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培俊 詹海夫
遼寧省大連市中醫醫院(大連116013)
跟痛癥是臨床常見疾病,是指跟骨跖面疼痛的骨內科疾病。筆者2007-2009年采用中藥穴位貼敷治療跟痛癥72例,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本組72例,男性43例,女性29例;年齡45~77歲,平均61歲;單側58例,雙側14例;跟下痛47例,跟后痛25例,病史4個月至6年。所有患者均于治療前作X線攝片等檢查,排除骨髓炎、骨結核及腫瘤等疾病。
1.2 治療方法采用本院自制的活血壯骨膏 (藥物組成為乳香、沒藥、續斷、牛膝、紅花、蘇木、木香、川芎、血竭、澤蘭、紫荊皮等)行穴位貼敷。取穴:依據患者病情具體情況選擇三陰交、太溪、照海、然谷、昆侖、仆參及患部周圍阿是穴等。每次3~4穴,每周3次,敷藥8h后取下。3周為1療程。
1.3 療效標準治愈:癥狀、體征消失,功能恢復。好轉:癥狀、體征明顯改善。未愈:癥狀、體征未改善。
本組治愈41例,好轉25例,無效6例,有效率96.67%。無效6例中3例X片顯示為跟骨巨大骨刺,行手術切除后疼痛消失;1例為跟骨高壓癥,經減壓手術疼痛消失;2例為跟后滑囊炎,行小針刀刺破滑囊后癥狀消失。
跟痛癥是以足跟部疼痛而命名的疾病。引起足跟部疼痛的病因很多,常見的有跟骨骨骺炎、類風濕或Reiter病的跟骨炎、跖筋膜炎、跟骨結節滑囊炎等。其中以后兩者較常見。老年人的跟骨痛多因跖筋膜炎、跟骨結節滑囊炎及跟部脂肪墊變性所引起。足跟是人體負重的主要部分,而足的縱弓是承力的主要結構。足的縱弓由跟、距、舟、第1楔骨和第1跖骨組成。維持足縱弓的“弦”,即跖腱膜,起自跟骨跖面結節,向前伸展沿跖骨頭面附著于5個足趾的骨膜。在正常步態中,體重下壓之重拉力,均可集中于跟骨跖面結節。從解剖上看,跟下部皮膚增厚,在皮膚和跟骨之間有彈性脂肪組織存在,稱為脂肪墊或跟墊。足底部這種由彈性組織包圍脂肪形成的無數小房,在人體負重時起到一個重要的緩沖作用。另外,在跟腱止點的前、后部和前下部,各有微小的滑囊,以保持跟腱免受損傷[1]。上述各種解剖結構和在人體中的重要作用,隨著機體素質的下降、長期慢性的勞損,以及持久站立、行走及運動的刺激,均可使滑囊囊壁充血、肥厚、囊腔積液;跖腱膜附著點處產生充血性滲出、鈣化性改變;脂肪墊充血、肥厚;跟腱附著點處或跟腱纖維撕裂、組織滲出;跟骨亦出現退引性改變。從而產生各種跟骨周圍痛癥表現。臨床上一般分為3大類:①跟后痛,包括跟后滑囊炎、跟腱止點撕裂傷、類風濕性跟骨炎;②跟下痛,主要有跖腱膜炎,跟骨下滑囊炎、跟骨脂肪墊炎;③跟骨病,如跟骨骨髓炎、骨結核、骨腫瘤。跟骨病不在本次討論范圍之內。
《諸病源候論》稱足跟痛為“腳根頹”,《丹溪心法》及后世醫家均稱為“足跟痛”。人到中年之后,腎氣始衰,腎藏精主骨生髓,因此跟痛癥多發于中、老年人。足居下,腎虛正氣不足,寒濕之邪乘虛入侵,凝滯于下,濕郁成熱,濕熱相搏,致經脈郁滯,瘀血內阻,其痛乃作。或足部有所損傷,亦可致瘀血內阻。故本病以腎虛為本,瘀滯為標,外邪多為寒濕凝聚。足跟部為腎經之所主,足少陰腎經起于足下趾,斜行足心,至內踝后,下入足跟。三陰交屬足太陰脾經,為肝脾腎三經交會穴,可治足痿痹痛,太溪、然谷均屬足少陰腎經,可治足跗疼痛,、昆侖、仆參均屬足太陽膀胱經,皆治足跟疼痛,且諸穴均可補益腎氣,因而取以上諸穴。阿是穴則因人而異,卻治療時,于止痛效果甚佳。
對本法治療效果不佳者,則應及時尋找病因,改變治療方法,跟后滑囊炎,刺破滑囊癥狀消失;經測量為跟骨高壓者,此為骨內高壓,行鉆孔減壓后癥狀消失;巨大骨刺者切除骨刺,癥狀消失。但有人認為骨刺可能再生長,仍以非手術療法為主[2],筆者則認為在患者疼痛甚重時,即使有復發可能,仍以解除病痛為主,而不以可能復發為由姑息之。
[1]郭世紱.臨床骨科解剖學 [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124.
[2]胥少汀.實用骨科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9:1645-1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