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或許觸動了一些女權主義者敏感的心弦,先且不論女權主義者認為的女性該如何。先談談自遠古時代就開始流傳開來的中國人的女性觀念,它被總結為“三從”“四德”。那么“四德”指的是什么呢?它們便是:第一為“女德”,第二為“女言”,第三為“女容”,第四為“女工”。“女德”的意思指的是不要求婦人非常有才智,但是一定要謙恭、呵腆、殷勤、純浩、堅貞、整潔,有著無可挑剔的品行與絕對完美的舉止;“女言”的意思指的是不要求婦人有什么雄辯的口才或者誘人的談吡,不過她們在用詞的時候一定要仔細慎重地琢磨,那些粗魯酃俗的語言不要用,并且要知道什么時候應該發言,什么時候應該閉嘴;“女容”的意思指的是不必要求婦女有太過漂亮或太過美麗的容貌,但他們必須要收拾得干凈整齊、衣著打扮恰到好處,不要讓人在背后對其抓住把柄指指點點;最后一個“女工”的意思指的是不要求婦人有什么專門的技藝,但她們必須要勤勞并且專心于女工和紡織,不要將時間在嬉笑上浪費掉。要將廚房里的事情做好,將廚房拾掇干凈,并將食物都準備好。尤其是家里來了客人的時候更應當如此。上述的這些都是漢朝那個偉大的史學家班固的妹妹曹大家(或者稱其為曹女士)在《女誡》中所寫的對婦女言行舉止上的四條最基本要求。
那么中國婦道里的“三從”指的又是什么呢?所謂的“三從”,其實是指三種無私的犧牲或者說是“為他人而活”。意思就是說,在她還沒有婚配的時候,她要為其父親活著(即所謂的“在家從父”),在她結了婚以后,她要為她的丈夫活著(即所謂的“出嫁從夫”),而在她變成了寡婦的時候,她又必須要為其孩子活著(即所謂的“夫死從子”)。實際上,在中國,一個婦人生活的主要目標,既不是為她自身而活,也不是為社會而活;當然也不是去做一個所謂的改良者或者做一個所謂的女性感情會的會長;甚至也不是去做所謂的圣徒或者去向整個世界行善;在中國,一個女人生活的主要目標就是去成為一個好女兒、好妻子以及一個好母親。真正或者說真實的中國女人是貞潔的、羞澀臨腆而有廉恥心的,此外還是輕松愉快且迷人、殷勤有禮且優雅的。只有具備了上述這三個特征的女人,才配得上被稱為中國的女性理想形象,同樣也才配得上被稱為真正的“中國女人”。
中圍傳統女性是尊貴而高尚的。大家都知道周朝是中國歷史上統治最長的朝代,有八百年。其實周朝之所以享國祚這么久,除了開國君主文王、武王是圣人之外,他們還有三位女圣人,史稱“周朝三太”,就是太姜、太任、太姒,他們是婆媳三代,各個誠莊恭敬,行為處處合于道德規范。歷史上著名的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無一不給予今人真誠的啟示。一個幸福的女人,并非她享有令人艷羨的榮華富貴,而是她憑借自己的勤勞與智慧,塑造令人尊崇的丈夫與優秀的兒女。中華傳統文化哺育的女人,有平和而喜悅的神態,有內斂而不浮華的智慧,有淡定的情懷,有不為世事侵擾的從容。這樣的女人,必有幸福的歸宿。中國女人,有深沉的智慧,這是泱泱中華5000年文化的沉淀。她們無需證明與展示,中國女人默默享受著歲月沉淀下的喜悅。世人都知道中國女人歷經的苦與樂,而他們無法了解中國女人在經歷中感受的境界。
我曾將儒家經典著作之一的《中庸》譯為“人生指南”,在其第一部分內容中,包含了在人生準則方面儒教的實踐教義。在此部分中,對幸福的家庭有過這么一段描述: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即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爾妻孥。大致意思是妻子兒女感情和睦,像彈琴瑟一樣和諧。兄弟感情投合,其樂融融,使家庭和順皆大歡喜。這樣,父母一定也很開心了。中國的這種家庭幾乎就是人間的天堂——作為一個擁有良好公民秩序的國家一一中國——是那種真正意義上的天堂。天國降臨到大地之上,降福賜予中國的民眾。于是那些為君子者,依靠其廉恥感、名分之心以及其“忠誠教”,成為維護中華帝國公民秩序的堅強戰士;與此相同,中國的女人,那些淑女或者賢妻,依靠其輕松愉快、殷殷有禮的嫵媚與優雅,憑借其貞潔和咂腆,用一句話說:就是依靠她的那種“無我教”,成為中國的家庭——也就是這個人間天堂的堅強守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