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中華民族最大的“非遺”
馮驥才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節日,也是民間生活最大的事。在幾千年農耕生活中,人的生活與自然節律一致。年,是大自然季節更迭周期之始,也是人們生活的新起點,人生道路的共同節點。人們自然要把對未來的希望、憧憬和熱望,通過年俗表達出來。數千年來,中華民族集體創造了—整套極其密集和豐富的年文化。年文化的本質是精神的、理想的。它是中華民族精神、文化、道德、價值觀和審美的傳承載體,它最鮮明地體現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基因;它是中華文化形象最迷人的體現;它是民族凝聚力和親和力的源泉;是中華民族精神遺產和傳統的軟實力。無論其文化規漠與價值,還是精神內涵與意義,春節都是中華民族最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想特別強調,年文化最重要的價值是它的精神價值,年文化里面所有民俗事項,包括民俗的物品;比如餃子、鞭炮、拜年都有深刻的含義,都是中華民族對風俗、吉瑞、健康、團結、和諧、辟邪、順利、圓滿,這一切一切的愿望都體現在生活中所有的民俗細節上。年文化是我們幾千年的傳統,是與我們血液里刻骨銘心的記憶連在一起的。
春季有兩個特點:第一,從臘月二十三中國人開始忙年,所有的忙都是從社會往家里忙,燉大肉也好,糊窗戶紙也好,一直忙到年三十。從初一以后開始出門拜年,先給最近的人拜年,從近到遠,一直到正月十五回到社會。整個規模是從社會到家庭,從家庭到社會,家庭是中心,這個中心體現中國人對生活深厚的感情,就是團圓、相親的感覺,所以,春節是中華民族最大的親和力和凝聚力的源泉。春運不是一個交通現象,實際上是年文化在我們生活中特有的文化現象。每年8000萬到1.2億的人在一個特定的時間段流動,世界上哪兒有?
第二,人們需要把年理想化。年的精神價值最重要的是它的理想化,平常吃不好穿不好,過年要把它過好,就是把現實盡量理想化,也盡量把理想的生活現實化,所以年是—個放大的生活,充滿了美麗。我們在年俗里面創造的一切形式,年畫、燈籠、剪紙等都是創造了這樣一個理想化的氛圍。
在世界遺產的“申遺”上,我建議將春節放在首位。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春節,全民都是傳承者。將其推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提高人們對春節文化的保護和全民自覺,增強人們的文化自信,促進中華民族“四海—家”的認同感和親和力;同時,增強國家與民族的軟實力、文化影響力,樹立民族人文形象。
過一次真正的虎年
虎是威武、矯健、生氣勃勃的象征。中國虎文化源遠流長,有詩描寫老虎道:“毛批一帶金黃色,爪露銀鉤十八只。睛如閃電尾如鞭,口似血盆牙似戟。伸腰展臂勢猙獰,搖頭擺尾聲霹靂。山中狐兔盡潛藏,澗下獐(犭包)皆斂跡。”由于老虎的威武勇猛,人們將一·些陽剛的事物都用它來代表,最勇猛的隊伍被稱為“虎士”、“虎夫”;猛臣猛將稱“虎臣”、“虎將”。曹操部下最猛的將軍許褚人送綽號“虎癡”,馬超更尊稱為“虎侯。周代天子的警衛部隊稱為“虎賁”首領叫虎賁氏,后世則改稱為虎賁中郎將;東漢光武帝拜開國元勛蓋延為虎牙將軍。《水滸傳》中梁山好漢綽號與虎有關的最多:插翅虎雷橫、跳澗虎陳達、錦毛虎燕順、笑面虎朱富、矮腳虎王英、青眼虎李云、花項虎龔旺……
而我國虎文化的內容也豐富乃至“泛濫”,無淪文字、語言、詩歌、文學、雕塑、繪畫、小說、戲曲、民俗,以及更為廣泛的民間傳說、神話、故事、兒歌等傳統文化的各個領域中,虎的形象無所不在,早已深入人心。虎是人崇拜并畏懼的對象,有時也充當驅妖、祛邪、鎮宅的角色,以此構成了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民族風俗文化特質。在我國,以虎為題的工筆畫、寫意畫、漆畫等不勝枚舉。在年畫、泥塑、皮影、剪紙、布玩具等民間美術作品中,虎的形象則有很多不再是兇猛的野獸或者權威的象征,而是一種可親可愛的動物,其中也不乏堪稱世界經典的作品。
在十二生肖中,除了龍不是現實生活中的動物外,虎最威武雄壯,是權勢和威嚴的象征。在古老的農業社會,虎又是臘祭八神之一。“生肖”虎年正是承載著這些中國元素,有著相當強烈的色彩感和文化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