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同志:
日本防衛相北澤俊美12日表示考慮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則”。而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當日下午則對此提出批評,他說“日本宣誓成為和平國家,應該堅持三原則”,并稱北澤俊美“說話太輕率”。能否介紹一下什么是“武器出口三原則”?
內蒙古讀者 羅洪波
作為二戰的戰敗國,日本從1953年起開始出口武器,但日本國會議員對此爭論不斷。1967年4月21日,當時的佐藤榮作首相在眾議院預算委提出了“武器出口三原則”,即“不向共產主義陣營國家出售武器”、“不向聯合國禁運的國家出口武器”、“不向發生國際爭端的當事國或者可能要發生國際爭端的當事國出售武器”。該原則并沒有禁止日本向美國或其他西方國家出口武器和軍事技術。
但是,1976年2月27日,當時的三木武夫首相在眾議院發表的“關于武器出口的政府統一見解”中稱:根據憲法的精神和《外匯和外貿管理法》,美國也不能進口日本武器和軍事技術。1981年1月,日本國會作出《關于武器出口問題的決議》,限制日本對任何國家出口武器。
隨著日本成為世界一流的技術大國,美國政府為確保其技術優勢,開始謀求突破這一原則限制。1983年1月4日,中曾根內閣以“官房長官談話”形式宣布對美國不適用“武器出口三原則”,為對美提供武器技術打開了缺口。2004年12月,小泉純一郎內閣時期,日本又以官方談話的方式決定,把日美共同開發、生產導彈防御系統也排除在三原則之外,并表明,經過個別研究可以向美國以外的參與打擊恐怖組織和海盜的國家進行武器支援。
“武器出口三原則”符合日本和平憲法精神,一直被視為戰后日本推行和平主義的象征之一。不過,從“武器出口三原則”的產生和演變過程不難看出,這是一項并不需要國會審議的非法律性質的政府令,日本首相有權根據需要隨時作出修改。至于三原則中“武器的定義”,日本外務省曾說明道:“‘軍隊使用,或直接用于戰斗的稱之為‘武器。”▲
(張和文)
環球時報2010-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