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個節日眾多,節日文化豐富多彩的國家。我國傳統節日究竟有多少?要想給出—個確切的數字,恐怕比較困難。因為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傳統節日在不斷發展、演變著,各地又因地域文化的影響,形成本地區特有的傳統節日;各民族又因自己民族文化的影響,形成多種民族性節日,這些都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且是最為精彩的一部分。這其中最有影響的是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被稱為中國民眾的八大傳統節日。不同的節日具有不同的象征性意義和文化內涵,伴隨著特殊的民俗活動。正因如此,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節日成為民眾生活的重要內容和樣式,形成了民眾生活的高潮階段,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上的特殊需要。
節日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在歷時幾千年的發展演變當中,它們層層積淀了并傳承著中國傳統文化的信息。
永恒不變的祈福納祥主題。考察各大傳統節日的起源與重要的節俗活動,幾乎都與原始崇拜、巫術有關,春節的大儺,元宵節的太一神祭祀,清明節的禁火,端午節的插艾、飲菖蒲酒、雄黃酒,中秋節的祭月,重陽節的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臘八節的臘祭等等,幾乎無一例外地表達人們遠離災疫的強烈愿望;傳統八大節日中有元宵節、中秋節兩個節日都以十五月圓為節期,以象征團圓美滿的元宵、月餅為美食,再加上春節這一最隆重的節日,都以闔家團圓為主旋律;還有在節日中形成的一套吉祥語、祝福語,如“長命百歲”、“年年有余”、“步步登高”、“吉祥如意”、“六畜興旺”、“五谷豐登”、“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等,無一不表達獲得吉祥美滿生活的強烈愿望。這成為中國老百姓千古不變的民族文化心態,繚繞縈回于節日民俗生活之中。
貫穿始終的倫理道德意識。傳統節日活動中,處處滲透著中華民族傳統道德因素,它在傳播道德規范、塑造人的品格方面,具有潛移默化的養成作用。首先,傳統節日中滲透著濃郁的敬老愛幼的家庭倫理意識,如年節中給年長者拜年,各種祭祀活動中對祖先的禮敬,節日宴席上長幼座次的排定,給孩子買新衣裳、給“壓歲錢”,端午節給孩子系五彩線、香荷包,中秋節給孩子買“兔兒爺”等,無不表現出對年幼者的悉心關愛和體貼。七夕節對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的贊美和認同,反映了對愛情忠貞的美德的態度與觀念。其次,傳統節日中也滲透著濃厚的人際和諧的群體意識,不僅年節中有很強的親戚朋友拜年問安的習俗活動,其他節中還以節令美食為人際往來的最佳饋贈,甚至到了現代人們還利用卡片、電話、手機短信、網絡郵件等現代化工具進行節日問候。其三,傳統節日中還滲透著濃重的社會道德情感意識,傳統節日中有一類是以紀念古圣先賢為主題的節日,如端午節對屈原的紀念,反映出強烈的愛國的道德理念;中秋節關于八月十五送月餅造反的傳說,反映了反抗強敵、維護和平的社會道德理想;寒食節對介子推的紀念,反映了人們推崇居功不自傲的人格與美德。道德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儒家思想的教化當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儒家文化是精英文化,廣大普通民眾對這種精英文化能夠心領神會的人恐怕很少,他們更多的是靠生活民俗的塑造和養成。而歲時節目具有這樣的優勢,它蘊涵著豐富的道德因素,它年復一年,周而復始,廣大民眾喜聞樂見,因此,在道德教化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無法磨滅的農業文明印記。歲時節日具有中國農業文明的詳明印記,反映了農業社會生活的規律。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農耕生活的國度之一,傳統歲節中的“二十四節氣”,就是應農業生產的需要確定的,與農事生產息息相關,是古代勞動人民掌握農事季節的經驗總結。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豐富多彩的節日,也都具有鮮明農業文明印記。如八大傳統節日中的春節源于上古時候豐收吉慶活動,清明節突出天氣回暖,綠草萌生,具有提醒人安排春耕生產的意味,七夕節中兩位主人公牛郎、織女,是典型的男耕女織的傳統農耕生活模式,臘八節祭祀的諸神,其職責都是保護人們農業生產順利。其他節日如二月二龍頭節,是乞求一年風調雨順的節日,春秋的社日是專門祭祀土神與谷神的節日。古人還將從正月初一始,定為雞、狗、豬、羊、牛、馬、人、谷日,是家庭畜牧業和農業相結合的自然經濟的寫照。正因如此,我國從古至今廣為流傳的許多關于歲時節日的諺語,都鮮明表現了這一特點,如“干冬濕年,禾谷滿田”,“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清明忙種麥,谷雨種大田”,“七月十五定旱澇,八月十五定收成”。
周而復始的心理調節契機。不難發現,我國各個傳統節日不論它最初發源時出于什么目的,但在不斷發展演變之后,沉積下來的最重要的主題就是歡樂、放松、追求吉祥如意等,包含了豐富的娛樂、喜慶的內涵和永恒的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即使像端午節祭屈、清明節掃墓祭祖這樣以悼念死去的人為目標的節日,也被龍舟競渡、郊野踏青這樣的娛樂性活動占據了主要地位;傳統社會禁止男女之間的往來,限制自由戀愛,但是卻在七夕節安排了一個閨中少女月下看牛郎織女相會的機會;傳統社會婦女生活在最底層,她們不僅不能人身獨立,還要忍受來自丈夫、公婆、族人的虐待和折磨,但卻在端午節、重陽節等節日,安排女子回家休息,暫時得到修養生息;由于生產力低下,男男女女幾乎天天在勞作之中,但卻在正月里提出了做活的禁忌,使人們在民俗禁忌中得到休息和調養。總之,在這些節日中,人們日常生活中必須遵循的種種規范,都利用歲時節日進行了沖擊,使人們得到暫時的放松和心理調節,緩和了緊張的情緒。
沉積于心靈深處的民族認同載體。傳統節日具有鮮明的民族性特征,它是民族文化的最有代表性的承載體,是民族共同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心理模式的集中反映,在一定意義上說,傳統節日是民族的文化標志和精神紐帶,不僅生活在本土中的人們通過共同參與的節日風俗活動來證明自己是民族的一員,數千年沒有改變,即使身居異國廣大華僑,至今仍有許多人保持著它的深厚影響,成為他們心向祖國、不忘祖宗的強大精神動力。如美國許多城市的唐人街,始終保持著過中國傳統的春節,他們也和國內的同胞一樣,春節時守歲、放鞭炮、舞龍燈等等,這一切都是在向別人昭示自己是炎黃子孫。可以這樣說,傳統節日習俗帶給他們的是民族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毫無疑問,節日文化是展示一個民族文化的窗口,它從各個不同的角度與側面,深刻反映著一個民族的歷史風貌,反映廣大民眾的生活方式、精神氣質、心理特征、審美情趣和價值觀念。尤其在當今時代,當我們面臨著西方文化的強勢進逼的狀態下,節目文化作為一種民族文化的軟實力,更應該得到進一步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