脈搏,吸引群眾主動參與,積極做好社會熱點宣傳引導,圍繞就業、就學、就醫、社會保障等民生問題,闡明黨和政府的政策措施,反映社會各界的努力,讓廣大群眾在共建共享和創新創造中感受幸福與和諧。三是把服務大局與為民服務統一起來。堅持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和面向基層、服務群眾兩者有機統一起來,牢牢抓住構建和諧社會這一核心工作,唱響幸福江陰又好又快發展的主旋律,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充分發揮了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引領和調節功能。
確立文化民生觀念,實現共建共享。加快建立覆蓋全社會的比較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努力做到“三個堅持”:一是堅持城市文化和農村文化共繁榮。建立健全市、鎮(街道)、村(社區)、文化開放戶四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努力實現城鄉宣傳文化資源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目前,全市城鄉公益性文化設施達標率達到92.7%,建成公益性農民自助讀書服務網點“農家書屋”232家。二是堅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共發展。圍繞步行街區、黃山湖景觀區、文明廣場、天華文化中心四大夜晚文化中心,大力開展了“歡樂夜晚·品味幸福”工程,開展市民大舞臺、故事大擂臺、歡樂周周演、體育健身培訓、演藝活動等28項工作,“城市劇團下鄉”與“農村小戲進城”雙向聯動,江陰夜晚文化建設蓬勃發展。2009年1—10月,直接參與夜晚文化活動人數達80余萬人次。三是堅持大眾文化和精品文化共促進。率先實施了“幸福進萬家·文化歡樂行”主題文化工程,長年開展送戲曲、送展覽、送電影、送圖書、送評彈“五送”活動,直接受惠群眾超過200余萬人次。精心打響“全國民樂之鄉”、徐霞客旅游文化、佛教文化、軍事要塞文化等地方特色品牌,用文化的元素來不斷提升城市品位和市民素質。
確立打造品牌觀念,彰顯個性特色。堅持在出典型、出特色、出經驗、出成果上做文章,發揮品牌的火車頭效應和重大活動、重大項目的帶動作用,形成更大范圍、更長時間、更深層次的宣傳效應。一是打響幸福江陰品牌。運用展覽、圖書、電視、論壇等多種形式,對幸福江陰的理念、思路、成效和舉措進行集中宣傳和展示,并在各大媒體開設專題專欄、網頁。二是發揮典型示范效應。深入挖掘、宣傳華西村、吳仁寶、周建松等一系列先進典型,讓“人心齊、民性剛、敢攀登、創一流”的江陰精神成為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的自覺追求。廣泛開展“時代先鋒”、“誠信榜樣”評比表彰活動,推出了一大批先進典型,在全市形成了學先進、爭領先、當先鋒的熱潮。三是力推地方文化特色。一方面,立足江陰歷史文化資源,以及幸福江陰建設成果,采取多節聯辦的形式,每兩年一次成功舉辦“中國(江陰)劉天華民族音樂節”、中國江陰對外經濟合作洽談會以及中國(江陰)徐霞客文化旅游節等大型節慶活動;另一方面,借助國內知名節慶活動品牌的廣泛影響力,首開全國縣市之先河,舉辦郎朗個人鋼琴演奏會和2010年第十九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等,極大地提升了文化消費水平,促進了會展、旅游、餐飲等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
在圍繞幸福江陰建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組織開展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實踐過程中,我市的宣傳部門還積極探索改進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新方式和新舉措。
著力培育和激發各類文化市場主體的生機。在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的同時,動員全社會參與,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一是深化市場運作文化經營體制。以成立江陰文化藝術集團為突破,實行人、財、物的統一管理,擴大了市場占用率:以成立江陰廣電集團為龍頭,實現了廣告、傳輸網絡以及電視節目制作和銷售等部門的獨立運行:以成立江陰日報社印刷出版中心為抓手,實現廣告、印刷資源的剝離,有力地推動了市場化運作。二是深化文化信息傳播載體渠道。以有線電視數字化全覆蓋為契機,全力推進網絡電視、移動電視、手機電視、手機報紙、電子信息傳播等新的文化傳播業態建設,打造網絡產業。三是深化多元化社會投融資體制。通過政策引導、多元投入、市場運作等多種方式吸納民間資本,真正實現文化設施營運的社會化、產業化。
加強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相關制度建設。進一步建立健全各項制度。不斷促進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優化發展,為幸福江陰建設增添活力。一是健全完善宣傳部與宣傳文化系統聯系會議制度。形成宣傳部與宣傳文化系統各部門溝通及時、有效、暢通的協調機制,定期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進行深入總結和分析,把階段性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量化、細化,有目標、計劃地做好各項工作。二是健全完善新聞發布會制度。形成重大問題和突發事件新聞報道快速反應機制,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對外開放、城市建設和人民生活等領域適宜且需要統一、及時向全市和外界發布的重要信息,建立起公開透明、反應靈敏、高效運行的政務信息發布機制,營造幸福江陰良好的新聞輿論環境。三是健全完善處理突發事件新聞宣傳機制。第一時間原則、滾動發布原則、真實報道原則、口徑一致原則,確保第一時間發現問題,確保問題及時上報溝通,確保各級責任落到實處。同時積極構筑內宣、外宣、網宣“三宣”聯動的新平臺,努力形成市內、市外齊動,網上、網下互動的良好輿論氛圍。
大力推行“五式”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科學機制。建立并推行了課題式策劃、項目式管理、工程式推進、臺帳式督查、績效式考核“五式”科學機制,為幸福江陰建設提供新鮮經驗。一是課題式策劃。圍繞市委領導關心的重大問題策劃課題、圍繞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策劃課題、圍繞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典型經驗策劃課題。二是項目式管理。把每一項任務和活動作為一個項目,把重點工作轉化為項目管理,明確目標要求,把項目成果轉化為工作舉措,制定獎懲措施,用項目跟蹤來檢驗實際工作的成效。三是工程式推進。把每一項工作作為一個系統架構中的工程來實施管理,分清主次,排出時間表,彼此密切配合、協調聯動、整體推進,實現各項工作效率最高化、效能最佳化、成果最大化。四是臺帳式督查。首先是建立臺帳,將宣傳工作年度工作重點具體細化為若干個重點項目和若干項活動;其次是督查臺帳,成立工作督查組,對工作進展情況進行定期不定期督查:第三是撤銷臺帳。對在規定時限內辦結的,在工作臺帳上進行銷號;對在規定時限內未辦結的,責令相關責任人作出情況說明,并重新建立工作臺帳,直至項目、活動辦結后,予以銷號。五是績效式考核。以工作目標等形式對相關工作部門履行職能、完成任務、實現目標的全過程、實績、效果所進行的綜合性評價,以此充分發揮目標的引領作用,確保各項工作的高效性。
(作者系中共江陰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責任編輯:袁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