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中的“圣誕”一詞大概在漢代就已經產生了。但是,“圣誕”開始正式成為中國官方中的重大節日活動,大致是產生在中國南北朝時期,公元5世紀的梁朝沈約所著作的《宋書》中就有“鞠圣誕靈,蚤捐鴻祚”一詞,意指“圣誕”是當時官家皇權者告慰先人神靈的祭祀活動。中國歷史上,一直就有祭祀天地的本土傳統,早在秦朝就已經形成了象“封禪”這樣祭祀天的國家性重大禮儀活動。但是,中國本土卻一直少有紀念圣人誕辰的社會活動,即使是對當時的圣人孔子和老子,也沒有紀念他們誕辰的節日,這,大概與中國上古的“深埋不樹”喪葬遺風有關系,也與中國歷史上很早就進入了治水農業和觀天測地的科學社會生活形態直接相關,中國古代,少有個人崇拜之風。
南北朝,是印度佛教大舉進入中國的時期,由于宗教有個人崇拜,所以,印度佛教中有紀念佛祖的節日,這種活動后來影響到了中國的一些本土習俗,隨著佛教在中國的普及,到了隋唐時期,一些大型的紀念佛祖的活動就出現了。但是,由于佛教中的一些禮儀活動太過于煩瑣,且花費人們大量的精力和資金,這與中國本土中的重視實際實用的傳統有沖突,所以,唐朝官方一度下令限制佛教中的這些鋪張浪費活動。
公元13世紀左右,中國北方連起戰禍,歷來以漢文化正統自居的宋朝士大夫們為了抵抗北方少數民族軍事武裝對中原的侵犯,便極力鴻揚儒家文化,以此來提高中原漢民族內部的文化凝聚力,當時,宋朝皇家也極力支持這樣的儒家文化復興運動,他們親自為孔子等圣人編排圣人譜系,并封孔子為“至圣文宣王”。這樣,宋朝就正式開始在國家政府性質的禮儀活動中加進了圣人誕辰紀念。
圣人紀念活動到宋朝末期,已經基本上為全體國人所認可,并且也得到了當時同樣認為自己是華夏民族一員的遼王朝人和金王朝人的認可。所以,該時期,不僅僅宋朝在祭祀孔孟等儒家圣人,遼金王朝同樣也在祭祀孔孟等圣人。當時的遼宋和金宋的戰爭雙方,都努力在爭奪中華文化正統地位,以此去爭取國人之心。中國大地上的這種戰爭雙方互相爭奪中華文化正統的情況,具有典型的中華民族歷史特色和悠久文化背景,是其他國家和民族所不具有的!歸根結底是民族內部戰爭,是爭奪中華文化正統的戰爭!
遼、宋、金三個王朝被元王朝滅亡以后,元世祖忽必烈為了向世人證明自己也是華夏子孫,他比前三個王朝走得更遠,他自己精通漢學,他不僅極力推崇儒家文化正統,還將孔子加封“至圣文宣王為大成至圣文宣王”《元史·武宗》。封孔子妻鄆國夫人并官氏為“大成至圣文宣王夫人”《元史·文宗》。這樣,孔子等圣人的誕辰紀念活動,也就開始在元朝從中央到地方興盛起來,特別是中國讀書人對孔子圣人的頂禮膜拜,主要就肇始于元代的科舉時代。
既然官方如此支持孔孟等圣人的誕辰紀念活動,佛教自然就要紀念佛祖和其他菩薩的誕辰,同樣,道家也要紀念老子等圣人的誕辰,于是全面帶動了民間的祝壽誕辰活動。這樣,從宋元遼金這四個王朝起,中國南北便興起了大量的和各式各樣的紀念圣人祖先誕辰的活動。明代,將關羽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圣帝君”,圣誕紀念—時間蔚然成風。
同樣認為自己是當然的華夏民族一員的滿清政權統治全中國以后,滿清皇權出于種種奇特的心理和統治功利因素,也開始大肆搞孔孟等圣人的誕辰紀念活動,這樣,在清朝又出現了圣誕活動高潮。當然,這里需要指出的是,滿清的前身是后金政權,他們就是當年金王朝的后裔,所以,他們歷來就認為自己是華夏民族的主要成員,或者說,滿人中有相當一部分人的祖先本來就是漢人,這,也是滿清之所以能夠統治全中國達260多年的原因吧。
根據宋朝以來的一些專家考證,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的9月28日,大約是夏歷的八月二十七日。民國以前的這天,中央政府要員要代表中央政府到山東曲阜孔廟中參加大型的祭祀紀念活動,各州府縣市的大成殿,也要舉行這樣的紀念活動,同時,要演奏各種“大成”樂曲,并行崇圣尊師的典禮儀式,參加者大多是文官、學子,地方名望。紀念活動結束以后,各地學官和學子要交流教育經驗,所以,這樣的圣誕活動又是一次教育和宣傳工作的研討會議。
以孔子、老子、釋迦牟尼三圣人開始的圣誕紀念活動,逐漸在民間傳承發展,成為具有鮮明特色的傳統節日。這些節日紀念活動的儀式、習俗、內容,在不同程度上表達了中國古人的喜怒哀樂和生命追求。古圣賢誕辰紀念節日,進一步深化了中華民族精神的歸宿,升華了國人的信仰和精神寄托,具有很高的哲學價值和人生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