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麗萍
活血化瘀法是祖國醫學中的重要理論和治療原則,適用于血行不暢,瘀血阻滯之證,早在《內經》記載:“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郁,諸病生焉。郁者,郁而不散,滯而不通的意思,表現臟腑氣機阻滯,氣血津液運行紊亂,則失其通暢調和”,因此,提出了“疏其氣血,令其調達的原則,歷代諸多醫家采用活血化瘀理論,應用于臨床,并不斷加以豐富完善發展,到清代進一步充實提高廣泛用于臨床。
患者,男,36歲,2008年3月5日初診。左側頭痛3年余,每年春季發病,持續發作,陣發性加重,頭痛加劇則出現惡心,嘔吐,不能食,迂有精神疲憊,情志不暢則誘發。神經科檢查未見陽性體征,頭顱CT檢查未見異常;腦電圖檢查大致正常,故為神經血管性頭痛,每發作時則服用顱痛定、鎮腦寧、麥角胺咖啡因,更甚則采用穴位封閉,終未見明顯改善,后轉入我院治療。入院時患者精神憔悴,欲死不能,煩躁不安,口干,舌質紅,脈弦細,追問有頭部外傷5年的病史。暫給肌肉注射安定1支后,患者情緒稍穩定,投用滋陰清熱藥物如生地 12 g,川芎12 g,白芷12 g,黃芩9 g,梔子 6 g,知母12 g等,服后頭痛劇烈,惡心嘔吐加重,隨即停服中藥,口服顱痛定1片。疼痛稍有緩解,且藥性過后,再次疼痛不止,惡心頻作,痛如錐刺,以午后及夜間重,喜靜不欲言,舌紅,脈弦細,證屬氣血瘀滯,采用行氣血,化瘀滯原則,方用桃紅四物湯加減柴胡12 g,桃紅12 g,細辛3 g,紅花9 g,白芷12g,川芎9g,升麻9g,枳殼9g,香附12g,甘草3g,水煎內服,每日1付,早晚各一次,服用后癥狀明顯減輕,此方連用近半月,至今未見復發。
按:此類頭痛系頭顱血管痙攣所致,加之患者曾有過頭部外傷史,并有情志不暢,長期受疾病折磨。而煩躁不安,當為氣血瘀滯,頭痛以午后、夜間為劇,痛如錐刺,固定不移,乃脈絡受阻不通所致,故采用活血化瘀,行氣止痛而收效甚快。
患者,男,67歲,于2008年10月8日就診。患者患糖尿病多年,長期服用降糖藥物控制飲食及對癥營養藥物(二甲雙胍、優降糖、曲克蘆丁、六味地黃丸等)。
于2008年9月上旬無誘因出現左下肢麻木、肢冷,繼之紅腫疼痛,左足大趾青紫、腫脹疼痛如割,約1周后前往省人民醫院普外科就診;以左下肢(小腿)脈管炎,靜脈輸注青霉素96×105U,局部配合理療,10 d后癥狀略有好轉,左下腳皮膚腫脹漸消,局部青紫消散,疼痛減輕,自動停藥。患者自認為好轉不接受治療,后于半月即出現上癥,患者疼痛難忍且如刀割,痛苦病容,左小腿紅腫、脹明顯,足背動脈搏動微弱,繼用抗生素如前法進行治療,內服中藥活血化瘀采用桃紅四物湯加減,生黃芪15 g,桃仁12 g,紅花9 g,赤芍6 g,川芎9 g,當歸6 g,牛膝12 g,路路通12 g,元胡12 g,甘草3 g,共5付,每日一劑,早晚服,服后癥狀減輕,腫脹已漸消,則停用抗生素,減元胡、路路通,加用生黃芪20 g,桃仁9 g,紅花9 g,牛膝12 g,赤芍6 g,生熟地各9 g,川斷6 g,杜仲 6 g,內服10付,癥狀全消,行走自如,定期復診,至今未見復發。
按:糖尿病是由于遺傳因素決定的全身慢性疾病,病程長多合并血管、微血管病變,侵及心臟腎臟、視網膜、神經系統等重要器官,久病入絡為血瘀,毛細血管阻塞,血液瘀滯則血流緩慢缺血、缺氧為氣滯,此病合并癥為長期陰虛火旺,熱邪入絡而形成內結血瘀,因此活血化瘀法是治療本病根本法則,以改變血液流變,改善微循環,抑制血小板聚集、活血、止痛以通絡。
患者,女,55歲,2009年9月18日初診。半月前,欲起床突感天旋地轉、頭目眩暈、不能睜眼、耳鳴如蟬、惡心、嘔吐,急住省人民醫院神經科就診,以美尼爾綜合征癥狀定診,行靜點能量合劑,口服維生素B1、谷維素、眩暈停、強力天麻杜仲丸等,10 d后癥狀緩解停藥,后因搬家勞累后再次發作,來診,頭暈目眩、動則加劇、煩躁不安、入睡不能、舌質紫、苔白滑、脈弦細,內服旋復代赭石湯3劑,癥狀未見緩解,隨之患者出現胸脅苦滿,不能食、頭痛如針刺,咽部不適并稍有疼痛,行疏肝解郁、行氣活血,方用柴胡12 g,紅花6 g,生地6 g,當歸3 g,牛膝12 g,桃仁9 g,甘草3 g,投以3付,每日1付,分兩次內服,3日后患者眩暈已止,繼服3付,癥狀好轉,至今未發作。
按:此癥肝郁氣滯,瘀血阻絡所致,故用活血化瘀法,療效滿意。
患者,男,60歲,2008年3月,初診。心悸伴胸悶10多天,勞動后感到心悸加劇,休息則稍減,且覺頭暈,曾在大醫院心血管科檢查:心電圖檢查心房顫動并心動過速,診斷為冠心病、房顫,西藥服用消心痛、拜阿司匹林、心律平、腦心通等多種藥物,服后有頭憋脹難忍、頭痛、心煩等藥物副反應之感,后經他人介紹中醫門診治療。患者步入科室,見其面色晦暗、唇色青紫、舌質暗紅,邊有瘀點、苔黃膩、脈弦細數。中醫辨證:痰濁瘀阻,治宜活血化瘀、除痰化濁,方用桃紅四物湯加減,桃仁 6 g,紅花 9 g,法半夏9 g,枳殼 9 g,陳皮6 g,茯苓15 g,炙甘草 3 g,竹茹 3 g,兩劑后胸憋減輕,心悸如前,且感心慌,舌變暗淡,苔白膩,脈弦細結,表現心氣不足,此時辨證屬氣虛兼痰濁瘀阻,按上方加益氣藥,黨參15 g,丹參12 g,參須9 g,每日一劑,10劑后胸憋、心悸、心慌大減心律齊、脈弦細,心電圖復查竇性心律后用此方隨證加減,以資鞏固。
按:本病者,按中醫辨證施治,單用中藥桃紅四物湯加溫膽湯加減治療而收效。病者平常嗜食肥膩之物,損傷脾胃,脾失通運,水濕停蓄,聚濕生痰,痰阻氣機,日久氣滯血瘀,心陽被阻,心失所養,心氣不足,遂生本病,但病者初期,以痰濕為主且有痰郁化熱之勢,故先投溫膽湯加減,清熱化痰,后其因本病心氣不足顯露,故宜標本兼治,采用桃紅加溫膽湯加減,人參以養心氣,氣行血行,氣瘀則血瘀,故用上方收到顯著療效,。
患者,男,63歲,于2008年5月來診。有高血壓病史一年,來診時訴:1 d前發現左側上下肢活動不靈,言語不利,伴頭重、脹,咳嗽,痰黃黏稠,胸憋,口苦,尿黃,大便干結。一向嗜煙酒,經省級大醫院頭顱CT檢查:右側基底節區缺血灶,血液流變檢查血黏度高,因病者經濟困難未能住院,給予門診輸液觀察治療:脈絡寧20 mL+生理鹽水250 mL,靜點,口服阿司匹林,維生素 B1片20 mg,每日3次,喜得鎮1 mg,每日1次,腦復康每日3次,一次2片等藥物治療,除日常飲食注意調理加強功能鍛煉外隨來中醫門診,神清語言含糊不清,舌胖質紅,苔白膩,舌伸出向左邊,左唇溝變淺,脈弦滑,左側肢體肌力Ⅳ級力弱,心臟未發現異常。中醫辨證:中風,屬風、痰、熱、瘀滯閉阻經絡。治宜豁痰熄風,祛瘀通絡,方用桃紅四物湯加減桃紅12 g,紅花9 g,桂枝9 g,鉤藤15 g,地龍12 g,天竺黃9 g,竹茹9 g,陳皮3 g,法半夏9 g,茯苓9 g,枳實9 g,僵蠶9 g,甘草3 g,3付,每日1劑,配服西藥3 d后病情穩定,肢體活動較前恢復,繼守上方,經半月余治療,病者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已經無咳嗽,吐痰,語言流利,肢體活動恢復較快能不用他人攙扶,則單獨行走。
按:本病起病急驟,半身不遂,舌強言騫,屬中風范疇,因痰熱瘀阻經絡所致,采用上方加入桃仁、紅花治血瘀,鉤藤熄風,地龍通竅走絡,僵蠶天竺黃以祛風痰;本病用藥能根據病機靈活運用,正是藥合病機故療效顯著。上述病癥以瘀血癥狀為主,多采用活血化瘀法而收效,瘀血多以疼痛固定不移,痛如錐刺,以午后、夜間為著,伴有肌膚甲錯,舌紫暗,瘀斑,脈結代澀,故采用此法無不收效,且注意活血久則傷氣,因此對體弱者多慎重,臨床上攻補兼施,扶正以固本,防止傷正為原則。以上為筆者臨床應用之法,不當之處請同行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