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現農業“第二個飛躍”,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江蘇大力推進糧食高產技術普及化和高效農業規模化,糧食總產由全國的第5位上升為第4位,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由全國的第6位上升為第4位,農民人均純收入連續6年持續增長,農村勞動力轉移比重達64.7%,江蘇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時機基本成熟、條件基本具備。必須不失時機地加快推進,努力探索一條具有中國特色、江蘇特點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一、新形勢下加快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勢在必行
當前,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了加快改造傳統農業、積極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關鍵時刻。在加快發展農業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形勢下,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意義尤為重要。
首先,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是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實現農業“第二個飛躍”的根本要求。鄧小平同志早在1990年就指出: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的必革和發展,從長遠的觀點看,要有兩個飛躍。第一個飛躍,是廢除人民公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第二個飛躍,是適應科學種田和生產社會化的需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江蘇人多地少,耕地后備資源不足,推進農業規模化生產顯得更為重要和緊迫。這就要求我們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加快發展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這樣既有利于土地、資金、技術和勞動力的合理流動,提高農業資源的配置效率,又有利于探索農村集體經濟新的實現形式,促進農村持續發展,實現農業的“第二個飛躍”。
其次,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是提高農業規模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的現實選擇。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目的,就是要追求土地和產業的規模效益。目前,:農業經營收入仍然是廣大農戶尤其是純農戶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我省農民收入持續增長,但農民來自農業生產經營的收入增長速度不夠快。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小規模分散經營,農業的規模效益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只有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才能更快地推廣運用農業科技,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才能更好地實現生產與市場對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市場競爭力;才能更多地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增加規模經營效益。
第三,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是提升農業產業層次、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的迫切需要。規模經營是現代農業的一個基本特征。在推進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中,許多發達國家都經歷了從小農經濟為主的傳統農業生產形式,向規模化現代農業經營方式的轉變。他們通過財稅、價格、合作、就業、社會保障、信貸等政策調整,解決規模經營以及農業產業一體化發展的關鍵問題,在改造傳統農業、建設現代農業方面走出了適合本國國情的路子,實現了農業現代化。我省作為東部沿海發達省份,要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成功經驗,加快推進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業產業提檔升級,切實提高現代高效農業發展水平。
第四,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是統籌解決“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途徑。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推進,一些地方農民兼業化、農業副業化、村莊空心化、農村老齡化問題日益凸現,影響了農業農村發展。實踐證明,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帶動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優化了農業產業結構,促進了一二三產業有機融合、協調發展。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吸引了城市資金、技術、人才下農村,探索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有效機制,維護了農村和諧安定。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創新了農業經營機制,激發了農業自身的活力和潛力,拓寬了農民自主創業的領域。這些都為統籌城鄉和工農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城鄉發展一體化創造了條件。
二、加快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基本思路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江蘇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總體思路是:堅持以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為目標,以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為基礎,加快發展土地集中型、合作經營型和統一服務型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大力提高農業規模化、產業化、集約化水平,促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到2012年,全省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總面積占耕地面積的比重要達到50%左右,其中蘇南為70%,蘇中為50%,蘇北為40%;到2020年,全省達到80%以上。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必須遵循“四項原則”、堅持“四個結合”。
“四項原則”:一是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保障農民合法權益。堅持并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切實保障農民對承包土地的各項權利,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不得改變土地集體所有性質,不得改變土地用途,不得損害農民土地承包權益。二是堅持尊重農民主體地位,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必須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是否流轉土地、開展何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要由農民作主。必須圍繞增加農民收入這個中心,立足于優化配置土地資源,提高農業效益,促進農民增收。三是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既要充分發揮政府調控引導的作用,通過宣傳發動、典型示范、政策扶持,培育規模經營主體,推動適度規模經營加快發展:又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加快探索建立市場化的流轉機制、股份化的土地經營制度、合作化的經營組織形式和產業化的經營方式,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四是堅持園地制宜,分類指導。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允許多種組織形式并存、多種經營方式并存、多種投入主體并存、多種實踐路陘并存。從面上來看,糧棉油大宗農產品生產,主要通過發展專業化服務,實現適度規模經營;蔬菜、園藝等高效種植業,主要通過專業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土地租賃等形式實現適度規模經營;畜牧、水產等特色養殖業,主要通過發展規模養殖與推進加工流通合作,實現適度規模經營。
“四個結合”:一是與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相結合。鼓勵土地向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適度集中,促進他們擴大經營規模,取得規模效益。通過土地流轉,在確保流出土地的農民獲得承包土地合理收益的同時,實現充分就業,增加收入。二是與優化農業產業布局相結合。統籌安排城鄉建設、產業發展、生活居住和生態保護等空間布局,推進工業向園區集中、農民居住向城鎮和社區集中、農業向適度規模經營集中,促進農業優勢主導產業集聚、集約、集中發展,打造優勢產業帶、產業群、產業區,提高規模化經營水平。三是與發展高效農業相結合。加強土地整理和農業綜合開發,大力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高標準農田,吸引規模經營主體投資農業,發展設施園藝、規模畜牧業和特色水產業,推進高效農業規模化。四是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相結合。農業產業化經營通過合理組織、分工協作和專業化生產,帶來了農戶和龍頭企業的規模經營,增加了內部規模經濟效益。大力發展精深加工業和現代流通業,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加快培育壯大成長性好、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進一步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更多的農戶進入基地生產,推動產業化經營。
三、準確把握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工作重點
(一)創新土地流轉機制,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是推動農村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重要途徑。一是搞好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確權、登記和頒證工作。依法落實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做到長期穩定并長久不變。明確和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各項權能,依法保護農民對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權利。二是建立健全農村土地流轉有形市場。全省每個鄉鎮今年都要建立土地流轉交易服務平臺,有條件的縣(市)要建立相應服務平臺,形成土地流轉的交易信息網絡體系,發布土地流轉供求信息,開展土地流轉儲備、委托流轉等服務工作。三是加強農村土地流轉的規范化管理。全面實行流轉管理的合同制和備案制,完善流轉登記和檔案資料的信息化管理。要健全土地流轉糾紛調處機制,健全協商、調解、信訪、仲裁、司法等多渠道調處土地流轉糾紛機制,提高糾紛調處能力。四是加強土地流轉價格指導,保護農民土地收益。根據不同產業、不同片區制定好指導價,形成農村土地流轉價格自然增長機制,提高農民流轉承包土地的積極性。
(二)發展農民新型合作組織,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積極探索、深入實踐,通過引導農戶以承包土地入股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以及發展“生產在家、服務在社”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等途徑。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一是大力培育新型農民合作組織。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增加社員數量,增強合作社帶動能力,提高組織化程度。鼓勵農民將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注重發揮種養大戶、村干部、龍頭企業和農技服務人員的作用,鼓勵他們領辦創辦農民合作社。二是規范農民合作組織發展。按照服務農民、進退自由、權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強培訓輔導。規范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深化“四有”農民合作組織創建,尤其要在組建規范和運行規范上下功夫,做到成員身份與出資登記規范、成員帳戶與合作社財務管理規范、合作社盈余分配制度規范、合作社日常運行規范,著力提高合作社規范化發展水平。三是完善合作組織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把發揮創辦人員積極性與普通社員積極性結合起來,把扶持合作組織與提高農民受益程度更加緊密地聯系起來,完善合作組織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切實保障農民合法權益。
(三)推進統一服務,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統一服務,就是在堅持家庭經營基礎上,實行統一產業布局、統一種苗供應、統一技術標準、統一專業化服務,發展訂單生產,為農民提供全程服務。統一服務,把各種現代生產要素注入家庭經營之中,能有效提高家庭經營的集約化水平。尤其適用于糧棉油大宗農產品生產和農民不愿意流轉土地或者暫不具備流轉條件的地區。一要創新服務機制。堅持政府扶持和市場引導雙重推動,鼓勵興辦種子種苗公司、農機專業服務組織、植保專業服務隊、產銷服務企業等多樣化、多形式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引導他們圍繞優勢產業和特色產品,為農民提供統一服務。二要完善服務體系。積極建設有先進服務手段、優良專業人員、嚴格責任制度、規模示范基地、穩定財政保障的“五有”鄉鎮或區域性農技推廣綜合服務中心,改善服務手段,提高服務水平。三要加大扶持力度。從資金投入、人才培養、市場開拓、科技開發等方面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實施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工程,提高統一服務型農業規模經營水平。
(四)建設現代農業園區,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用抓工業的理念發展現代農業,是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重要路徑。建設現代農業園區,有利于推進農業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有利于為社會資本進入農業提供合適的承接載體,有利于示范帶動面上現代高效農業的發展。建設現代農業園區必須做到“四個強化、四個提升”,即強化規劃引導,提升園區競爭力;強化產業特色,提升園區影響力;強化機制創新,提升園區集聚力;強化農民合作,提升園區帶動力。同時,加快構建多元化、多層次現代高效農業服務體系,為規模經營業主提供配套的產前、產中和產后服務。
(五)培育多種市場主體,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引導支持工商資本、民間資本、外商資本發展農業產前、產后生產加工龍頭企業,通過“公司+農戶”等形式,帶動農民發展規模化種養業。鼓勵有資金、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種養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業龍頭企業等投資農業,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積極引導各類規模經營主體,吸納土地流出戶的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形成生產基地吸引大戶、大戶帶動生產基地的良性循環,實現土地、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有效配置。在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條件暫不具備、土地仍是農民收入主要來源的地區,要充分發揮種植大戶、購銷大戶、農機服務組織、農業龍頭企業、農技推廣機構的作用,采取“社會化服務+農戶”方式。將單一農戶農業生產經營的主要環節納入規模化服務范圍,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四、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保障措施
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涉及農村生產關系調整,涉及農村社會穩定大局,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轉變作風、強化服務,確保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有序推進、加快發展。
第一。加強政策扶持。強化支農項目資金的整合,加大對集中連片基地基礎設施建設、規模經營項目、土地流出方和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扶持獎勵。改善金融信貸服務,擴大農業政策性保險范圍,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農民合作組織、規模經營大戶和帶動農民致富企業的支持。認真落實農業用地政策,對高效農業建設中的管理、倉儲用房以及配套服務等附屬設施建設用地,按照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管理,其用地指標可通過農村建設用地整理置換方式取得,面積控制在農業項目用地規模的3%以內。
第二,加強改革創新。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取決于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取決于農民非農產業就業程度,取決于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創新農村勞動力就業創業扶持方式,堅持不懈地抓好農村勞動力創業和就業,促進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在非農產業和城鎮穩定就業、充分就業、成功創業。順應城鄉發展一體化要求,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不斷提高農民保障水平。積極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實現集體建設用地“空間留給城市、利益歸于農民”。有條件的地方要積極開展“雙置換”試點,探索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和住房置換城鎮社會保障及住房保障,引導和鼓勵在城鎮有穩定就業和住所、或參加城鎮社會保險以及自愿放棄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民,有序轉為城鎮居民。積極推進戶籍制度改革,進一步放寬中小城市和城鎮的落戶條件。
第三,加強指導服務。堅持典型引路,加強示范引導,加大宣傳力度,消除農民群眾對土地流轉的疑慮,調動他們參與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積極性。積極鼓勵基層結合實際,大膽實踐,勇于創新,先行先試,因地制宜地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加強調查研究,及時總結推廣基層和群眾創造的新鮮經驗,幫助解決實踐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持續健康發展。
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脫離實際,必須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使農民廣泛參與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業持續增效、農民持續增收,讓更多的發展成果惠及農民、澤被群眾。
責任編輯:戈尚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