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婉婉風中清淡節

2010-01-01 00:00:00本刊編輯部
醒獅國學 2010年2期

中華民族是具有悠久傳統的文明族群,傳統節日是民族生活、理想、習俗、追求的集合,反映了中國人的文化底蘊。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是經歷長久的歷史發展,從端倪、風俗、內容、儀式、習慣到固定發展的歷程,每一個節日都有其不同尋常的過往。節日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瑰寶,熱愛傳統、保護傳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尋找、護佑、捍衛那些曾經輝煌、曾經鄉土濃厚,曾經牽我祖先惆悵的美好節日,是我們的責任。當面對更多具有很好文化內涵的節日,逐漸談出人們視線的時候,我們扼腕幽思、那些美麗的象在風中搖曳的節日風鈴,輕輕發出脆弱的呼喚,它們或者原始崇拜、迷信禁忌,增加了節日的原始圖騰,或者神話傳奇故事為節日增添了幾許浪漫,或者宗教信仰的滲透更體現了節信在民間的傳承,或者歷史人物在節日被賦予了永久的紀念價值,這些在婉婉風中搖曳的清淡節,它的美,它的凄、它的神、它的蘊、它的信,在漸漸的淡忘中,隱約爍穿越厚重塵埃的靈光。

被冷落的立春節

漢族傳統節日,流行于全國各地,農歷正月間(陽歷二月四日前后)過節。在周代,這天天子親率三公九卿等到東郊迎春、祭祀。唐宋時,有鞭打春牛、送小春牛等,表示勸農春耕和祈求豐收,明清以來,有食青菜、迎土牛、浴蠶種、喝春茶等。

傳統習俗

立春節,即二十四節氣的立春日,古代立春節前一日要行迎春禮,舉行祭太嗥、芒種的,義式。民間也進行各項迎春活動,諸如打春牛、食春盤、貼春帖、喝春茶、剪春幡、咬春、載春雞、綁立春蘿卜等。50年代以后,立春節活動多已和春節活動相融合,單獨以此日為節者已很少見:

打春牛新中國成立前,開封民間的“打春牛”之俗最為出名,即事前扎糊“春牛”,其牡內要裝以花生、核桃、棗等,“以立春日示眾”,并以紅綠彩鞭敲擊,至破開時,爭搶其肚內干果吃,據說老人吃了增壽,小孩吃了增智。

咬春在“立春日”,民間常以白而烙制“春餅”,再以蘿卜絲加蔥,姜、蒜、韭等所調制的“春盤”,或稱“五辛盤”卷而食之,俗稱“咬春”,以為消災除病之舉。

剪春幡農村婦女習于立春日用彩色綢布剪制“春雞”、“春燕”、“春化’、“春柳”等,綴于小兒臂上,男左女右,以為立春之標志。

綁立春蘿卜豫西北民間,喜于此日將白菜蘿卜綁于樹枝上涼曬,據說可治療咳嗽等病,需要時即取下用之。

每逢立春日,人們食春餅、春菜以示慶祝,很多地方還舉行“祭春牛”活動。

舊俗立春日又為民間傳統節日,稱“立春節”,古有天子率百官迎春于東郊,以祈求全年豐收之俗。唐宋時圍繞農業生產,又增鞭打春牛、送小春牛等俗。明清以來,民間有的貼宜春貼;有的婦女用青色綢剪成春燕、春蝶飾于頭上;有的造面繭,用肉或菜蔬作餡,中置紙簽,名“探春繭”;有的以春盤相饋贈或全家食春餅、蘿卜等,謂之“咬春”;有的選集優人、戲子、小妓等裝扮社火,進行教習,謂之“演春”等俗。民國時地方官員每年仍舉行迎春儀式,直到抗日戰爭前夕才停止。如今少數地區仍有立春前一晚,讓小孩住到別人家去的“住春夜”風俗,也有人家在壁間張貼用紅紙書寫的“迎春接福”四字。而白族民間稱立春日為“催春節”,侗族是日有扮演春牛舞的活動。

如立春恰逢正月初一,俗謂“歲朝春”。百年難遇,民間認為這一年的收成肯定好。有“百年難遇歲朝春”民諺。

舊俗立春前一日,有兩名藝人頂冠飾帶,一稱春官,一稱春吏。沿街高喊:“春來了”,俗稱“報春”。無論士、農、工、商,見春官都要作揖禮謁。報春人遇到攤販商店,可以隨便拿取貨物、食品,店主笑臉相迎。這一天,州、縣要舉行隆重的“迎春”活動。前面是鼓樂儀仗隊擔任導引;中間是州、縣長官率領的所有僚屬,皆穿官衣;后面是農民隊伍,都執農具。來到城東郊,迎接先期制作好的芒神與春牛。到芒神前,先行二跪六叩首禮。執事者舉壺爵,斟酒授長官,長官接酒酹地后,再行二跪六叩首禮。然后到春牛前作揖。禮畢,與來時一樣熱鬧,將芒神、春牛迎回城內。

第二天立春時分,地方長官仍率僚屬、農民鞭春。陰陽官先要舉行一定的傳統儀規。地方官主持迎春儀程,初獻爵、亞獻爵、終獻爵。然后執彩鞭擊打春牛三匝,禮畢回署。眾農民將春牛打爛。

現在,城里已不再舉行鞭春活動,一些農村卻仍有打春牛的風俗。立春前,用泥塑一牛,稱為春牛。婦女們抱小孩繞春牛轉三圈,舊說可以不患癥病,今已成為娛樂。立春日,村里推選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著一年的農事開始。然后眾村民將泥牛打爛,分土而回,灑在各自的農田。呂梁地區盛行用春牛土在門上寫“宜春”二字。晉東南地區習慣用春牛土涂耕牛角,傳說可以避免牛瘟。晉南地區講究用春牛土涂灶,據說可以祛蚍蜉。

立春節,民間藝人制作許多小泥牛,稱為“春牛”。送往各家,謂之“送春”。主人要給“送春”者以報酬。更實質上是一種佳節售貨活動,然而卻是皆大歡喜。也有的地方是在墻上貼一幅畫有春牛的黃紙。黃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農事,俗稱“春牛圖”。

立春節,女孩子剪彩為燕,稱為“春燕”;貼羽為蝶,稱為“春蛾”;纏絨為杖,稱為“春桿”。戴在頭上,爭奇斗艷。女孩子們,喜歡交換這些頭戴,傳說主蠶興旺。用絹制作小娃娃,名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縫小布袋,內裝豆、谷等雜糧,掛在耕牛角上,取意六畜興旺,五谷豐登,一年四季,平安吉祥。

立春節,民間習慣吃蘿卜姜、蔥、面餅,稱為“咬春”。新嫁女,娘家要接回,稱為“迎春”,請女婿吃春餅。

“立春節”的由來

我國古代將立春的十五天分為二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二候魚陟負冰”,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后,蜇居的蟲類慢慢存洞中蘇醒,再過五日,河里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而上游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

白秦代以來,我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10℃至22℃的時段。時至立春,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晝長了,太陽暖了。氣溫、日照、降雨,這時常處于一年中的轉折點,趨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長勢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麥拔節時耗水量增加,應該及時澆灌追肥,促進生長。農諺提醒人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大春備耕也開始了。雖然立了春,但是華南大部分地區仍是很冷,“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的景象。這些氣候特點,在安排農業生產時都是應該考慮到的

存“立春”這一天,舉行紀念活動的歷史悠久,至少在3000年前,就已經出現。當時,祭祀的句芒亦稱芒神,是主管農事的春神。據文獻記載,周朝迎接“立春”的儀式,大致如下:立春前三日,天子開始齋戒,到了立春日,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東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豐收。那么,為什么要到東郊去迎春呢?這是因為迎春活動祭拜的句芒神,居住存東方。后來,迎春活動的地點就不止是在東郊了。比如東代的《夢粱錄》中就記載“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稱賀。”這就征明,迎春活動已經從郊野進入宮廷,成為官吏之間的互拜。

到了清代,迎春儀式更演變為社會矚目、全民參與的重要民俗活動。據《燕京歲時記》中記載:“立春先一日,順天府官員,存東直門外一里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口打春。”清人所著的《清嘉錄》則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義,雖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歲朝,但要高于冬至的規模。

立春養生飲食

春季氣候變化較大,天氣乍寒乍暖,由于人體腠理開始變得疏松,對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減弱,所以,初春時節特別是生活在北方地區的人不宜頓去棉服,年老,本弱者換裝尤宜審慎,不可驟減。《千金耍方》主張春時衣著宜“下厚上薄”,《老老恒言》亦云:“春凍半泮,下體寧過于暖,上體無妨略減,所以養陽之生氣”。春天在起居方面,人體氣血亦如自然界一樣,需舒展暢達,這就要求我們夜臥早起,免冠披發,松緩衣帶,舒展形體,多參加室外活動,克服倦懶思眠狀態,使自己的精神情志與大自然相適應,力求身心和諧,精力充沛。

飲食調養方面要考慮春季陽氣初生,宜食辛甘‘發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素問·藏氣法時論》說:“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在五臟與五味的關系中,酸味人肝,具收斂之性,不利于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飲食調養要投其臟腑所好,即“違其性故苦,遂其性故欲。欲者,是本臟之神所好也,即補也。苦者是本臟之神所惡也,即瀉也。”明確了這種關系,就能有目的地選擇一些柔肝養肝、疏肝力理氣的草藥和食品,草藥如枸杞、郁金、丹參、元胡等,食品選擇辛溫發散的大棗、豆豉、蔥、香菜、花生等靈活地進行配方選膳。

被遺忘他鄉的花朝節

花朝節,簡稱花朝,俗稱“花神節”、“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挑菜節”,是漢族傳統節日。曾廣泛流行于東北、華北、華東、中南等地。花朝節是農歷二月十五。節日期間,人們結伴到郊外游覽賞花,稱為“踏青”,姑娘們剪五色彩紙粘在花枝上,稱為“賞紅”。各地還有“裝獅花”、“放花神燈”等風俗。

舊時江南一帶存百花生日這一天,家家都會祭花神,閨中女人剪了五色彩箋,取了紅繩,把彩箋結在花樹上,謂之賞紅,還要到花神廟去燒香,以祈求花神降福,保佑花木茂盛。這祭花神倒真是風雅的事了,這一天,大概不會只是女人們的事了,一冬的禁囿讓男人們有機會出來活動活動,或是放下手中的活,或是拋開案上的書,幫著系紅繩,順便可以看一看當下的顏如玉了。女人們祭完花神,急急的去找和自己相對應的花神了,正月的是柳夢梅,二月的是楊貴妃。

花朝節在中國古代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民間傳統節日。節期因地而異,中原和兩南地區以夏歷二月初二為花朝,江南和東北地區以二月十五為仡朝,據說這是與八月十五中秋節相應,稱“花朝”對“月夕”。此外,還有一些地區以二月十二或十八為花朝節。這種現象,可能與各地花信的早遲有關。

花朝節在公歷中的日期是3月份,大致在節氣“驚蟄”到“春分”之間。此時春回大地,萬物復蘇,草木萌青,百花或含苞或吐綻或盛開,定其中一天為“百花生目”是十分恰當的。世界上像中國那樣定出花的節日的民族是不多的,可見中華民族對花的熱愛有悠久傳統。“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萬紫千紅披錦繡,尚勞點綴賀花神。”這是舊時江南民間慶賀百花生日風俗盛況的寫照,夜間在花樹枝梢上張掛“花神燈”,燈火與紅花綠枝相映成趣;青年男女漫步花叢中,賞花談情;文人墨客觸景生情,吟詩作畫……對于各地花匠或花卉愛好者,更是一展各自手藝的好時節。

花朝節,是紀念百花的生日,因古時有“花王掌管人間生育”之說,故又是生殖崇拜的節日。中國古代的農耕、魚獵全靠人力完成,人數越多,才越能顯出生產力的強盛,所以在古代,人們是希望子孫繁衍,人口眾多的。關于花朝節的記載,南宋楊萬里的《誠齋詩話》謂“東京二月十二日為花朝”。陶朱公書亦載:“二月十二目為百花生日,無雨百花熟。”其風俗多是郊游雅宴,盛唐即有此風,參加者多是些騷人墨客,有時也有親朋好友,在諷景賞花中飲酒賦詩,歡聲笑語,持續不斷。在宋代以前,過花朝節的一些高雅習俗只限于一些士大夫和知識分子之中,在民間并不普及。自北宋開始,其活動又有了新內容,增加了種花、載樹、挑菜(采摘野菜)、祭神等,并逐漸擴大到民間的各個階層。

南宋梁元帝有花朝詩云:“花朝月夜動春心,誰忍相思不相見”;張正見花朝詩云:“詰曉三春暮,新雨百花朝”;唐代詩人方干詩云:“花朝連郭霧,雪夜隔湖鏡”。對于花朝節的歌詠,在古代詩人們的筆下是很多的。

花朝風俗,各地不一。東北是要為花神設置神位,用素饌祭之。開封是舉行民間的“撲蝶會”,優勝者可獲大獎,《誠齋詩話》載:“二月十二日日花朝,為撲蝶會”。在洛陽,不管是達官貴人,還是市井百姓,在花朝節這一天都要到龍門石窟等處游玩,挑食野菜,品嘗時鮮。商丘人更注重天象與豐收的關系,是以花朝日之陰晴,占卜全年小麥與果菜的豐收。在蘇州,人們要在虎丘花神廟前宰殺牲畜,祭祀花神,恭祝仙誕。在節慶中,一般都有酒食宴樂助興。

在花卉中,牡丹、芍藥素有花王之稱。在歷史上,北京的牡丹也是很有名的,而北京的牡丹又以豐臺花鄉的為最佳。優良名品有“官錦紅”、“梨花雪”、“白玉帶”等不下數十種。

花朝節歷史

中國是花的國度。它的由來已久,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書》中已有記載。至于“花神”,相傳是指北魏夫人的女弟子女夷,傳說她善于種花養花,被后人尊為“花神”,并把花朝節附會成她的節目。

晉人周處所撰的《風土記》一書:“浙間風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競放,乃游賞之時,花朝月夕,世所常言。”春序正中就是農歷二月十五,這一點在明人田汝成所撰的《熙朝樂事》一書中有明確的記載:“花朝月夕,世俗恒言,二、八兩月為春秋之半,故以二月半為花朝,八月半為月夕。”

花朝節在全國盛行,據傳始于武則天執政時期(公元690-705年)。武則天嗜花成癖,每到夏歷二月十五花朝節這一天,她總要令宮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搗碎,蒸制成糕,用花糕來賞賜群臣。上行下效,從官府到民間就流行花朝節活動。在那時,正月十五的元宵節、二月十五的花朝節、八月十五的中秋節,這三個“月半”被視為同等重要的傳統佳節。

歷代花朝節

花朝節至遲在唐代即已形成,因為在唐代的詩文及史籍中,關于花朝的記載已很是常見,如司空圖的“傷懷同客處,病眼卻花朝”《早春》、盧綸的“虛空聞偈夜,清凈雨花朝”《題念濟寺暈上人院》。民間傳說,唐太宗李世民在花朝節這天曾親自于御花園中主持過“挑菜御宴”。在花朝節這天,人們除了要游玩賞花、撲蝶挑菜、官府出郊勸農之外,舊時一些地方在花朝節這天還有女子剪彩花插頭的習俗,如明馬中錫《宣府志》載:“花朝節,城中婦女剪彩為花,插之鬢髻,以為應節。”到了清代,花朝節又有“賞紅”之俗,清人張春華在其《滬城歲事衙歌》一詩中亦云:“春到花朝染碧叢,枝梢剪彩裊東風。蒸霞五色飛晴塢,畫閣開尊助賞紅。”

花朝節在唐宋時在宮廷、民間流傳甚廣,到了明、清時期,花朝節仍為文人雅土們所追捧逍遙享受。乾隆年間的進士洪亮吉在其《花朝日阻風江口望采石太自樓,咫尺不得上》一詩中亦有“今朝花朝無一花,今夕月夕亦無月”這樣的詩句。不知什么原因,這一傳統節日后來卻日漸消亡了。目前,花朝節僅存在于中國廣西寧明、龍帥l一帶壯族人民的生活中。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舊街鎮的花朝節雖盛行八百余年而至今不衰,但早已失去了舊時的詩意,而演變成一個商賈云集,影響遠及鄂、豫、皖三省十幾個市縣的大型農貿交流會了。除此之外,花朝節已鮮為人知、很少有人提及了。

花朝節習俗

賞花是生活中的一種雅興,中國人在賞花方面所積累的民俗文化成果尤稱豐富,舊時流行于各地城鄉的花朝節就是一例。

二月仲春,正值芳菲盛開、綠枝紅葩的時節,為花朝節的活動提供了繁麗豐碩的天然背景。這一天花販在出售蒔花時,照例用紅布條或紅紙束縛花枝,許多養花人家亦將彩帛紅紙等懸掛在花枝上,謂之“賞紅”或“護花”。眾多的花農花販及從事其他種植業的農民,率于此日會集花神廟前,殺牲供果以祝神誕,或演戲文娛神,引得成群結隊的游客前來觀看,形成熱鬧的廟會場景。好事者或擇園亭勝地舉辦類似今日花展的“斗花會”、“撲蝶會”,或于夜晚聚眾提燈游行,謂之“花神燈”。在廣西龍州、寧明等地,尚有青年男女在花朝節這天聚集平壩對歌之俗,歌中必有歌頌百花仙子的內容,迄情深意濃處,則互拋繡球,流連忘返。

傳統的花朝節如今已流變為更加絢麗奪目的時令性花市花展,群眾性的賞花風潮往往經月不退,遠遠超過了古代的一日之期。但是,若追溯這一傳統習俗的來歷,竟是掩映迷離,令人看不清楚。

據《廣群芳譜》所引《翰墨記》、《秦中歲時記》,過花朝節的習俗在唐代已經流行于長安、洛陽等地。《博異記》、《鎮洋縣志》還為其起源提供了一個美麗的傳說:唐朝天寶年間,有位名叫崔玄微的花迷,遠近聞名。某年二月之夜,一群百花之精幻變的艷麗女子入其花園,對他說本欲迎春怒放,可封姨(風神)出頭阻撓,故請他幫忙解難。崔氏遵彼指教,置備彩帛,畫日月星辰其上。二月二十一日(一說十二日)五更時分,他將彩帛懸于園中的花枝上。屆時果然狂風大作,但枝上花卉有彩帛護持,一朵也沒被吹落。喜愛花卉者爭相仿效,因以成俗。由于懸彩護花的時間必須安排在五更,故稱“花朝”。

按上述解說,花朝應屬追述崔玄微懸彩護花的紀念性節日。但是在宋元以來的一些史地風俗記載中,花朝卻是慶賀花神誕辰的祭祀性節日,就是說懸彩花枝的意義并非護花,而是祝誕。如《鑄鼎余聞》卷四引《昆山新陽合志》云:“二月十二日,為花朝花神生日,各花卉俱賞紅。”《清稗類鈔·時令類》中也載有慈禧太后于花朝節到頤和園剪彩系花,觀看“演花神慶壽事”的記述。至于花神是誰,說法不一。但花神為女性形象卻是約定俗成的。

此外,還有人認為花朝節的由來同佛教有密切關系。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載:“二月十五日為花朝節,蓋花朝日事,世俗恒言……宋俗有撲蝶之戲,今雖不舉,而寺院啟涅檠會,談孔雀經,拈香者麋至,猶其遺俗也。”可見該節與佛教的祭祀禮儀有關,赴會進香、祭神拜佛是節日期間的重要活動(錢國旗《佛教與中國歲時節日》)。準此,花朝又歸為宗教性節日了。

到“自然宗教進化至人為宗教以后,這類崇拜形式逐漸消亡。但萬物有靈的觀念未能徹底從人們頭腦中鏟除”,遂有花神信仰、花神生日的出現。此說言簡意賅,確為精論,但仍無法從史料中取證,勾勒出自上古植物崇拜到花朝節俗形成的逶迤足跡。這樣,花朝節的來歷問題,還是未能取得使人信服的答案。

中國傳統十二月花神

[正月梅花]

花神壽陽公主(影斜清淺處,香度黃昏時。)

梅花,關于雪花飄飄的歲寒早春時,一般人認為是農歷正月的代表花。其冰清玉潔,一身傲骨尤其為世人鐘愛。

梅花的花神相傳是宋武帝的女兒壽陽公主。在某一年的正月初七,壽陽公主到宮里梅花林賞梅,一時困倦,就在殿檐下小睡,正巧有朵梅花輕輕飄飄落在她的額上,留下五瓣淡淡紅色的痕跡,壽陽公主醒后,宮女都覺得原本嫵媚動人的她,又因梅花瓣而更添幾分美感,于是紛紛效仿,以梅花印在額頭上,稱為“梅花妝”。世人便傳說公主是梅花的精靈變成的,因此壽陽公主就成了梅花的花神。

[二月杏花]

花神楊貴妃(沾衣不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杏花屬木本薔薇科落葉樹,花朵嬌小可愛,而成片的杏花林,景色更是奇麗。農歷二月又稱杏月,正是杏花初放之時,朵朵美若天仙,柔媚動人。

杏花的花神相傳是楊貴妃。楊貴妃雖然身系唐玄宗的三千寵愛于一身,但是在安史之亂時,馬嵬坡兵變,玄宗不得以應軍士之求殺了楊貴妃。當時,眾^將楊貴妃的尸體懸掛在佛堂前的杏樹上。平亂之后,玄宗派人取其尸骨移葬時,只見一片雪白的杏花迎風而舞。玄宗回宮后,命道士尋找楊貴妃的魂魄,此時的楊貴妃已在仙山上。司職二月杏花的花神了。

[三月桃花]

花神息夫人(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同屬木本薔薇科的桃花盛開于農歷三月,—般又稱為桃月。桃花姿態優美,花朵豐腴,色彩艷麗,長被譽為美人,盛開時明媚如畫,猶如仙境,乃有所謂的“世外桃源”。

桃花的花神最早相傳是春秋時代楚國息侯的夫人,息侯在一場政變中,被楚文王所滅。楚文王貪圖息夫人的美色,意欲強娶,息夫人不肯,乘杌偷偷出宮去找息侯,息侯自殺,息夫人也隨之殉情。此時正是桃花盛開的三月,楚人感念息夫人的堅貞,就立寺祭拜,也稱她為桃花神。

[四月牡丹]

花神李白(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牡丹,開于農歷四月,唐代人以其香濃色艷,有富貴之枝,而稱牡丹為“花王”,直到今日,世人仍愛其國色天香。

牡丹的花神傳說眾多,或說貂嬋:或說麗娟(漢武帝的寵妃),但是以李白最為知名。有一回,唐玄宗偕同楊貴妃在沉香亭賞牡丹,一時興起,邀李白進宮寫三章《清平樂》: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冷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五月石榴]

花神鐘馗(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燃。)

俗稱農歷五月是榴月,五月盛開的石榴花,艷紅似火,有著火一般的光輝,因此許多女子都喜歡榴花戴在云鬢上,增添嬌艷。

石榴花的花神傳說是鐘馗,五月是疾病最容易流行的季節。于是,民間傳說的“鬼王”鐘馗,便成為人們信仰的主要對象,生前性情十分暴烈正直的鐘馗,死后更誓言除盡天下妖魔鬼怪。其嫉惡如仇的火樣性格,恰如石榴迎火而出的剛烈性情,因此,大家就把能驅鬼除惡的鐘馗視為石榴花的花神。

[六月蓮花]

花神西施(年年越溪女,相憶采芙蓉。)

農歷六月俗稱荷月,荷花既蓮花。蓮花生于碧波之中,以“出淤泥而不染”著稱,且花大葉麗,清香遠溢,因此自古即深受人們喜愛。

蓮花的花神相傳是絕代美女西施。傳說中西施在助越滅吳之前,是賣柴人家之女,夏日荷花盛開時,西施常到鏡湖采蓮,也許因為西施曾是六月時節的采蓮女,她美麗的身影無人能比,于是就自然成為蓮花的花神了。

樂曲中。排簫綿綿遠飄的音韻,畫出如碧波般的蓮樂,清遠的女聲,飄送出蓮花清香。舒展悠揚的旋律中,令人想見吳越佳人駕一葉輕舟,在湖中采蓮的向動人情景。

[七月主籃花]

花神李夫人(錦水繞花籃,岷山帶葉青。)

李氏,漢武帝后期最寵愛的夫人。宮廷樂師李延年精通音律,頗得武帝歡心,一日作歌“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于武帝前,武帝聞之不禁嘆息說:“世間哪有你所唱的那種佳人?”平陽公主在一邊揣摩得知歌中寓意,趁勢說:“延年的小妹,就是一位傾國傾城的絕世佳人。”武帝心中一動,立召李氏入宮納其為妃。由此李氏寵冠后宮,號為李夫人。后李夫人病重,至死都不肯讓武帝見她一面,保持住武帝心中她的美好形象,死后李家得以繼享安泰富貴。

[八月桂花]

花神徐惠(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

丹桂花又名木犀,丹桂,好生于巖嶺間,花簇開與葉腋,黃色或黃白色,香氣極濃。八月桂花香,因此農歷八月又稱為桂月。

桂花的花神相傳是唐太宗的妃子徐惠。徐惠生于湖州,自小就聰慧過人,五月大就會說話,四歲就能讀論語,八歲能寫詩文。因為才思不凡,被唐太宗招入宮中,封為才人。太宗死后,徐惠哀傷成疾,二十四歲就以身殉情。后世就封這位才情不凡的女子為桂花的花神。

[九月菊花]

花神陶淵明(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農歷九月的深秋時分,正是菊花開得最艷的時候,因此又稱為菊月。在菊花這個璀燦的香國里,有的端雅大方,有的龍飛鳳舞,有的瑰麗如彩虹,有的潔白賽霜雪,相當迷人。

菊花的花神相傳是陶淵明,菊花的凌霜怒放,性情冷傲高潔,在群芳中備受“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喜愛,更為菊花寫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千古佳句,菊花的花神自然非他莫屬了。

[十月蘭花]

花神屈原(江邊誰種幽蘭花,寂寞芳姿映心清。)

蘭花因花中君子而得名,蘭花清雅淡放的高貴氣質,開在霜降之后,會欣賞到她如君子般高雅的花容,與瀟灑脫俗的仙姿。

蘭花的花神相傳是偉大愛國詩人屈原。他在千古佳作《離騷》中曾以蘭蕙自喻,屈原深愛祖國,但見國家朝政腐敗,自己的政治理想無法實現,在國破家亡的時刻,毅然投入汩羅江。成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憂國憂民真君子的楷模,后人就以屈原為十月蘭花的花神。

[十一月山茶]

花神自居易(似有濃妝出絳紗,行光一道映朝霞。)

山茶花開放在寒風細雨的農歷十一月,花朵五彩繽紛,有大紅,粉紅,紫白,純白等。白的色勝玉,紅的如火燃燒淡赤。萬紫千紅,飄香吐艷,為寒冷的大地增添了幾分愉悅的色彩。

山茶花的花神傳說是自居易。自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詩人,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詩句,備受稱贊而聞名于世。傳聞中并沒有說明為什么白居易是山茶的花神,或許是詩人不畏強權的性情,如同山茶的不畏寒風細雨吧。

[臘月水仙]

花神娥皇與女英(借水開花自一奇,水沉為骨玉為肌。)

水仙別名金盞銀臺。水仙開于臘梅之后、江梅之前,為冬令時花,花如其名,綠裙、青帶,亭亭玉立于清波之上,素潔碧玉般的花朵冒雨而開,超塵脫俗,宛如水中仙子。

水仙的花神相傳是娥皇與女英。據說,娥皇、女英是堯帝的女兒,二人同嫁給舜。姊姊為后,妹妹為妃,三人感情甚好,后來,舜在南巡崩駕,娥皇與女英即雙雙殉情于湘江。上天憐憫二人的至情至愛,便將二人的魂魄化為江邊水仙,二人就成為臘月水仙的花神了。

飄渺浪漫上巳節:三月三日天氣新

上巳節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來固定在夏歷三月初三。“上巳”最早出現在漢初的文獻,《周禮》鄭玄注:“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據記載,春秋時期上巳節已在流行。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論語》:“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就是寫的當時的情形。

上巳節最主要的活動是祭祀高禖,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高禖,又稱郊謀,因供于郊外而得名。起初上巳節是一個巫教活動,通過祭高禖、祓禊和會男女等活動,除災避邪,祈求生育。從這種意義上說,上巳節又是一個求偶節、求育節。漢代以后,上巳節雖然仍舊是全民求子的宗教節日,并且傳說農歷三月三是西王母的生日,但已經是貴族炫耀財富和游春娛樂的盛會。

在上巳節中還有臨水浮卵、水上浮棗和曲水流觴三種活動。在上述三種水上活動中,以臨水浮卵最為古老,它是將煮熟的雞蛋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誰拾到誰食之。水上浮棗和曲水流觴則是由臨水浮卵演變來的。不過,這是一種比較文明的孕育巫術。曲水流觴和臨水飲宴則是這種巫術的演變,成為文人雅士的娛樂活動。最著名的是東晉蘭亭的曲水流觴。

上巳節在許多少數民族地區都流行,如朝鮮族的三巳節、土族的三月三,白族、布朗族、侗族、壯族、黎族、畬族也過上巳節。上巳節中風俗人

上巳節在唐朝,是國家的三大節假日之一。但是唐代之后,它與寒食節都被清明兼并了,再后來,連節日里的諸多習俗和儀式也漸漸消失了,只給我們剩下一個叫“春游”的名目。我們現在的春游就是來源于上巳節的傳統。

作為節日的上巳節是何時消失的?為什么消失?史籍語焉不詳。只是在《新唐書·李泌列傳》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唐德宗向四朝元老李泌咨詢說:“寒食多與上巳同時,欲以二月名節,自我為古,若何而可?”因此可以初步判定的是,作為假日,上巳節是在唐德宗在位的(779-805年)期間被取消的。到宋朝時,上巳節的主要活動之——祓禊,即驅邪的習俗已漸衰。南宋詩人范成大為此還做詩感嘆道:“三日天氣新,禊飲傳自古。今人不好事,佳節棄如土。”

“今人不好事,佳節棄如土。”如果說,作為節日的消失是國家行為的話,依據范成大的詩,難道說,上巳節諸多習俗的消失則是百姓不愿為?生活在農業文明時代的人,遇到困惑時,照例是求助于他們賴以為生的自然,因時而動,因時而變,也借時寄情。由此而派生出來的儀式和習俗到底有多少實際功效,我們無法得知,但是它們至少有慰人心的精神功效。從這一點來看,今人與古人其實是心心相通的。現代人也有很多類似的習俗,比如在小孩出生一個月時要做滿月,一年要抓周;大年初一,又要去寺廟燒香。

確實,當科技水平發達到足以用人工受精、試管嬰兒的方法來解決不孕的難題時,浮卵浮棗的風俗就顯得很小兒科了,但科學并不能完全解決人的精神訴求。亞里士多德說,人是政治的動物或者說是社會的動物。文化人類學者說,人是文化的動物。民俗研究大師鐘敬文說,人也是風俗的動物。

因此,不必為上巳節的消失而耿耿于懷,不必厚古薄今,也不必厚今薄古,古今風俗行為背后的文化內涵和本質,其實是一脈相承的。所以直至今天,我們中秋要吃月餅,元宵要吃湯圓,我們以為自己很現代了,其實,我們和先祖一樣,還是風俗中的人。

寒食節:寒食東風御柳斜

寒食節與清明節,是挨得很近的兩個節,是春天的兩朵姊妹花,首尾相牽,習俗相連,逐漸合二為一。如今,很多人已經只知清明,不知寒食了。它的節期,是冬至后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過一天或兩天。

舊時寒食節,孩子們都要走出庭院,在楊樹、柳樹上系上五色繩。到次日清明節,再走到野外,認準自己拴繩子的那棵樹,把掛上去的五色繩取下,拴在衣服上。大家相信這樣做可以祛邪,妖魔鬼怪走不到孩子身邊。

寒食節的習俗還有拜掃展墓、禁煙、祭祖、寒食、插柳、踏青、蹴鞠、秋千、賞花、斗雞、饋宴、詠詩等。

關于寒食節的起源民間流傳最廣的說法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介子推。

春秋時代的晉國,晉獻公的幾個兒子為爭奪王位展開了激烈的爭斗。晉獻公的第二個兒子重耳為了避免自相殘殺,流亡國外十九年。晉國的臣子介子推敬佩重耳的人品,舍命相隨,在重耳最危難的時刻曾割股奉君。君臣—起經常討論救國、治國方略關系融洽。重耳曾言,如果自己將來能做國君,一定重報介公之恩。后來,重耳在秦國的幫助下終于打回晉國,當上了晉國國君,是為晉文公。

晉文公復國之后,大宴群臣,論功行賞,卻沒有給經常提意見的介子推任何官位和賞賜的東西。介子推不屑與整天在晉文公身邊阿諛的小人為伍,更為晉文公復國之后沒有施行清明政治感到失望。于是帶著老母上了綿山,過起了隱居的生活。有人開始議論了,說晉文公忘恩負義,不用賢臣,晉文公慢慢地也聽到了這些議論,他似乎感覺到自己做的有些不對,趕緊叫人去請介子推,才知道介子推已經去綿山隱居了。為了讓臣下知道自己不是忘恩負義的昏君,平息人們的議論,晉文公急于找回介子推。他帶領群臣來到綿山,尋找介子推。

綿山澗壑萬仞,峭壁嶙峋,山路崎嶇,加之介子推有意躲避,怎么也找不到介子推。晉文公心里起急,但也無可奈何。晉文公的手下也是各有心思,有的希望介子推回來,輔佐晉文公治理天下,有的卻怕介子推回來,奪了自己的恩寵。一個手下向晉文公諫言說,介子推是個大孝子,大王您派八放火燒綿山,介予推怕傷了老母,一定會出來見您。亂了方寸的晉文公見介子推心切,竟糊里糊涂地采納了這個主意,命人在綿山上放起火來。時值仲春,風大物燥,煙火吞沒了整個綿山。大火燒了幾天也沒有見到介子推的影子。大火熄滅后人們才發現,介子推寧死不肯出山,已經和母親被燒死在山頂一棵大柳樹下。晉文公想起介子推對自己的忠心和肺腑之語,扶著被燒死的大柳樹不禁嚎啕大哭。他讓人將介子推母子葬于山嶺之上,改綿山之名為介山,“以志吾過,且旌善人”。同時下令,在介子推的忌日,即冬至后105天全國禁止動煙火,只許吃冷食,是為寒食節,以示紀念介子推。

寒食節時興戶外活動和踏青活動。踏青時難免偶入墓地,看見墳塋。人們想起老祖宗,難免追遠懷舊,由是形成清明前后掃墓之習俗。后來,很多地方都不過寒食節,只過清明節了。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寒食滋養了清明

寒食節的意義遠大于清明,若比做母子,寒食為母,清明為子。清明尤在,而寒食早已不存。也可以說,寒食伴隨著吹面不寒的楊柳之風,在歲時節日的演變過程中靜靜地融入了清明。寒食滋養了清明,清明由一個節氣上升為最為人們所重視的傳統節日之一,沒有寒食,幾無可能。

回顧歷史的發展,寒食節已經成為我國古代社會文明的脈絡之一。因此,從歷史研究、社會研究等多個社會活動層面來看,寒食節所具有的獨特的價值值得人們注意。

寒食節蘊含的介子推憂國憂民、忠君愛國、清明廉潔的政治抱負和“功不言祿”、功成身退的奉獻精神,是古代社會倫理準則,是社會安定、民族團結的紐帶,至今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寒食文化以忠孝為核心的內涵以及由忠孝延伸而來的誠信,是介子推精神的精髓,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核心,民族根祖文化的基礎,也是維系民族、家庭團結的道德力量。當今,更是聚民心,凝國魂,實現祖國和平統一,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活動方式和精神理念。

介子推所追求的政治清明,是千百年來廣大人民群眾的一致愿望,對于當代進行民主政治建設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此外,從唐代宮中寒食節放假七日踏青春游,演變為今天的“旅游黃金周”;由寒食禁火,演變為今天的護林防火;由寒食插柳,演變為今天的全民植樹造林;由蹴鞠,演變為今天風靡全球的足球運動,意義可謂深遠,不可低估。

同時,寒食節2640年的演變,是對我國古代社會多個階層意識形態的反映,是當代研究中國古代社會學的重要線索之一。

炎炎三伏天午后夏至節

漢族傳統節日流行于全國大部地區。指夏至節(二十四節氣之一)吃涼面(條)的習俗。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說過水面是也……諺云:‘冬至餛飩夏至面。”

夏至是24節氣之一。每年6月21目或22日,太陽到達黃經90°“夏至”節氣開始。何謂“夏至”?“陽極之至,陰氣始生,日北至,日長至,日影短至。至者,極也。”夏至日這天太陽高度最高,陽光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且越往北越長。此后,陽氣由盛逐漸轉衰,陽光直射地面位置逐漸南移,北半球的白晝日漸縮短,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之說。

夏至在漢代已有,宋代官員還放假三天。關于這個節日,宋人周遵道《豹隱紀談》載有“夏至九九歌”:夏至后,一九二九,扇子不離手。三九二十七,吃茶如蜜汁。四九三十六,爭向路頭宿。五九四十五,樹頭秋葉舞。六九五十四,乘涼不入寺。七九六十三,入眠尋被單。八九七十二,被單添夾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壑。

在夏至節,浙江金華地區有祭田公、田婆之俗,即祭土地神,祈求農業豐收,為防止害蟲發生。夏至共十五天,其中上時三天,二時五天,末時七天,此時最怕下雨。而在多早的北方則流行求雨風俗,主要有京師求雨、龍燈求雨等,祈求風調雨順。但是,當雨水過多以后,人們又利用巫術止雨,如民間剪紙中的掃天婆就是止雨巫術。有些地方把本來是巫術替身的掃晴娘也奉為止雨求晴之神。過去在農歷六月二十四日,還多祭祀二郎神,即李冰次子,因為民間供奉他為水神,以祈求風調雨順。天旱了,請二郎神降雨;雨多了,請二郎神放晴。

在農歷夏至后第三個庚日即進入伏天。此時天氣炎熱,人們食欲不振,開始消瘦,即“枯夏”。民間開始偷閑消夏,注意飲食補養,官府也停止辦公事。江蘇夏令飲食有三鮮:地上三鮮為莧菜、蠶豆和杏仁,樹上三鮮為櫻桃、梅子和香椿,水中三鮮為海絲、鮒魚和成鴨蛋。浙江建德民謠說:“立夏日,吃補食。”說明夏至補食從立夏就開始了。一般都吃紅棗燒雞蛋和黃芪燉雞,以滋補身體,為投入緊張的秋季農業勞動做準備。廣東有喜吃狗肉之習,俗語說:“夏至狗,沒啶走(無處藏身)。”夏至殺狗補身,使當天的狗無處藏身,但不能在家宰殺,要在野外加工。北京流行有“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防暑主要注重兩個方面:

首先是多吃冷食、涼食、瓜果。古代的斗茶、涼湯都是極好的防暑品。蘇州立夏節喝“七家茶”,小孩要吃“貓狗飯”。同時多飲食涼粉、酸梅湯,服用冰塊。周代已有掌冰的官吏和冰窖設備,冬季貯冰,夏季食用,清代就有刨冰。清廷在立夏這一天,賞賜文武大臣冰塊。此時又是瓜季,人們坐在瓜棚下乘涼,品賞西瓜。西瓜、苦瓜都是清熱消暑食品,是夏至季節的重要佳品。另外,夏季蚊蟲繁殖,雨水多,易感染痢疾等腸道疾病,因此在夏令飲食中有吃大蔥、大蒜習俗。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認為大蒜有“通五臟,達諸竅,去寒濕,避邪惡,消腫痛,化瘕積肉食”之效。此外,涼亭賞夏也是人們盛夏中進行的一項防暑活動。

其次是利用防暑工具,例如有雨傘、扇子、涼帽、涼席、竹夫人等等。

扇子起源很早,先為農業生產的揚谷工具,后來才加以改進,變成防暑和戲曲用具。文獻記載中的商代扇子,是車上遮雨用的,稱“扇汗”。南北朝后,在扇汗外,又發明一種長柄障扇,后來演變為華蓋。民間的扇子因地而異,有芭蕉扇、蒲扇、羽扇、絹扇等,后來才出現了紙制折扇,當時的臥具則普遍利用各種質料制成的涼席。古代流行的瓷枕,也是一種防暑臥具。也有用竹枕的,即稱竹夫人,又稱百花娘子、竹姬、青奴。在《吳友如畫寶》中有一幅“竹妖人夢”圖中,就繪有一男子臥于床上,抱著竹夫人人夢鄉的情景。由于夏天白天長、炎熱,入夜又難眠,各地都提倡睡午覺。此外,人們也喜歡在夏天里游泳、婦女兒童戲水、養金魚、叉魚、釣鱉、捕蛙、捉魚、捉鱔魚、夏獵等活動。

夏至后入伏有初伏、中伏、末伏之分,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炎熱的時期,容易中暑、生病。因此,舊時在這時多驅鬼以求安,同時也講究中午歇晌,講究吃補食。夏天前后,也是農忙之時,北方收麥、打場、收糧,南方則種稻插秧,至于捕魚活動,在各地都很活躍。

中元節:中元月上九衢明

“萬樹涼生霜氣清,中元月上九衢明。小兒競把青荷葉,萬點銀花散火城。”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也稱“中元節”,有些地方又俗稱“鬼節”,“施孤”,與清明、十月一合為三鬼節。

中國歲時節令有所謂“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二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佛教在這一天,舉行超渡法會,稱為“屋蘭瑪納”,電就是盂蘭盆會。盂蘭盆的意義是倒懸,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頭上的蝙蝠,懸掛著、苦不堪言。為了使眾生免于倒懸之苦,便需要誦經,布施食物給孤魂野鬼。此舉正好和中國的鬼月祭拜不謀而合,因而中元節和盂蘭盆會便同時流傳下來。

民間的鬼節與佛教的中元節、盂蘭盆節有著密切的關系,又有自己獨特的色彩。就這樣,僧、道、俗三流合一,構成了農歷七月十五豐富的節俗活動。中元節有中元法會、拜三官、盂蘭盆會、燒法船、祭祖、放河燈、點蓮花燈、送面羊等民俗。

上元節是人間的元宵節,人們張燈結彩慶元宵。中元由上元而來。人們認為,中元節是鬼節,也應該張燈,為鬼慶祝節日。不過,人鬼有別,所以,中元張燈和上元張燈不一樣。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傳說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里沉淪。所以,上元張燈是在陸地,中元張燈是在水里。

其實,民間之所以叫“鬼節”,無非是人們對逝去親人的追思。七月十五的習俗,剔除掉其中的迷信色彩,會發現其中包含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道。“人生百善孝為先”,孝是善心、良心和愛心的體現,無論是對尚健在的長輩,還是已逝的親人,不忘孝道,這才是中元節的現實意義。從有關中元節的傳說中,可深切體認到中元節的祭祀具有雙重的意義在,一是闡揚懷念祖先的孝道,一是發揚推已及入,樂善好施的義舉。這全是從慈悲的角度出發,很有人情味。所以,我們在慶贊中元的同時,應該跳脫鬼的角度,期勉互愛。

秋收冬藏祭祀祖先:十月朝

農歷十月初一,俗稱:“十月朝”,是繼“清明”、“中元”以后的又一“鬼節”。相傳,城隆為南宋丞相文天祥。淮安(現楚州)河北城隍廟是縣城隍,淮城城隍廟為府城隍。土地祠中的土地神為東漢劉協皇帝,曹丕篡漢廢劉協為山陽公,劉協死后即成為山陽都土地神。城隍每年出巡三次: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朝。

十月朝來歷

亦稱“十月朔”。在農歷十月初一日。秦代統一中國后,改以建亥之月為首,夏歷的十月一日相當于秦之元旦。宋代于立冬日外,更重視此節。本《詩經·豳風·七月》:“九月授衣”之義,朝廷在此日有賜衣之制,士民祭掃祖先墳塋,多燒紙剪冥衣,故明清時又稱“燒衣節”。北方天寒,以此日始用爐火,稱“開爐”。

十月朝又稱“祭祖節”。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祀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故人們也在十月初一用黍祭祀祖先,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許多地區,還有十月初一祭新墳的習俗。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氣候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稱為“燒衣節”。后來,有的地方,“燒寒衣”的習俗,就有了一些變遷,不再燒寒衣,而是“燒包袱”人們把許多冥紙封在一個紙袋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稱呼,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無寒衣之實。人們認為冥間和陽間一樣,有錢就可以買到許多東西。

道家三官水府下元節

農歷十月十五,是古老的“下元節”。此時,正值農村收獲季節,武進一帶幾乎家家戶戶用新谷磨糯米粉做小團子,包素菜餡心,蒸熟后在大門外“齋天”。又,舊時俗諺云:“十月半,牽礱團子齋三官”。原來道教謂是日是“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生日,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歷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下元節,就是水官解厄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謂是日,水官根據考察,錄奏天廷,為人解厄。道教徒家門外均豎天桿,桿上掛黃旗,旗上寫著“天地水府”、“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消災降福”等字樣;晚上,桿頂掛三盞天燈,做團子需三宮。民國以后,此俗漸廢,惟民間將祭亡、燒庫等儀式提前在農歷L月十五“中元節”時舉行。在民間,下元節這一日,還有民間工匠祭爐神的習俗,爐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于道教用爐煉丹。

下元節的習俗

焚“金銀包”等祭拜祖先亡靈的活動:民間折紅綠紙為仙衣,折錫箔為銀錠,裝入白紙糊的袋中,正面寫“謹言冥寶一封、彩衣一身上獻某某受納”,下書“子孫某某百拜”,背面寫“某年、某月、某日謹封”,俗稱“金銀包”,叩拜后焚化。除此以外,還有其它常見的祭拜祖先活動。

道教專門場所的有關活動:這一天,道觀做道場,為民眾解厄除困,民眾前往道觀觀祭,并在道觀中拜祭下元水官和祖先。

祭禹:水官大帝禹的誕辰日,各地禹廟等大禹紀念場所常有祭祀活動。

做糍粑等食俗:這一天,人們在家中做糍粑并贈送親友,蒸麻腐包子等。

家中拜祭下元水官:每逢下元節來臨,水官下降凡間巡查人間善惡,為人們解除災難。家家戶戶張燈三夜,在正廳上掛著一對提燈,并在燈下供奉魚肉水果等。

“水色”等戶外活動:水,和“水官”有關,色,色彩豐富。—艘是扎彩船,在河中巡游。水色由此得名。

安身靜體冬至節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日“冬至”。冬至過后,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中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這天之后,太陽又逐漸北移。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十天陽歷年(元旦)。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于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目的重視。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冬至又稱為冬節,依照我國傳統的歷法,以五日為一候,三候十五日為一節或一氣,在一年里又分為十二節與十二氣,合稱為二十四節氣,這就是擇日學上所用的節氣,擇日學上是依農歷的節氣來選定吉課,而所謂的農歷則為陽歷與陰歷的結合,陽歷指的就是二十四節氣(把太陽運行的周期分為十二個階段,再劃分二十四個節氣,一節一氣為一個月),陰歷乃為純粹的月份(按照月亮所行的周期而定),日子都在國歷的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兩日。

古人認為到了冬至,雖然還處在寒冷的季節,但春天已經不遠了。這時外出的人都要回家過冬節,表示年終有所歸宿。閩臺民間認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團聚的節日,因為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認祖宗的人。

根據周朝的記載,民間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動,又因為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于我們現在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并沒有分別,一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過“冬節”是自漢代以后才有。

民間有以冬至日的天氣好壞與來到的先后,來預測往后的天氣。俗語說:“冬至在月頭,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無雪也沒霜”;俗語也說:“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意思是:冬至這天如果沒有太陽,那么過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過年就會下雨)。

我國古代將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動”,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糜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糜感陰氣漸退而解角;由于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并且溫熱。

冬至一般在公歷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有慶賀冬至的習俗。在中國傳統的陰陽五行理論中,冬至是陰陽轉化的關鍵節氣。在十二辟卦為地雷復卦,稱為冬至一陽生。易日: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例如北方人在冬至時吃餃子,而蘇南人在冬至時吃大蔥炒豆腐。

冬至過節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古人對冬至節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后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民間傳說:冬至為何吃餃子?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西鄂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祛寒嬌耳湯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后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后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后,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只“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后入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成人在线不卡视频| 日韩AV无码一区| 亚洲第一国产综合| 免费国产福利| 久久青草视频|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四虎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无码中文AⅤ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网站| 人妻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一区|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99| 喷潮白浆直流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超碰无码| 国产成人亚洲毛片| 大乳丰满人妻中文字幕日本| 就去色综合| 免费一级无码在线网站 | 无码又爽又刺激的高潮视频| 99精品视频播放| 日韩成人免费网站| 欧美一级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区小说| 日韩av无码精品专区|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 五月天久久婷婷| 一区二区日韩国产精久久| 欧美日韩另类在线| 青青操国产视频| 国产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影院无码| 97视频精品全国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a毛片在线| 久久综合结合久久狠狠狠97色| 狠狠ⅴ日韩v欧美v天堂| 91尤物国产尤物福利在线| 亚洲黄色片免费看| 亚洲人成网址| 亚洲视频a| 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91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 a免费毛片在线播放| 青青青草国产| 色网站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伊人电影| 亚洲av综合网|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首页| 欧美激情综合一区二区| 欧美特黄一级大黄录像| 青青操视频在线| 暴力调教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级色| 自偷自拍三级全三级视频| 婷婷亚洲最大|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 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 久久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伊人中文网| 成年人视频一区二区|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国产精品欧美| 风韵丰满熟妇啪啪区老熟熟女| 2020最新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原创第一页在线观看| 欧美福利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无码制服丝袜| 欧美日韩成人| 久久久久久尹人网香蕉| 成人国产精品2021| 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精品夜恋影院亚洲欧洲| 自拍偷拍欧美日韩| 亚洲永久精品ww47国产| 91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91福利片| 日韩黄色精品| 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不卡| 干中文字幕| 看av免费毛片手机播放| 国产原创自拍不卡第一页| 久久国产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