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個人的童年記憶里,節日的印記一定是一張最清晰的人生底片,那里保存著自己生命中最原始的文化回憶。節日為什么會給我們留下如此深刻的記憶呢?那是因為節日里的儀式、習俗、飲食、禁忌等在少兒的生命中,最深刻的播種了文化的傳統。中國傳統節日有的源于原始祭祀活動、有的源于宗教儀式、有的源于古代農耕實踐、有的為了紀念先人、有的是節氣的慶典。總之無論傳統節日源于哪里,都是中華古老文化源源不斷的溪流,話說中國節,體昧細水田水長流的中華文脈。
話說春節
春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隆重、最宏大、最具狂歡、最有溫度、最富感情的節日。春節又叫年,過年是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慶,“百節年為首”。年的形成,來源于卉人劉季節、收成、天象、歷法的認識,是中國古代農耕文明的文化果實。《說文解字》日:“年,谷熟也。”春節首先是慶賀年收成的節日。《爾雅·釋天》曰:“夏日歲,商日祀,周日年,唐虞日載。”就是說夏代以前以歲稱年,歲是天上的木星,這就是說古人很早就關注天象,而中國最早的年就是以星象紀年;商代以年度祭祀為年,一年一大祭,這充分說明中國年已經更多的與人文建立關系,而且具備盛尺的儀式;周代以農業收獲紀年,這是農耕文明的集中體現,四季更替,莊稼春種夏耕秋收冬藏,而年是收扶的結果,同時又是春天的開始。夏商周以來一直到秦代,歲酋的月份不一,或正月,或十一月,或十二月。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入初元年,正式確定夏歷正月為歲首,正月初·是一歲之首,四時之首,一月之首,從此春節為正月初一延續兩千多年。唐開元年間規定春節假七天年前三天,年后三天。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后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起閑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春節期間,無論衣食住行、言語行為、生活一切,都充溢著年的內容、年的意味和年的精神鞭炮、春聯、福字、年
春節傳說
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并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門部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飯”,由于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后,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畫、吊錢、年糕、糖瓜、元宵、空竹、花會、祭福、拜年、壓歲錢、聚寶盆、團圓餃子等,都襯托著古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過年的日子里,生活被理想化了,理想被生活化了,現實生活與理想交織在一起就有了年的味道,美好的幻覺就是人們對來年的理想向往這樣喜慶、吉祥、平安、團圓、發財、興隆、加官、進祿、有余、長壽等吉語與春節同在,彰顯著國人對美好未來的幢憬正所謂:新春納余慶,嘉節號長春。
話說上元節
正月十五是傳統農歷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從這千古流傳的詩句中,可以看出元宵節文化的豐富內涵。元宵節正逢月圓之夜,圓住中圍文化中意味著和美、包容、平等、圓滿,象征著團結。
在古代社會,元宵節文化內涵的核心是祭祀人一神(即北極星神),祈求豐收和子嗣。在古人的信仰中,星宿土宰著人間萬物的生長繁殖和人類的生命。太一即北極星為眾星之首,古人認為太一神作為星空之帝,主管著對農業豐收至關重要的風雨、水旱、災害,以及關系到生活安定幸福的兵戈、饑饉、疾疫。正月為春季萬物生機萌動之時,植物開始生長發芽,動物開始發情交配,古人也在此時祭祀太一神,祈求一年內風調雨順、莊稼豐收,并祈求人的生殖繁衍。
元宵節傳說
元宵節在中國至少有2000多年歷史、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里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后,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著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占所求,部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簽語。一時之間,長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摹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后,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里張燈結彩,游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聽到喊聲,終于和家里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東漢明帝倡奉佛教,聽說佛教正月十五僧人點燈敬佛,就下令這天夜晚在皇宮寺廟點燈敬佛,并命士族庶民掛燈,此后,元宵節逐漸形成盛大節日。元宵節也稱燈節,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元宵節的熱鬧和多情,堪稱中國人的狂歡節,在這一天的男女老少結伴同行,歡歌笑語喜樂天下太平。正所謂: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話說中和節
農歷二月初二就是傳統的中和節,民間稱這一天“龍抬頭”,象征著春回大地,萬物復蘇,是古時農耕的開始。那么,“龍抬頭”是什么意思?“二月二,龍抬頭”此說和古代天文學有關。中國古代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斷季節。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龍的角。每到二月春風以后,黃昏時“龍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故稱“龍抬頭”。
自古以來,供奉祭神總要用豬牛羊三牲,后來簡化為三牲之頭,豬頭即其中之一。據宋代的“仇池筆記”記錄的一個故事: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后,共感饑餓,于是闖入一鄉村小廟,卻遇上了一個喝得醉醺醺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斬之,哪知和尚全無懼包,王中令很奇怪,轉而向他討食,不多時和尚獻上了一盤“蒸豬頭”并為此賦詩日:“嘴長毛短淺含膘,久向山中食藥苗。蒸時已將蕉葉裹,熟時兼用杏槳澆。紅鮮雅稱金盤汀,熟軟真堪玉箸挑。若無毛根來比并,氈根自合吃藤條。”王中令吃著蒸豬頭,聽著風趣別致的“豬頭詩”甚是高興,于是,封那和尚為“紫衣法師”。看起來豬頭還真是一道佳肴呢,而且也是轉危為安平步青云的吉祥標志。
中和節又稱謂“春龍節”、“青龍節”。所謂中和就是儒家所強調的不偏不倚,就是沒有偏頗,道德修養達到和諧狀態,天地萬物各得其所,相安7己事。這一天是祭祀龍神的日子,祈求龍神保佑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有的地方又把這一天稱為“土地公生日”舉行社祭,祭祀七地神。正所謂: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
話說清明節
清明節的文化內涵傳承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與情感。夏歷冬至后,第一百八天,也就是目前公歷的每年4月5日前后。傳統的清明節就成為一個以掃墓祭祖、郊游踏春兩大文化為主題的節目。清明節已有2500多年歷史,古時又叫踏青節、三月節、祭祖節、掃墓節、掃墳節、植樹節、鬼節等。它與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十月初一的寒衣節,并稱為中國三大著名“鬼節”。公歷四月五日前后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中國傳統文化里,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及離世親人的節日。主要的紀念儀式是掃墓,并伴以踏青、植樹等活動,節日體現飲水思源、凝聚族群、迎春健身及關愛自然的意義。杜牧的《七絕·清明》詩,勾畫出了一幅美麗的水墨畫,春雨、牧童、酒家,詩人匆匆的步履牽引著清明節的詩情。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則把人們帶人另一番節日盛景,如林的店鋪、熙熙攘攘的人流、形態各異的車馬轎舟,一片忙碌、一派繁華盡在畫卷中:今天的清明節,依然在人們的日常生晤中占有著重要的位置。紀念先人,慎終追遠;緬懷先烈,展望未來,共創幸福美好未來,是我們過節的主題。
“清明忙種麥,谷雨種大田”清明時節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清明前后,種瓜種豆。”充分說明清明時節的農事意義。《論語·學而》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清明節是強化民族記憶的節日,是感悟生命、享受春光、愉悅身心的節日,這是一個悲喜交集的節日,是理性與感性統一,歷史與現實交融的特別意義的節日。
話說端午節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邪兒端陽,處處部端陽。”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節始于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端午節一直是一個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節。端午節又叫端陽節、重午節。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女兒節、天中節、詩人節、龍日等。源于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秭歸縣是屈原的誕生地,也是中國端午節文化最為深厚的地方之一,在中國很多地方只過一個端午節,而秭歸卻有3個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為頭端午,五月十五為大端午,五月二十五為末端午。每到端午節,秭歸人都要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紀念屈原,端午詩會吟屈原、賽龍舟紀念屈原、舉行儀式公祭屈原,端午節已經成為中國人表達愛國情懷的獨特節日。正所謂: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國亡身損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人間。
話說七夕節
七夕,纖云弄巧七月七,是一個天地間的愛情節日。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乞巧節的晚上,天上人間部有好戲。天上:喜鵲部往銀河飛,搭起鵲橋,讓牛郎與織女相會;人間:大姑娘都往月光下湊,引線穿針,祈愿出嫁后成為巧媳婦。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橫貫南北,銀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傳說,織女的手藝極巧,能織出云彩一般美麗的天衣。為了使自己也能擁有織女一般的巧手,在少女之間,遂發展出了一種“乞巧”的習俗。乞巧的習俗大約早在漢代就已形成,只不過是后來才和牛郎、織女的故事相結合。乞巧用的針就分雙眼、五孔、七孔、九孔之多。七夕晚上,手拿絲線,對著月光穿針,看誰先穿過就是“得巧”。
另一種丟針卜巧的方法,是在七夕的中午,放一盆水在太陽下暴曬,過了一段時間后,空間中的塵土就會在水面上結成一層薄膜。這時把針丟在水里,有了薄膜的支撐,針會浮在水面上。再看看水中呈現的針影,如果成為云彩,花朵,鳥獸之形,就是得巧。有些婦女還唱“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顏容,乞我爹娘千百歲,乞我姐妹千萬年。”除此之外,七夕當天還得在月下設一香案,供上水果、仙花向織女乞巧。
另有竊聽哭聲之說,據說必須是個童女,在夜來人靜之時,悄悄的走進古井之旁,或是葡萄架下,屏息靜聽,隱隱之中如果能聽到牛郎、織女對談或是哭泣的聲音,此女必能得巧。
七夕節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積淀厚重,流傳面廣,內容和形式豐富多彩的傳統節日。七夕節集中了北方的節慶禮儀,南方的描繪歌舞、東部的穿針乞巧,西部的梨園集會。如七娘會,觀天望星,喜蛛應巧,祭祀曬衣,種五生盆,咬巧,接牛女淚,吃巧食,曬經書等,以及獨特的河北傳統劇目“天河配”。七夕文化的核心是男女之間的愛情文化,正所謂: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話說中秋節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昕以被稱為中秋。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存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一個月份,因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于全國眾多民族中的傳統文化節日。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據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娘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兩瓜、蘋果等祭品,其中月餅和兩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卜,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存外地的,部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中秋節成為一年之中的重大節日,與科舉考試有著極其微妙的關系,在我國封建社會,開科取土。一直是統治者十分重視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闈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舉行。勝景與激情結合在一起,人們便將應試高中者,譽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須進行隆重慶賀,成為全社會人民的重要風俗,經朝歷代,盛行不衰,中秋節逐漸成為我國四大節日(春節、清明、端午、中秋)之一。
話說重陽節
“重陽節”名稱見于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鐘繇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聯系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后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長壽。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螅節。茱萸人藥,可制酒養身祛病。王維的《九月九日憶東兄弟》就是存這一天寫的。
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而形成的漢族傳統節日。慶_}兄重陽節的活動一般包括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蜒、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秋季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厲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存民俗觀念中,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一些地方把夏歷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爰老、助老的風氣。重陽節是“老人節”。老人,既是一個家庭中孩子的父(母)輩,血緣的祖先,更是一個社會的先人,代表著整個民族的智者,象征著文化傳統的創造和傳承的生命源頭。在這個意義上,重陽節作為老人節,本質上就是關懷父母,彰顯老一輩的生命給予,尊崇傳統的久遠綿長。重陽節堪稱中國的父母節,而較之一般的母親節和父親節,含義更為深刻。
重陽節尊崇“老人”,昭示著文化傳遞和創造性轉化的內在機制——以活的生命和生活的傳承和活動,創造和繼續民族的義明及其切成果。對“父輩”的尊崇,就是對民族文化的尊崇,就是文化學習和傳授的主體性和土動性。張揚文化必須張揚生命,關注生命就是關注文化。以“延年益壽”為主旨的重陽節也就有了這樣內在的雙重意義。
《舊唐書·王勃傳》記載:王勃的《滕王閣序》就是在重陽節這一天寫出來的。當時王勃的父親擔任交趾令,王勃前往探視父親,九月九日路過南昌時,洪州牧閻伯嶼正在重修的滕王閣中宴請賓客及部屬,他想夸耀女婿吳子章的才氣,便事先拿出紙筆晴賓客動筆作序,所有的賓客都知道他的用意,沒有人敢作。卻不料王勃事先并不知道州牧的用心,于是亳不謙讓接過紙筆。州牧原本心中十分生氣,立即派人在旁邊看王勃書寫,誰知道王勃才氣不凡,蓄積已久的心情完全發泄出來,文章越寫越好,當寫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詞句時,忍不住拍案叫絕!王勃從此一舉名震文壇。
從人類學的高度想,一年一鹱的佳節,尤其在中國,部與時令和節氣相關聯,無數詩詞與時令唱佃,體現著個人的生命與大自然萬物的交相呼應,凸現了自我在自然中的生存,總有著·種生命的提示:崇牛、養生、愛惜生命、敬畏自然。就在這樣一種節期的安排中,個人超越客觀的社會差圳和經濟狀況,獲得自我的回歸。這里既有著現代人所悟到的“休閑的本質”,更有著中國文化特有的“天人合一”的積極的生活理想境界。
這種境界又與中國哲人侶導的“仁”的精神互為表里:當我們“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時候,親友就是惦記著和思念著的“他人”,這種情愫由家庭擴及社群和家鄉,佳節又總是舉行各種品味和傳達鄉里鄉親的社會話動的最佳時機。正所謂: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話說臘八節
“臘月風和意已春,時因散策過吾鄰。草煙漠漠柴門里,牛跡重重野水濱。多病所須惟藥物,差科未動是閑人。今朝佛粥交相饋,更覺江村節物新。”臘八節又稱臘日祭、臘八祭、王侯臘或佛成道日,原系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后演化成紀念佛祖釋伽牟尼成道的宗教節日。
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后的第三個成日,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據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修行深山,靜坐6年,餓得骨瘦如柴,但苦苦修行多年一無所獲,他想到河中沐浴,清醒一下頭腦,沐浴過后卻因身體贏弱,無力爬回岸上。牧女蘇耶妲(意為善生)將他拉上岸,并給他喝了一碗用米、粟熬的粥。佛沮食罷盤腿坐于菩提樹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為了紀念而始興“佛成道節”。中國信徒出自虔誠,遂與“臘日”融合,方成“臘八節”,并同樣舉行隆重的儀禮活動。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靈、歡慶豐收和驅疫談災,而成為臘八節的主旋律。正所謂:臘月八日粥,傳自梵王國。七寶美調和,五味香摻入。用以供伊蒲,籍之作功德。
中國傳統節日在歷史的長河中,翻轉沉浮、起起落落、醞釀融合,成為影響古人,滋潤子孫,印記華人的文化情結。每一個節日都有自己獨特的美麗故事,每一段故事都是中國人自己生活的傳說;每一個節日都有自己的儀式,每一個儀式都是中國人生命的證明。走進中華節,貼近自己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