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艷
桂枝治外感風熱感冒一得
李 艷
外感風熱 感冒 桂枝
重慶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重慶401331)
溫陽派,又稱“火神派”或“扶陽派”,誕生于清末同治、光緒年間,以鄭欽安為代表,理論上推崇陽氣,臨床上強調溫扶陽氣,認為“萬病皆損于陽氣”,“陽氣無傷,百病自然不作。有陽則生,無陽則死”。以擅用附、姜、桂等辛熱藥物著稱的一個醫學流派。筆者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中醫科進修時曾遇一外感風熱患者,由于受到“溫陽派”的影響,在辛涼解表基礎上,添加溫藥桂枝治之,收到良好效果,現將其病例和機理分析、治法方藥介紹如下。
袁某,男,23歲,體胖,2009年5月23日就診。訴前日氣候炎熱,不慎感冒,癥見身熱較盛(體溫38.7℃),微惡風,汗出不暢,頭脹痛,咳嗽,痰少而黏,咽干微痛,鼻塞,流黃濁涕,口渴欲飲,二便無明顯異常,舌苔薄黃微膩,舌尖紅,脈象浮濡數(心率92次 /min)。
辨證分析風熱犯表,熱郁肌腠,衛表失和,故見身熱盛、微惡風、汗出不暢;風熱上擾則頭脹痛;風熱之邪熏蒸清道,故咽干微痛、鼻塞、流黃濁涕;風熱之邪傷津則口渴欲飲;風熱犯肺,肺失清肅,則咳嗽、痰少而黏;患者體胖,體胖者多有痰濕,再加之所處之地濕氣較盛,則苔微膩脈濡;舌苔薄黃,脈浮數,為風熱侵犯肺衛之征。
方選桑菊飲加減,藥用桑葉10g,野菊花6g,杏仁10g,魚腥草5g,黃芩10g,炙甘草6g,白芍8g,柴胡10g,荊芥10g,防風10g,陳皮6g,桂枝6g。該方以桑葉、菊花清上焦風熱;魚腥草清熱解毒利咽;黃芩清化痰熱;杏仁化痰止咳;甘草潤肺止咳,調和藥性并合芍藥調和營陰;柴胡和解退熱;荊芥、防風祛風解表,勝濕以助疏解之力;陳皮燥濕化痰,和中理氣;本方采用少量桂枝辛溫之物,意不在生火,而在微助陽氣也,助其對津液的蒸騰氣化之功,既可緩解上焦口渴、咽干等熱象癥狀,又可助患者解肌發汗,緩解因體內有痰濕困阻而導致汗出不暢之苦。
服法:每日1劑,乘溫熱服,服后汗出避風,多飲開水,適當休息。連服3劑,病愈。
R254.9
B
1004-745X(2010)09-1587-01
2010-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