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帆
(汕頭大學英語語言中心,廣東 汕頭 515063)
基于世界英語框架下的大學英語教學
方 帆
(汕頭大學英語語言中心,廣東 汕頭 515063)
世界英語、國際英語的出現與發展,給英語教學帶來了新的任務與課題。在英語全球化的沖擊下,人們該如何定義“標準英語”?傳統意義上的“標準英語”是否還是現階段英語教學的唯一標準?通過介紹英語全球化與本土化背景下的英語發展與現狀,分析了世界英語理論給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標準英語雖然是基本的英語教學標準,但現階段的大學英語教學必須讓教師和學生樹立起世界英語與英語全球化的意識,從而培養學生更廣泛地使用英語進行語言文化交流的能力。
世界英語;標準英語;大學英語教學
英語從一個小島發源,經過古英語時期、中世紀英語時期、文藝復興時期、古典與浪漫主義時期,在19世紀后期逐步演變到了現代英語①參見 Baugh,A.C,& Cable,T.A.Histo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London:Routledge,1993。,并通過殖民與契約勞工等方式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傳播與發展。英語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與發展,促使了各種英語變體的出現。如今,英語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人們使用比例最高的語言。
隨著人們對英語發展的認識以及對英語變體的研究,“世界英語”理論也隨之出現并迅速發展。英語作為一門世界語的客觀事實,也許多學者們的重視與認可。“世界英語”理論的提出,讓人們對英語語言的認識與研究,不再局限于英語作為本族語國家的英語,因為英語的“學習者”與“使用者”已經遍布世界。英語在今天,更多是作為一門國際通用語的形式,讓人們得以在世界范圍內更好地進行交流。Kachru(1985,1992)[1,2]根據世界不同國家的英語使用者,總結出著名的三大同心圓理論(見圖一)。內圍圈指代英語為母語或第一語言的國家,如英國、美國等;外圍圈指代英語為第二語言或強勢語的國家或地區,如印度、新加坡、尼日利亞等。在這一類國家中,英語會在日常生活中被人們較為廣泛地使用;而外擴圈則指代英語作為外語的國家或地區,如中國、日本、埃及等。在這一類國家中,英語很少會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一般只會在學習過程中或在與英語使用者交流時才會用到。

雖然以英語作為本族語的人數有所下降,但是英語的使用范圍卻在擴大,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或者外語的使用人數在不斷增加。Lovgren在一項研究中指出,在20世紀中期把英語作為第一語言的人占世界人口的9%,而到2050年,這個數字會下跌至5%[3]。但是同時,Graddol也指出,許多外擴圈國家,如比利時、荷蘭、巴拿馬、蘇丹、瑞典等國的英語正在向外圍圈靠攏[4]。而在Chen和Hu的研究中也指出,中國在現階段有超過了2.5億(估算)的英語學習者,比美國整個國家的人口還要多[5]。我們看到,英語在世界范圍內的發展是迅速的,幾乎沒有一個人可以拒絕英語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與發展。
中國有著世界上最多的英語學習和使用者①參見 Jiang,Y.J.English as a Chinese Language English Today,2003,19(2):3-8.,而英語在中國的教學,也隨著人們對其語重要性的認識而不斷改進與發展。在當今的英語教學中,特別是在高校的英語教學中,往往存在著一些不同的見解:標準英語是否是教學的唯一標準?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是否應該讓學生更多地接觸不同英語變體?所以,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如何順應英語“全球化”的發展,便成為高校英語工作者所共同面對的一項問題與挑戰。
對標準英語的定義包括書寫標準與口語標準兩種,其一被稱為Standard English,它是指語言的一種變體,它在一個社團或國家里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通常以受過教育的、以該語言為本族語的說話者的口語和書寫為基礎。一般來說,對Standard English的研究包括正字法、語法等內容;其二則是指代英國標準英語的標準發音,被稱為 Received Pronunciation(RP),加上后來的美式英語發音(GA),它們著重強調的都是發音上的標準。在英語世界化的沖擊下,當代許多學者認為標準英語更多應該停留在對前者的研究上,因為對英語發音的“標準”已經沒有一個普遍的定論。對“標準英語”這一概念的界定,也不甚符合英語的國際化理論與其發展的自然規律。
究竟什么才可以被稱為標準英語呢?Trudgill認為,標準英語是使用在寫作,特別是在正式文件中的一個英語變體;作為英語變體之一,它與英語作為本族語國家的教育系統緊密相連,從而成為“受過教育的人”所使用的一種英語變體;標準英語也作為一種變體,教授給英語為非本族語的學習者。Trudgill還指出,標準英語不是一門語言,不是一種口音,不是一種文學風格,不是一種術語,也不是一套法律規則[6]。楊國俊也指出:“任何界定標準英語的努力從根本上說都是徒勞的,英語的呈現形式是由使用和交際過程自然而然確定的,使用和交際過程中的各種因素是難以控制的。”[7]所以,“標準英語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也有相當大的局限性”[8]272。
對標準英語的說法有著許多爭議,特別是在以“世界英語”為背景的大環境下,因為標準英語作為英語一個客觀存在的表現方式,在不同的時間地點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在以英語為本族語的國家,標準英語又會出現各種亞變體,而在以英語為第二語言或強勢語的國家或地區,人們使用的英語也形成了擁有自身特點的變體,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英語,對“標準”也有自身的看法。即使在不同的以英語為本族語的國家中,對“標準”也有著不同的看法。如果要算上語音和語調的話,英國英語和美國英語就存在著一些對“標準”不同的看法。兩種英語之間的一大不同在于傳統的英國英語(蘇格蘭英語除外)是不發在非詞首出現的/r/音的,而美國英語普遍是會把這個音發出來;兩種英語在發音時重音的分布也是不同的,美國英語往往比英國英語在某些發音上更加突出重音。②參見 Upton,C.,Kretzschmar,W.A.& Konopka,R.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Pronunciation for Current English,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在句子表達中,英國英語和美國英語也有看起來不“標準”的表達方式,如My brother and me were late for school;He won’t do no harm.這樣的說法。③參見 Kortmann,B.,Schneider,E.W.,Burridge,K.,Mesthrie,R.,& Upton,C.A Handbook of Varieties of English,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2004.英國英語和美國英語也有各自不同的表達方式:如英國英語的I’ve not seen it yet,美國英語則會表達成 Ididn’t see it yet.;美國英語的Ihaven’t seen her in ages,在英國英語會成為 Ihaven’t seen her for ages等。④參見 Crystal,D.The English Language,London:Penguin,1988.所以,無論是英國英語還是美國英語,都沒辦法反映出英語自身的歷史和未來的發展方向,在談及“標準英語”之時,一種英語比另一種英語更為“標準”的說法,都是不成立的。對任何一種變體是否“標準”的概念及其討論,也變得比較模糊。
拋開“標準英語”和“世界英語”理論,我們要看到的是,英語的世界化作為一個客觀現實,給英語教學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的同時,也給中國廣大的英語教育者與學習者在英語教學中帶來了新的“標準”。這一標準不再是固定的、不變的、陳舊的發音與語法教學。在英語作為外語的國家中,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準則是語言的表達功能,特別是語言表達的理解性與接受性。顯然,在中國的英語教育環境下,我們不可以也不可能拋棄“標準英語”這一理論體系,而是要在這一體系下完善我們自身的英語教學,找到我們自身可以遵循的“標準”。正如我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新近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提出的:“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9]學生一系列能力的培養,是必須在遵循標準英語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實際提高的,特別是交際能力和文化素養能力的培養,如果單純依賴于 “標準英語”,是沒辦法達到的。我們還要看到,英語在外圍圈和外擴圈的使用者遠遠多于英語在內圍圈的使用者,如果人們在日常交流中一味遵循傳統的“標準英語”,勢必會削弱英語在世界范圍內的發展和人們的民族身份;但是,英語的變體并不是無規則可循的,許多英語變體都是從自身的洋涇浜英語變化而來的,英語在中國的變體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①參見 Lang,G.Chinese Pidgin English Strazny,P.Encyclopedia of Linguistics New York:Fitzroy Dearborn,2005:200-201.
在世界英語理論與發展對標準英語的沖擊下,當今的英語教學也在不斷進行著思索和改革。英語的未來會走向統一還是裂變?標準英語,或者傳統的RP、GA發音究竟還是不是英語教學的唯一標準?
英語作為一門國際通用語,已經逐漸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人們的共同語。現在我們所說的英語文化也不僅僅局限于英美文化或西方文化:“文化傳入”②文化傳入,也被稱為文化適應,指的是一群體的語言、文化和價值體系在與另一不同語言、文化和價值體系的群體相互交流中產生變化的過程。讓語言有了更多的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外圍圈內產生了不同的英語變體,如新加坡英語、印度英語、尼日利亞英語等;在文化傳入與文化同化的過程作用下,英語在外擴圈國家或地區,如中國、日本等,也產生了屬于自己特有的英語特征。例如被人們認為是“中國式英語”的表達Long Time No See,已經被英語為本族語的使用者在日常生活中廣泛使用,而被接受成為標準英語;詞源為日語的tsunami作為一個新詞,也加入了英語的詞匯大軍之中。英語在今天仍不斷地從不同的語言和文化中吸收新詞,就連英語原有詞匯的意義也在不斷變化。文化傳入是雙向的,英語在給世界的同時,也在不斷吸收不同的文化。從英語在外圍圈和外擴圈的發展中我們可以看到,文化傳入給英語的傳播和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這樣的“新英語”就是文化同化與文化融合的產物之一,而在這個過程中,英語在不同的文化中發展出自己的新特點。英語的“本土化”讓標準英語的定義更加模糊,也給了英語教學帶來更多的機遇和挑戰。
英語“全球化”與“本土化”作為一個客觀事實,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和認可。英語的全球化和本土化,給英語教學增添了新的元素。人們學英語的目的,也不僅僅單純是為了與英美國家人士進行交流。今天的英語教學,需要教師和學生雙方都樹立一個語言和文化意識,站在“世界英語”的角度上重新審視英語的教學過程。
因為英語在世界上形成了許多變體,“標準英語”這一概念似乎逐漸地變得模糊。“標準英語”并不是絕對的,因為語言是在不斷變化中發展的,而“標準”再也不是一個靜止的概念。今天所謂的“標準英語”很可能在英語的發展過程中變得不再“標準”。類似的,我們認為“非標準”的英語也可能發展成“標準”的英語。所以,今天的英語教學,特別是大學英語教學,“標準英語”已經不再是唯一的教學標準。“樹立‘全球英語’的概念,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10]也許正逐漸代替標準英語在英語教學中的唯一準則。當然,我們不能否認“標準英語”還是現階段英語教學的基本教學準則之一。因為中國屬于外擴圈國家,作為英語的學習者,人們較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語,英語在更多時候只是作為一門學科客觀存在的,這在客觀上減少了英語地區變體存在的可能性,從而要求英語的學習者通過一定的規則約束學習英語。但是,隨著世界各國人們的交往更加密切,在不同國家間的交流中,人們也需要了解除了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以外的英語。
如果我們在和新加坡人的交談中聽到這樣的說法:“Ai-yah,so gek sim”.我們的教師和學生往往都不知道對方想要表達的意思。其實在新加坡的英語變體,夾雜著馬來語和中國的閩南方言。如果沒有用“全球英語”的觀點,顯然,這是“不標準”的英語,但是這確實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 同樣的,“jiaozi”(餃子)、“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節)、“Spiritual Civilization”(精神文明)這樣帶有中國特色的英語,也表現出屬于自身的民族文化特色。這樣的一些說法,不僅在日常交流中可以聽見,而且也出現在了小說和其他的文學作品之中。因為在英語的全球化和本土化過程中,人們不僅使用英語進行交流,而且使用英語表現自身的民族文化身份,這樣一來,標準英語的權威似乎受到了挑戰。英語的全球化和本土化是英語在不同國家傳播和發展的結果,也是語言與文化交流的一個產物。英語變體的客觀存在與使用,在今天跨文化交際發展如此迅速的社會,讓以英語為本族語的人們也需要了解不同的英語變體。胡曉瓊指出,“英語作為母語將不再是一種優勢和驕傲的資本,英語母語者的優越性已受到威脅和挑戰”[10]。
對于學生對“世界英語”與“標準英語”的認識,筆者在一所大學的學生中做了一份問卷調查。在一共參與問卷調查的學生收回的224份有效問卷中,僅有30%左右的學生聽說過“世界英語”或英語變體一說。對于“標準英語”這一概念,有超過50%的學生認為英式英語為標準英語,超過30%的學生認為美式英語為標準英語,但也有將近4%的學生認為中國英語可以被稱為標準英語;然而,在對英語變體的喜好中,大多數學生還是偏向美式英語,超過50%的學生選擇了美式英語發音,而僅有30%左右的學生選擇了英式英語發音。其實,在發音偏好中,也有學生給出了除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外的其他的英語變體,例如加拿大英語、澳大利亞英語、新加坡英語等。雖然學生們不是很熟悉世界英語和英語變體等概念,但是他們在課上課后通過不同的途徑會接觸到不同的英語變體,例如通過看VOA、CNN等新聞可以接觸到美國英語,通過BBC可以接觸英國英語,通過與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們接觸,可以了解其他的英語變體;而在中國,更多的人卻是中國英語的使用者,所以學生對中國英語也是有概念的。
對中國學生必須掌握什么樣的英語口音和發音標準這一問題上,與傳統理論上的“標準英語”相比,學生們更加看重使用英語交流中的“可理解性”。有超過一半的學生希望自己的口音可以讓英語為本族語的人得以理解。多數學生也希望他們的發音可以達到“英語學習者與英語為本族語的人都能聽懂的口音”。在對英語的教授上,較多的學生認為“標準英語”(25%)、“國際用途英語”(27.7%)以及“英語國家的英語和非英語國家的英語”(19.2%)都要在教學過程中得以體現。可見,與狹義的“標準英語”相比,學生們更加看重使用英語交流中的“可理解性”。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學生對不同的英語變體還是有屬于自己的偏好。正如McKay[11]指出的,“雖然所有的英語變體在語言學上是平等的,但是在社會地位上則不然”。這也不難看出,學生對某些英語變體的口音有自己的偏好也就不足為奇了。同時,學生已經逐漸認識到接觸與接受更多世界范圍內的英語變體將更有助于他們更好地進行交流,傳統的“標準英語”已經不是大學英語教學的唯一標準。從廣義上看,學生也逐漸認識到英語作為一門工具在交流中發揮的作用。
這一份問卷調查只能比較宏觀地反映出學生對世界英語和英語變體及其口音的認識,學生對一些英語理論英語口音的認識也有自身的局限性。但我們可以總結出,學生們還是存在著一個對標準英語、英語變體及其口音的宏觀認識的。基于以上的討論,我們仍可以在未來的大學英語課程中試著把世界英語理論運用到教學當中。教師可以通過課上或者課外的資料,讓學生了解英語變體并通過不同的途徑,例如網絡音頻、視頻等,盡可能地讓學生接觸不同的英語變體。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調查,比較不同變體的特點。學生在小組研究與討論過程中,既可以增進師生之間的互動,又培養了學生的研究調查能力,這樣便有利于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學習,在無形中積累了語言與文化的背景知識。
以教授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的區別為例,教師首先可以使用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的文章,再從網站上找到關于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區別的視頻,在課堂上直觀地讓學生感受英式英語與美式英語的區別。接下來,通過學生討論,教師總結歸納等方式讓學生完善對知識的掌握。例如從發音上,學生可以掌握如 address、adult、schedule 等詞在發音上的區別;從詞匯使用上,學生可以學會 分 辨 flat/apartment、pavement/sidewalk、lift/elevator等英式表達和美式表達。其次,在每個學期之間,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了解不同英語變體在不同詞匯上的不同表達,如新加坡英語的ang pow(紅包)、gek sim(難過)、soh si(鑰匙),還有英語在中國形成的許多具有中國特色的表達,如special economic zone(經濟特區)、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改革開放)、jerry-built project(豆腐渣工程)、lay off(下崗)等,包括 Long Time No See(很久不見)、Dim Sum(點心),還有 Kowtow(叩頭)、Kung Fu(功夫)、Feng Shui(風水)等,都逐漸在交流過程中被接納和認可。其實,許多英語表達也通過音譯進入中文:如Honeymoon(蜜月)、Shampoo(香波)、Tips(貼士)、Toast(土司)等,就連 Yoghurt(優格)、Cool(酷)等說法,都被音譯成中文而走進到人們的生活當中。課后,學生可以搜集資料,從語音學和句法形態學上,可以對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及其世界英語變體,包括語言的發展和多元文化有一個更為全面的認識。教師還可以查找Cobuild語料庫、Oxford在線語料庫等,通過對語料庫的分析、加工、檢索,結合多媒體輔助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對不同英語變體詞匯的認識,加深學生對不同英語變體詞匯的理解和辨別,也讓學生有自己學習的動力。①語料庫在英語教學中的輔助以及應用,可參見何安平:《語料庫在外語教育中的應用:理論與實踐》,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我們還要看到,語言與文化是緊密相連的,學習一門語言,必須了解這門語言的歷史和文化。英語學習是一個過程,學生除了學習語言,還必須對英美國家的文化有所了解。在今天英語全球化與本土化并存的現狀中,英美文化再也不是主導,人們往往更加重視與強調“外圍圈”,甚至是“外擴圈”的英語文化。因為一門語言蘊含著的文化,是與這門語言的使用者密切聯系的。英語在“外圍圈”和“外擴圈”的使用者,已經遠遠超過了英語作為本族語的使用者。今天的英語教學,除了讓學生接觸到傳統的英美文化以外,還要讓學生樹立起世界英語與世界文化的價值觀。王文琴指出:“英語與文化的教育不能只著眼英國英語和美國英語、英國文化和美國文化,而應放眼世界英語和文化,包括我們母語文化的英語表達,接觸和熟悉各種英語變體、生活模式、價值觀、思維方式等;不能單一地以為學習英語是為了與英國人和美國人交流,同樣也為了與非英語母語者交流,甚至在我們本土使用英語。”[12]我們必須意識到,文化傳入給英語教學提出了一個新的任務,那就是:把英語教學與本土文化相結合。
我們也要看到英語世界化給我們的英語教學帶來的挑戰和面臨的選擇。在現階段,英語的世界化理論在我國的大學英語教育中還比較難以被普遍接受,因為學生還面臨著考試與就業的壓力,這是目前世界英語理論在大學英語中開展的最大挑戰。但英語世界化與標準英語理論的客觀存在 (即使人們對標準英語有不同的看法,在英語作為外語的國家,英語教學還是需要一個準則),也給大學英語教育工作者帶來了新的選擇。對于更多學生來說,特別是在畢業后,英語在更多的時候是作為一門交流工具使用的。大學英語的課程和教材設計,也要盡可能的多樣化,有選擇地讓學生接觸各種英語變體,讓學生了解英語在世界范圍內的使用現狀,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意識和交際能力。大學英語的教師,也需要認識到英語世界化的現狀,對英語教學進行改革。因為教師在新機遇下的選擇,也是教學的一項推動力,有助于提高自身的語言教學能力和專業化發展的素質水平。
英語的“標準”準則不是唯一的,語言的發展過程就是一個變化的過程。只要一門語言是客觀存在的,人們就可以在規則允許的范圍內創造出不同的表達方式。英語作為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也在經歷不斷變化與發展的過程。人們既需要“標準英語”把英語統一起來,也需要不同的英語變體來充實和豐富英語本身。雖然“標準英語”這一概念不甚符合英語作為世界語的發展規律,但是正如上文提到的,在英語教學所需要遵循的標準,正是英語的“可接受性”和“可理解性”,這也是我們在當今的高校英語教學中必須被強調的重點之一。語言的“標準”是在不斷變化的,而我們也不能在一個特定的框架內談論所謂語言的“標準”。在英語“全球化”與“本土化”并存的今天,必須正確地把英語文化與本土文化相結合,在認識到英語作為一門“世界語”的同時,也要認識到英語的地方變體與地方文化,而“全球地方化”理論正是順應了當今英語發展的實際①參見王銀泉,孫麗霞:《標準英語之爭及其對英語教學的啟示》,載《外語教學》2002年第2期,69-74頁。。
“英語世界化是經濟全球化的產物,是語言適應人類生活變化的結果。”[8]284正如文秋芳和俞希指出的:“我們的英語教學要強調英語國際化與本土化的有機結合,要重視英語雙向文化交流的功能,要培養學生跨文化的交際能力。”[13]所以,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也要跟得上語言發展的腳步:首先,作為英語教師,尤其是高校的英語教師,必須樹立起“世界英語”和“全球英語”的意識,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到不同的英語類型,了解英語在世界的現狀;第二,教師也要在認識到“標準英語”在現階段仍然是英語教學的主要目標的同時,讓學生了解不同的英語文化,結合本土文化的教學,讓學生學會在不同的語境中選擇最合適的英語表達。
[1]Kachru,B.B.Standards,Codification,and Sociolinguistic Realism:The English Language in the Outer Circle[M]//Quirk,R. & Widdowson, H.G.English in the World: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11-30.
[2]Kachru,B.B.World Englishes:Approaches,Issues and Resources[J].Language Teaching,1992,25:1-14.
[3]Lovgren,S.English in Decline as a First Language,Study Says[N/OL](2004-2-26)[2009-9-16]http://news.national algeographic.com/news/2004/02/0226_040226_language.html.
[4]Graddol,D.The Future of English?:A Guide to Forecasting the Popularit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in the 21st Century[M].London:British Council,1997:11.
[5]Chen Meilin,& Hu Xiaoqiong.Towards the Acceptability of China English at Home and Abroad [J]. Changing English,2006,13(2):232.
[6]Trudgill,P.Standard English:What it isn’t[M]//Bex,T.&Watts,R.J.Standard English:the Widening Debate.London:Routledge,1999:118.
[7]楊國俊.走出標準英語的誤區[J].外語教學,2003,24(1):36.
[8]顏治強.世界英語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9]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4.
[10]胡曉瓊.全球化環境下“Global English”的發展趨勢及對中國英語教學的啟示[J].國外外語教學,2007(2):21.
[11]McKay,S.L.TeachingEnglishasanInternationalLanguage:Rethinking Goals and Approaches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Press,2002.
[12]王文琴.全球化語境中的英語文化圈及其語言教學[J].南京師大學報,2007(6):100.
[13]文秋芳,俞希.英語的國際化與本土化[J].國外外語教學,2003(3):11.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Based on the Framework of World Englishes
FANG Fan
(English Language Center,Shantou University,Shantou,Guangdong 515063)
English,as an international or global language,has developed and spread worldwide as a lingua franca.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World Englishes” and “International English” create new tasks and research-based discuss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the language.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Globalized English,” the definition of “Standard English” has become fuzzy, and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Standard English” has not always been considered as the only norm of English teaching.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tatus quo of English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its globalization and nativization.In addition,it analyzes the implication to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EL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World Englishes:though Standard English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norms of ELT in China,it is also crucial for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be aware of the concept of “World Englishes” in order to develop students’communicative and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 a wider range.
World Englishes;Standard English;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H 319
A
1001-4225(2010)03-0088-06
2009-10-12
方帆(1984-),男,廣東汕頭人,文學碩士,汕頭大學英語語言中心講師。
李金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