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海洲
近來,農行上市的消息又在市場上流傳開來。根據國內媒體日前的報道,中國四大國有銀行中唯一一家尚未上市的農業銀行,最早將于4月首次公開發行股票。雖然這一消息很快被農行副行長潘功勝所否認,但潘功勝同時也表示,農行爭取在2010年內上市。與此同時,有媒體援引一位接近農行管理層的人士透露,農行上市或將不再引入境外戰略投資者。
實際上,農行引入戰略投資者的問題過去一年來一直都是業內人士關注的焦點。自去年年初農行股份公司正式創立之后,農行就一直在進行上市的準備工作。按照慣例,農行上市也會像工行、中行、建行一樣選定戰略投資者。
不過,在選擇戰略投資者方面,農行方面進展緩慢。截至目前,在國內戰略投資者,農行只選定了社保基金一家。而境外戰略投資者目前一家也沒有敲定。雖然市場上先后傳出與加拿大蒙特利爾銀行、美國富國銀行、法國農業信貸銀行簽訂戰投協議的消息,但其后均被農行否認。農行董事長項俊波去年11月份接受海外媒體采訪時曾表示,選不選擇海外的戰略投資者還沒有定下來。
農行在選擇海外戰略投資者方面進展緩慢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根據項俊波定下的引入海外戰略投資者的三項標準,其中的第一條就是:潛在投資者首先其盈利水平在此次金融危機中,能經得起考驗。但遺憾的是與農行接觸的這些境外銀行都或多或少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以致在農行戰略投資者問題上,這些銀行“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農行在境外戰略投資者選擇問題上非常慎重,不希望重蹈工行、中行、建行的覆轍,落下“賤賣國有資產”的把柄。
農行在選擇海外戰略投資者問題上保持慎重是一件好事。由于目前農行還沒有敲定境外戰略投資者,如果農行還要引入境外戰略投資者,那么,從選定戰略投資者再到上市至少需要半年左右的時間,如此一來,農行今年上市的計劃就會十分緊迫,甚至有可能擱淺。
更重要的是,農行上市根本就沒必要選擇海外戰略投資者。因為中國農行的業務是不同于國外銀行的。在“三農”問題上,農行的業務有很強的政策性,不適合商業化運作,這就使得國外銀行的經驗難以借鑒。而在防范風險方面,農行從2006年就開始聘請德勤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外部審計,并和該所展開了業務流程及內控制度設計方面的合作,使得農行的風控等內部機制得到了很大的改進,無需依賴海外戰略投資者。何況金融危機帶給國外銀行的沖擊表明,國外銀行的風控控制同樣面臨問題,并非完美無缺。
對于銀行業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國內市場普遍持否定態度。像工行、中行引入境外戰略投資者都受到過非議。雖然銀行方面表示不存在“賤賣國有資產”問題,但利益輸送卻是非常明顯的。讓境外戰略投資者廉價買進股票,獲取巨額的無風險收益,卻向國內投資者高價發股,承擔高風險,這種“厚外薄內”的做法不僅違背證券市場的公平原則,更是對國人感情的極大傷害。農行上市沒必要再做出這樣的事情來。▲(作者是知名財經評論員。)
環球時報2010-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