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秀麗 張 凱
豐隆穴一穴五刺
宮秀麗 張 凱
豐隆穴 刺法
北京軍區天津療養院中醫針灸康復研究診療中心(天津300191)
豐隆穴為足陽明胃經之絡穴,位于膝關節與外踝的中點,脛骨前緣外旁開兩橫指,為臨床常用穴之一。胃經通過此穴與足太陰脾經相聯系、互為表里。根據筆者的臨床體會,應用此穴時根據治療目的不同,可采用多種刺法,現分述如下。
條口穴位于胃經之主干上,針刺時針尖指向條口穴方向斜刺45度,一針兩穴,加強調理胃經的作用,該法可達到降逆止嘔的作用。可治療胃痛、嘔吐等。
典型病例:張某,男性,81歲,2007年10月20日就診。因飽食后外出感受風寒,自覺惡心反酸,肢體困重,脅肋脹滿,心下疼痛拒按,嘔吐1次,嘔吐物為胃內容物,舌紅苔膩,脈弦數。中醫診斷為胃痛,風寒客胃型。西醫診斷為急性胃炎。治法為祛寒止痛,和胃止嘔。選穴:先灸中脘穴15min,后取豐隆穴斜刺向條口穴方向約1寸處,針用捻轉瀉法,行針1min,留針20min。針刺后約半小時又嘔吐1次,之后癥狀緩解,第2天諸癥消失,體如常人。
針尖外側斜刺,用蒼龜探穴的方法,向外膝眼與外踝連線的方向反復提插,直到刺中腓總神經的分支,使之產生放射感,針感傳至足部,然后將針退至皮下,針刺留針,與陽陵泉穴相配合,刺入0.5~1寸,不宜過深,得氣后連接KWD2-808型電針儀行雙側對稱性疏密波刺激20min,使患足出現有節律的外展與背屈運動,此法可用于腦血管病后遺癥引起的足內翻、足下垂。
典型病例:耿某,男性,52歲,2007年12月3日就診。患者于6個月前于國外探親期間無明顯誘因突發右側肢體癱瘓伴失語,在當地私人診所查頭顱CT示左側基底節梗死灶,遂予溶栓藥物治療,之后癥狀進行性加重,曾出現昏迷,經搶救神志轉清,繼續予抗凝藥,改善腦代謝藥物治療后癥狀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右側肢體活動不利伴失語,為進一步系統治療,遂回國就診。現癥:神清,精神尚可,語言謇澀,右側上肢拘攣,內旋位,下肢可立位行走,偏癱步態,舌紅苔黃,脈弦數。中醫診斷為中風病,中臟腑轉中經絡,陰虛風動型。西醫診斷為腦梗死后遺癥。治療:西醫以改善腦代謝,預防并發癥為主,中醫以針刺為主,配合丹芪偏癱膠囊,益腎養肝合劑等中藥治療。選穴:雙側內關穴用捻轉補法,人中穴用雀啄法,右側三陰交穴提插補法,雙側風池、完骨、天柱穴捻轉補法,曲池、外關、合谷、足三里、太沖穴平補平瀉,以豐隆穴與陽陵泉穴為主,得氣后連接電針,治療足內翻,足下垂,留針30min。共針刺2個月,每周日暫停治療1次。經治療,語言及肢體功能均明顯改善,走路時足內翻及下垂明顯改善。中風病后期,肢體內側肌肉先于外側肌肉恢復,故可出現手足內翻,即中醫所謂“陽蹺為病,則陽緩而陰急。”豐隆穴下深層有腓淺和腓深神經分布,前者支配腓骨長肌和腓骨短肌,后者支配脛骨前肌、長短伸肌、趾短伸肌,使足背屈、外展、內收、伸趾。適當刺激該神經,可促進小腿外側肌肉群和足趾精細運動的功能恢復。
取3寸長針,從豐隆穴進針,透向承山穴。此種刺法取條口透承山穴之義,治療肩周炎。因本病多發于五十歲左右的中年人,故又稱“五十肩”,其病機為肝腎虧虛,慢性勞損導致痰瘀阻滯經絡,經絡痹阻不痛,不通則痛,發為本病。故取豐隆穴化痰通絡,承山補益肝腎,一針兩穴,共奏其效。
典型病例:劉某,女性,52歲,2008年2月17日就診。患者述3個月前出現左側肩部酸痛,左側上肢麻木,左側肩關節活動受限,尤以騎自行車時加重,納可,寐安,二便調,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查體:肩前部壓痛,肩關節外展、內收、外旋受限。輔助檢查:左側肩關節X線示肩關節滑囊炎。中醫診斷為痹證,陽明、少陽經氣不利型;西醫診斷為肩關節滑囊炎。治療以輸利經氣,疏通經絡為主。針刺患側外關、肩三針、臂臑、曲池穴行瀉法。雙側豐隆穴用3寸針透向承山,針尖到達承山穴皮下則止。留針30min。中醫認為,肩周炎為痰濁瘀血痹阻經脈,不通則痛。豐隆穴由于其特殊功效,在治療肩周炎方面優于條口透承山。連續治療3次以后左側肩部酸痛及左側上肢麻木均減輕,再堅持治療17次,癥狀基本消失。囑其回家后積極進行功能鍛煉,加以鞏固。
此法可加強與脾經的聯系,運脾祛濕,和胃化痰,寓以“從陽引陰”之意。用于治療泄瀉、帶下、月經不調等疾病。
典型病例:楊某,女性,22歲,學生,2008年4月27日就診。3d前汗出當風,即感發熱,體溫:38.5℃,自服解熱鎮痛藥物及銀翹解毒片,2d后熱退。現癥:低熱惡風,咽干口渴而欲飲,咽喉疼痛,咳嗽咽癢,咳吐白色黏痰,身困乏力,納呆,便溏,日行2次,黏膩不爽,溲短而黃,舌淡紅苔黃,脈滑數。查體:左側扁桃體Ⅰ度腫大,聽診雙肺偶可聞及痰鳴音,余未見陽性體征。中醫診斷為咳嗽,風熱兼痰濕型。西醫診斷為急性支氣管炎。治法:清熱宣肺,祛濕化痰止咳。選穴:雙側列缺、尺澤用瀉法,少商點刺放血,足三里用補法,豐隆穴刺向脾經方向,行大幅度、高頻率的捻轉瀉法,“肺為儲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此穴刺向脾經,加強其化痰之功,并可運脾化濕止泄。留針30min。針刺1次后癥狀明顯減輕,食欲有所好轉。再行針刺2次,癥狀消失,食欲漸增,大便正常。
取4寸芒針,向下沿皮透刺,針身入3寸,用于治療股外側皮神經病、腓神經麻痹。
典型病例:馬某,女性,53歲,2009年12月3日就診。患者于2周前無明顯誘因突然出現右側下肢小腿部外側疼痛麻木,可自行緩解,時輕時重,遇寒及勞累后加重,無運動障礙,自行貼膏藥治療后無明顯好轉。否認外傷史及其他慢性病史。查體: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小腿痛覺及皮膚溫度無異常,右側下肢動靜脈彩色多普勒顯示未見明顯異常。現癥:面色發青,納可,右側小腿外側疼痛,舌淡苔白,脈弦。中醫診斷為痹證,風痰阻絡型。西醫診斷為股外側皮神經病。治法:疏通經絡,化痰止痛。選穴:主穴,患側豐隆穴用4寸芒針,向下沿皮透刺,針身入3寸,使針感到達外踝。輔穴:患側足三里、陽陵泉、地機、漏谷、合谷、太沖,針用瀉法。留針30min。治療4次后疼痛完全消失,為鞏固療效,再行針刺6次而愈。
穴位并非點、線、面的簡單組合,而是深入皮下的多維立體結構。以上為臨床較為常用(傳統直刺法之外)的5種針刺方法,此外,還有電針、水針、灸法、穴位埋線、穴位帖敷等方法,臨床上可根據條件靈活選用。在掌握腧穴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配合局部解剖和實驗針灸學研究成果,不但可加深對穴位的理解,還可探索出穴位的新作用。
R245.3
B
1004-745X(2010)09-1632-02
2010-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