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父、乃師——你的父親、你的老師
這個近乎文言文的稱謂,經常被現在的文化人揪出來引用。最常見的是領導講話、序言后跋之中,大人物要擺擺老資格,說說“想當初”,便以客觀公允的語氣,聯系人家的先生或者祖宗十八代:“某某人,作品如何優秀,風格如何突出,頗有乃師(或者乃父)之風。”本想拉些老人、名家來陪綁,孰料,搬來個驢唇不對馬嘴的“稱呼”,沒做成好人,倒辱沒了自家名聲。“乃”,是第二人稱代詞,“你”的意思,而不是第三人稱代詞。陸游在《示兒》詩里說:“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乃翁,是“你父親”,代指詩人自己。看來,把第二人稱、第三人稱顛倒了,意思就非常滑稽。
夫人——別人的太太
這個稱呼遍地流。特別是打領帶、坐席面的場合,那些和老公在一起的女士,常被尊稱為“夫人”。這樣抬舉別人的老婆,當然可以。偏偏有人鸚鵡學舌,向別人介紹自己的老婆,也說:“這是我的夫人。”
《辭海》里明確標注夫人這一詞條的五種解釋:1.周代稱諸侯的妻子;2.古代稱帝王的妾;3.命婦的稱號;4.婦人的尊稱;5.尊稱對方的妻子。可見,稱女士為夫人往往是禮多人不怪,在家里,跟自己的老婆叫夫人也無可厚非,但最露怯的是,在正式場合向別人介紹自己的老婆,張口閉口叫“我的夫人”。古代婦女沒資格拋頭露面、登堂入室,男人們便牛哄哄地謙稱為“拙荊”“賤內”“內子”,顯然,這種老掉牙的詞兒已被掃進了歷史的垃圾箱,但在大庭廣眾之下介紹自己的老婆是“我夫人”,似乎就有點臉皮厚了。比如,人家客客氣氣地問:“您貴姓?”回答必須是:“免貴姓……”而不能自我介紹說:“我貴姓……”外交辭令,講究嚴格的尺寸,這是最起碼的文化修養,不應該弄錯。
兄——超乎于哥哥之上
兄,指哥哥;在文化人的交往中,則超出了這個意義,朋友互相尊稱便啟用這個詞兒,書面體中尤為常見,比如,仁兄、學兄、大兄……甚至干脆稱為“某某兄”。
首先,關系密切的哥們兒之間,可以這樣文雅地稱呼。古代同科進士,年齡相差懸殊,甚至奶油小生和老糟頭子們同出一門。沒辦法,肩膀齊為弟兄,即便相隔60歲,也只能以“年兄、年弟”相稱。此外,普通長者也可以這樣親切地稱呼年輕后學——當然,年輕人千萬別不識抬舉,萬勿這樣稱呼尊長。
還有,男人也可以這樣恭敬地尊稱女士。魯迅先生和學生許廣平戀愛,他們的情書被編輯成著名的《兩地書》。兩人之間,便是以“兄”相稱,既親切,又持重,頗為得體。兄,已經派生出了“先生”的意思,比所謂“師長”的感覺,更平易近人。我認識一位女作者,采訪過冰心。冰心熱情地贈書題款,寫道:某某兄指教。那位女作者居然把這段經歷作為笑話,逢人便說:冰心分不清男女,白紙黑字的題贈不得體。殊不知,這位女士還未弄清“兄”的另一種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