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問題既是經濟問題,更是社會問題:既是農村問題,更是城市問題;既是政策問題,更是制度問題。農民工作為一個數量巨大、結構復雜、不斷擴張的新生群體,他們既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政府各有關職能部門新的服務對象。做好農民工工作,是解決“三農”問題和建設和諧社會的關鍵。
近年來,南京市玄武區大膽探索、創新突破,對農民工開展“屬地化管理、市民化待遇、親情化服務”,傾心打造“五分鐘服務圈”,在全區形成了“手拉手、心連心、肩并肩”的大融合局面,使在此務工的農民工有了身為“新南京人”的感受,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新南京人”服務品牌。
手拉手,讓新南京人安心住下來
近年來,玄武區堅持從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出發,以建設平安玄武、構建和諧社會為目標,以開放發展的眼光看待新南京人。通過制度覆蓋、改善服務、完善保障來推進新南京人服務中心建設,為新南京人提供社區化服務、社會化管理和同城化待遇,解決他們基本的生產、生活需求,讓他們在這里找到家的感覺。
求職登記一視同仁。玄武區現有103268名登記在冊外來人員,其中處于勞動年齡段的有近8萬人,他們到玄武區來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打工掙錢。對此,玄武區在區、街道、社區三級勞動保障服務平臺專設外來人員服務窗口,為他們提供平等的就業、社會保險服務,建立培訓、就業、維權、保障四位一體的工作模式。在每年春節后外來人員進城就業的高峰期,區勞動保障局牽頭組織農民工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在南京火車站、南京長途汽車東站等窗口地區開展專項服務,讓進城求職的新南京人及時了解空崗信息以及就業、社會保險、權益維護等方面的政策,讓他們盡快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有安身之處。
規范用工保障權益。區勞動保障局發揮職能部門作用,扎實有效地開展農民工工資支付、社會保險費繳納等勞動保障專項執法檢查,重點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未繳納社會保險等關系到新南京人切身利益的問題,對企業侵害農民工合法權益的行為實施動態監控,在街道成立勞動爭議調解中心,將包括農民工在內的勞動者權益維護納入社會大調解格局中,對出現集體性事件苗頭及時化解。
義務教育同城待遇。區教育局對符合政策的流動人口子女,凡上指定公辦校的學生,均按照同城待遇,免交借讀費,享受雜費和書本費減免待遇。對不符合政策的也降低收費標準,對家庭特別困難的流動人口子女實行全免。區財政還對接納流動人口子女義務教育的公辦學校給予公用經費補助和專項經費補助。
計生工作親情服務。計生部門按照“現居住地為主”的管理原則,以“世代服務”體系為依托,對新南京人提供同城待遇。對在轄區的持《流動人口婚育證明》的已婚育齡婦女免費實行國家規定的計劃生育服務項目,免費開展婦科病檢查和生殖道感染綜合防治。
管理服務以人為本。流動人口管理主管部門主動轉變工作思路,變管理為服務,社區民警通過入戶調查、安全檢查、發放宣傳手冊等方式方法,開展治安防范宣傳教育,從根本上提高流動人口的自我保護意識和信任感。同時把困難農民工列入社會救助服務的對象當中,堅持開展“送溫暖”活動。
法律援助快速便捷。區勞動保障局、司法局、總工會等部門聯合成立了玄武區農民工法律援助中心,開辟農民工法律援助綠色通道。援助中心為外來農民工進行普法宣傳,提供免費的法律咨詢和法律援助,以訴訟和非訴訟方式為農民工追討工資。利用“148”法律服務專線,為新南京人提供及時、便捷的法律服務。2009年以來,農民工法律援助中心共受理農民工案件56件,涉案金額395.4萬元,涉及工傷、人身傷害、人身損害賠償、合同糾紛等內容,有效保護了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心連心,讓新南京人生活好起來
為了讓前來玄武區務工、生活的新南京人更美好地生活,區勞動保障局、紅山街道等單位結合紅山地區外來人員集中的特點(街道總人口近8萬人,其中外來流動人口38691人,占該地區總人口比例的49%),專門成立新南京人綜合服務中心,按照“持續改善、長遠受益”的目標,傾心打造5分鐘服務圈。服務圈內有行政服務中心、法律援助和勞動爭議調解中心、衛生服務中心、文化教育和培訓中心、黨團活動中心等服務點。這些服務點通過點、線、圈的串聯,構成了涵蓋管理服務、教育培訓、醫療衛生、權益維護等全方位的服務,為新南京人撐起一片發展的天空。
管理服務分層分類。在服務理念上,玄武區實現了從基礎性服務向滿意型服務的轉變。在對外來務工人員的管理過程中,公安部門改變了過去那種粗放型管理模式,探索出一套適應新形勢發展的分層次管理辦法,形成“抓住重點、兼顧一般、動態調整、注重實效”的管控新思路,綜治管理趨于集約化。管理過程中還充分融入人性化服務,每個社區都設有流動人口管理服務站,提供各類預約或上門服務。
一口受理一網協同。玄武區對各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和新南京人服務中心工作人員開展全員全科培訓,實行“一口受理、一網協同”的網格化管理服務模式。以每300戶居民為單位,將社區劃分成若干網格,每個網格配備1名社區工作者,不分專業、不分條口對責任網格內居民、單位、社會組織的情況做到“一口清”,全面負責受理網格內居民、單位、社會組織的各種需求和事務。網格化管理服務模式實現了對新南京人管理服務的精細化,從根本上提升服務能力。
生活環境持續改善。玄武區結合城中村改造等工作,著力改善外來務工人員的居住環境和生活環境。在和諧社區創建和文明城市創建工作中,玄武區始終以包括新南京人在內的人民群眾是否滿意為標準,率先推行《和諧社區評價標準》,制定群眾幸福指數1000分測評準則,建立第三方評估機制,全面提升新南京人的生活品質。區勞動保障局聯合有關單位開設勞動保障政策法規講堂和民工夜校。民工夜校的教學中。既有關系新南京人自身利益的勞動保障法律法規,也有與他們工作密切相關的施工安全、操作技術,還有他們關心的時事政治、文化知識等,多渠道、全方位的培訓使新南京人的綜合素質得到較大的提升。
制度政策長遠受益。隨著外來務工人員向新南京人的身份轉變,他們的利益訴求也從過去的需要就業服務、解決工資拖欠等向養老、醫療、衛生保障和子女教育、社會組織建設等方面轉變。玄武區認真貫徹落實《南京市農民工大病醫療保險暫行辦法》、《關于農民工參加工傷保險有關問題的通知》等文件,深入實施農民工“平安計劃”,擴大農民工參加工傷、醫療保險的覆蓋面。衛生部門為外來人員建立了職業衛生和健康監護檔案,為農民工子女免費接種計劃內疫苗,為農民工子女建立有效的免疫屏障。
肩并肩,讓新南京人貢獻多起來
共建美好家園是每一個南京人義不容辭的責任。而激發新南京人建設第二故鄉的熱情,促使他們和南京一起進步,則是服務新南京人的最終目標。
主動創業,自主發展。玄武區充分發揮新南京人創業的激情,鼓勵和扶持他們自主創業,從而帶動更多的人走上就業之路。“萬家幫”是一個以新南京人為主構建的服務平臺,他們為居民提供修理、管道疏通、送奶送報、家教等60多項服務,實現“借萬家力、辦萬家事;取萬家長、補萬家短;排萬家憂、解萬家難”的為民服務宗旨。目前,玄武區新南京人中經商辦企業的已有近1萬人。
主動融入,民主參與。2002年,南京市出臺文件規定,凡在社區居住一年以上的居民,都有居委會成員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居住在玄武區的外來人員頗為振奮,他們積極投身到社區建設和社區管理工作中,全國第一個農民工“小巷總理”在玄武區誕生。
主動服務,自我管理。玄武區把穩定務工的農民工組織到工會中,把常住的農民工納入城市社區管理,保障農民工依法享有民主政治權利。新南京人服務中心不定期地組織新南京人召開座談會、聯誼會。及時了解他們的思想狀況,引導和組織流動黨員擔任志愿者,參加社區公益活動,繼續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展現自我價值。
(作者單位:南京市玄武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
責任編輯:金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