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艷
山東省棗莊市中醫醫院(棗莊277101)
視網膜動脈阻塞是指視網膜中央動脈或分支阻塞,視網膜中央血管為終末血管,動脈阻塞后,該血管供應的視網膜營養中斷,視網膜發生急性缺血,導致視功能急劇損害或喪失。本病發病急驟,多為單眼發病,若治療不及時,視功能難以恢復[1]。本病屬中醫學“暴盲”、“落氣眼”范疇。我們運用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充分利用辨證施護的原則,對我院2006-2009年收治的21例視網膜動脈阻塞患者實施有效護理,取得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本組21例21眼,男性18例,女性3例;年齡28~66歲,平均54歲;其中右眼14例,左眼7例;伴高血壓9例,視網膜動脈硬化6例,糖尿病2例。發病至就診時間 <6h 11例,12~24h 8例,25~48h 2例。
1.2 臨床特征21例均為突然發病,視力急劇下降,均為單眼發病;視力均少于眼前指數。瞳孔不同程度散大,直接對光反射減弱或消失,間接反射存在,眼底血管線細狀或完全無血供,后集部視網膜灰白、混濁、水腫。黃斑區呈櫻桃紅色。
1.3 治療方法西醫予擴張血管,吸氧、按摩眼球、降眼壓、溶栓、擴容等急救措施,合并全身疾病者給予相應治療。中醫以活血化瘀、通絡明目為基本治法。
1.4 療效標準顯效為視力≥1.0;有效為視力提高≥3行;好轉為視力提高1~2行;無效為視力無變化。
本組21例,顯效5例,有效11例,好轉4例,無效l例,總有效率為95.24%。
3.1 入院后配合醫生積極搶救(1)吸氧,立即吸入95%氧及5%二氧化碳混合氣體,白天每小時1次,晚上4h 1次,每次10min以改善視網膜缺氧狀態。(2)對患者進行眼球按摩,并教會患者自行按摩眼球,即閉眼后用手指指腹以中等力按壓眼球5~15min,然后突然放松5~10min,如此重復10~15次,從而提高視網膜的血流量。(3)亞硝酸異戊酯0.2mL吸入,每隔1~2小時再吸入1次,連續2~3次。三硝酸甘油片舌下含化,每次0.3~0.6mg,每日3次,以擴張血管改善循環。(4)球后注射654-2注射液5mg,每日1次,以解除視網膜中央動脈痙攣。(5)靜脈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加復方丹參液30mL以擴充血容量。高血壓患者按醫囑服用降壓藥。(6)必要時協助醫生做好前房穿刺術。(7)針刺睛明、瞳子、承泣、攢竹、太陽、風池、合谷、內關、太沖、命門、腎俞、肝俞等穴。每次選眼部穴位2個,遠端穴位1個,以活血化瘀通絡。
3.2 心理護理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使患者產生不同程度的恐懼、緊張心理。這些不良的心理應激反應會引起高級神經系統紊亂,使血管活性物質增加、小動脈痙攣,從而加重視網膜缺血。因此,心理護理在急救過程中非常重要,醫護人員的言談舉止會直接影響患者的情緒。在緊張搶救的同時,要保持鎮靜,動作要輕,保持周圍環境安靜,讓患者有安全感,對醫護人員有信任感,并向患者及家屬講解本病的病因、特點、治療方法、目的、預后以及如何配合治療,避免不良因素的刺激,消除心理障礙,鼓勵患者樹立信心,配合醫護人員做好各項急救治療及護理工作。
3.3 病情觀察密切觀察視力和視覺的變化;注意視網膜中央動脈及其分支有無改變;瞳孔大小及對光反射的變化;血壓及眼壓是否正常;視盤顏色的變化;是否有視神經萎縮的早期改變等并做好記錄。
3.4 急性期健康教育條件允許應盡早行高壓氧治療,進艙前指導患者測量血壓,穿棉質衣服,排空大小便,攜帶口香糖。進艙后若有頭脹、耳鳴可咀嚼口香糖以減輕不適。若感到不能耐受時,可向醫護人員求助。球后注射擴血管藥物時要和護士密切配合,注射后需用干棉球用力按壓針眼處5~10min,可防止血腫發生。應用擴血管藥物后可出現面色潮紅、頭痛等血管擴張反應,屬正常反應,但易引起大腦一過性缺血產生眩暈及低血壓狀態。指導患者在起床及行走時,幅度不宜太大,動作輕緩以免發生意外。
4.1 氣滯血瘀型情志不舒或暴怒之后突然發病,視力驟降,眼底見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的現象,兼見頭暈頭痛,胸脅脹痛,舌質紅,有瘀點,脈弦或澀。治則行氣活血,通竅明目。方藥通竅活血湯加減。施護:(1)觀察頭痛頭暈。胸脅脹痛的時間、部位和伴隨的癥狀。保持情緒穩定,避免劇烈運動,癥狀重者須臥床休息。戒煙酒,不飲咖啡、濃茶等興奮類的飲品以及辣椒等強烈刺激的調味品。(2)醒腦靜注射液20mL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200mL靜脈注射。或麝香保心丸,每次5丸,每日3次。以活血通竅。(3)選擇疏肝解郁,行氣活血,容易消化之食品。可多食新鮮水果、蔬菜,如百合、佛手瓜等。用沸水泡杭白菊代茶飲。(4)配合藥膳治療,如三七飲:三七30g,青葙子10g,白菊花30g。先將三七入鍋加清水1500mL,煎至300mL,再入白菊花、青葙子煎15min,待溫取汁,分2次服。(5)川芎嗪注射液穴位注射,常選睛明、球后、承泣、翳明、合谷、外關等穴。(6)中藥湯劑宜溫服。湯劑中的生姜、蔥白按醫囑使用。
4.2 痰熱上壅型視力驟降,眼底見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表現,兼形體肥胖,頭眩而重,胸悶煩躁,痰稠口苦,食少惡心,舌質紅,舌苔黃膩,脈弦滑。治則滌痰通絡,活血開竅。方藥滌痰湯加減。施護:(1)觀察頭眩而重的性質、強度和持續時間,癥狀重者盡量避免頭頸部轉動和彎腰動作。(2)胸悶煩躁時應保持室內安靜,光線宜暗,溫濕度適宜。(3)食少惡心者,進餐前避免做治療護理工作,可配合針刺內關。痰稠口苦者囑患者多飲開水,或用銀黃液漱口。(4)鮮竹瀝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3次。或半夏天麻丸,每次10g,每日3次。(5)宜細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山楂、西瓜、冬瓜、海蜇、西紅柿、淡菜、紫菜、鮮百合、白菜等。忌食辛辣油膩之品。(6)可配合藥膳治療,如三仁飲:薏仁50g,瓜蔞仁15g,冬瓜仁15g,三七15g。上藥加清水1500mL,煎至300mL,待溫取汁,分2次服。(7)中藥宜少量頻服,熱服。
4.3 肝陽上亢型視力驟降,眼底見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表現,兼見頭痛眼脹或眩暈時作,心悸健忘,面時潮紅,煩躁易怒,少寐多夢,口苦,舌質紅,舌苔黃,脈弦。治則滋陰潛陽,活血通絡。方藥鎮肝息風湯加減。施護:(1)頭痛眼脹,眩暈嚴重者宜閉目養神,或臥床休息。改變體位時動作要緩慢,避免深低頭、旋轉等動作,避免晃動床鋪、座椅等。素體陽盛,急躁易怒者,須調節情志,戒躁怒,多沉靜。(2)少寐多夢者,睡前不飲濃茶、咖啡等興奮性飲料,不看容易影響情緒的書報和電視節目。可服朱砂安神丸;按摩天庭、內關等穴。多食酸棗、百合、桂圓肉等。(3)飲食宜清淡、營養豐富、宜消化之食品,如胡蘿卜、菠菜、芹菜等。不宜過飽,忌膏粱厚味,生痰動火之品。(4)可配合藥膳治療,如鉤藤飲:鉤藤15g,天麻10g,白菊花 15g,三七15g。先將天麻、鉤藤、三七入鍋加清水1500mL,煎至300mL,再放入白菊花煎15min,待溫取汁,分2次服。(5)中藥湯劑宜溫服。若眩暈伴惡心者中藥宜溫涼服,或姜汁滴后服,或采用少量多次服法。
4.4 氣虛血瘀型視力驟降,視網膜水腫,視盤顏色淡白;兼見短氣乏力,面色白,倦怠懶言,舌淡有瘀點,舌苔少,脈澀。治則補氣養血,化瘀通脈。方藥補陽還五湯加減。施護:(1)短氣乏力者宜閉目養神,多臥床休息。改變體位時動作要緩慢,避免深低頭、旋轉等動作。(2)宜選用補氣養血,活血化瘀通脈的食物。(3)可用藥膳配合治療,如黃精黃芪燉烏雞:黃精15g,黃芪30g,川芎10g,烏雞500g。4味洗凈,共入燉鍋中,加清水750mL,加蓋密封,文火燉60min,待溫取汁,分2次服。(4)中藥湯劑宜溫熱服。
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與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和動脈硬化等疾病有直接關系,是造成視網膜血管阻塞的危險因素[2-3]。有的患者在發病前并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也未曾治療。因此,在治療本病時,積極治療全身病,并做好相關疾病的護理至關重要。如伴有心血管病,應采用低脂、低膽固醇飲食;對高血壓患者指導低鹽飲食外應戒煙酒,勞逸結合,保持樂觀情緒,堅持長期的飲食、運動、藥物治療,將血壓控制在接近正常水平;對有糖尿病的患者給予糖尿病飲食,應用胰島素治療者,指導患者按時進食,避免出現低血糖反應。
出院時,向患者再次介紹有關疾病的相關知識,特別是合并全身疾病的患者,指導他們出院后要繼續內科系統治療,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教會患者自行按摩眼球的方法。告知患者病后應迅速就診,不要因為搶救不及時而失去復明的機會。要注意在數月或數年內有再次栓塞的可能性[4]。
中醫護理不是因“病”而護,而是因“證”而護,它充分體現了唯物辨證法的觀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所謂“證同護亦同,證異護亦異”便是辨證施護本質所在[5]。本病多因忿怒暴躁,氣機逆亂,氣血上壅血絡瘀阻;或偏食肥甘燥膩,或嗜酒嗜辣,致痰熱內生,遏阻脈絡,血脈閉塞;或年老體弱,肝腎不足,水不涵木,肝陽上亢,氣血并逆,瘀阻脈絡;或心氣虧虛,推動乏力,血行滯緩,血脈瘀塞。上述原因致目中脈絡閉塞,神光無以發越,視力急劇下降。針對視網膜動脈阻塞患者的癥狀,對其辨證施治。急性期擴張血管,吸氧、降低眼壓和支持營養治療,分秒必爭,積極搶救。配合中藥及針灸以活血化瘀,通絡明目并給予相應的辨證施護。中醫認為醫食同源,藥食同源,寓醫于藥,寓藥于食。故輔以食療。體現了中醫辨證施護的特色和中西醫結合治療的優勢,可有效地防止疾病的進一步發展。盡最大的能力挽救了患者的部分視力,從而減少患者的痛苦,節約費用,獲得了較好的療效。
[1]丁淑華,席淑新.五官科護理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5:152.
[2]李鳳鳴.眼科全書 [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2222-2227.
[3]張慧容.眼微循環及其相關疾病[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3:102-108.
[4]趙林,吳群.視網膜中央動脈栓塞14小時搶救成功一例[J].眼科,2003,12(5):292.
[5]孫琴琴.辨證施護與循證護理[J].家庭護士,2007,5(8):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