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宇
紅藤敗醬湯加減治療闌尾周圍膿腫100例
劉建宇
目的觀察紅藤敗醬湯加減配合西藥抗感染治療闌尾周圍膿腫的臨床療效。方法我院100例闌尾周圍膿腫患者在應用常規抗菌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加用紅藤敗醬湯加減口服,并配合中藥外敷。結果100例闌尾周圍膿腫患者總有效率達97.00%。結論紅藤敗醬湯加減配合西藥抗感染治療闌尾周圍膿腫能有效控制感染,取得良好臨床療效。
闌尾周圍膿腫 紅藤敗醬湯 中西醫結合
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人民醫院(唐山064000)
闌尾周圍膿腫是外科常見急腹癥之一,既是急性闌尾炎的并發癥,也是急性闌尾炎的一種病理類型。因手術切除并發癥多,風險大,易致腸瘺等。筆者采用紅藤敗醬湯加減配合西藥抗感染治療闌尾周圍膿腫100例,獲得較好療效?,F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00年12月-2007年12月我院住院患者100例,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齡36~92歲,平均58.65歲;發病時間4~21d,平均7.44d;B超顯示右下腹包塊直徑3.3 ~8.5cm,平均 5.8cm; 體溫 37.0 ~39.8℃ ,白細胞計數(8.9~20.2)×109/L,中性粒細胞比率 75.5% ~89.2%。C 反應蛋白11~285mg/L。中醫辨證屬熱毒蘊腸證49例,腸道瘀滯證46例,熱盛釀膿證5例。全部患者均符合以下診斷標準:(1)有右下腹痛,右下腹局限性壓痛;(2)右下腹能捫及包塊,腫塊大小邊界及性質均經B超或CT證實;(3)血常規顯示白細胞增高和中性粒細胞比率明顯增高,C反應蛋白增高。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使用對G-桿菌及厭氧菌敏感的抗菌藥物治療,一般應用氨芐青霉素、甲硝唑聯合用藥[1]或根據藥敏來選擇抗生素治療。同時采用紅藤敗醬湯口服:紅藤、敗醬草、金銀花、連翹、當歸、赤芍、川楝子、蒲公英、地丁、雞內金、黃芪、黨參、大黃(后下),甘草。每日1劑,水煎,分2次溫服,7d為1個療程。腹脹者加萊菔子、枳殼;便秘者加元參、桃仁;里急后重者加黃連、五味子;腹痛者加丹參、元胡;腫塊質硬者加三棱、莪術。并配合外用:大蒜搗碎、芒硝粉、大黃粉,混合均勻調成糊狀,置于油紗布上,覆于右下腹包塊上,邊界略超過腫塊邊緣少許,每日1次,同時給予紅外線照射治療,直至腫塊消失為止。
1.3 療效標準 治愈:全身及局部癥狀完全消失,右下腹包塊消失并經B超證實。好轉:全身癥狀消失,局部癥狀減輕,腫塊明顯縮小,僅為原腫塊大小的一半以內。有效:全身癥狀改善,局部癥狀略減輕,腫塊縮小較慢,為原腫塊大小的一半以上。無效:全身及局部癥狀無好轉,腫塊無縮小或出現彌漫性腹膜炎,最終行膿腫引流術治療。
本組 100例患者,治愈 89例 (89.00%),好轉 6例(6.00%),有效 2 例 (2.00%),無效 3 例 (3.00%)??傆行?7.00%。無效3例因出現彌漫性腹膜炎分別于住院5、7、9d行膿腫切開引流術。
闌尾周圍膿腫多因急性闌尾炎延誤治療,闌尾化膿、壞疽、穿孔后自體大網膜及四周腸袢包裹局限而形成的右下腹膿腫。闌尾周圍膿腫形成后由于粘連緊密,組織炎癥水腫嚴重,手術分離極易造成腸管破裂導致腸瘺[2],手術還易引起炎癥擴散,形成廣泛腹膜炎,腹腔膿腫,腸粘連,切口感染等不良后果。經過數十年的臨床實踐,作為膿腫需切開引流原則的一個重要例外,闌尾周圍膿腫的保守治療已逐漸被外科專家所肯定[3]。單純的西醫保守治療主要是針對感染的細菌種類選用針對性較強的抗菌藥物,能有效控制感染使膿腫不擴散或加重,但是當炎癥較局限或膿腫壁已形成時,即使有較高的血藥濃度,對膿腫內的細菌作用也是有限的。因此,在臨床上單純的抗生素治療對膿腫的消散常顯效較慢,而中醫中藥則對膿腫有很好的療效。
闌尾周圍膿腫屬于中醫學“腸癰”范疇。中醫學認為腸癰是因飲食不節,損傷脾胃,濕熱內蘊;或飽食后急劇奔走,腸道運化失司,而腸道氣血瘀滯,蘊濕生熱,瘀滯化熱,熱積不散,熱盛肉腐,敗血濁氣壅遏,醞而成膿。故治療以清熱解毒、行氣活血、排膿消腫、兼以軟堅通便為法。方中紅藤、敗醬草、金銀花、連翹、蒲公英清熱解毒、利濕透膿;當歸、赤芍活血散瘀;川楝子行氣導滯;大黃通滯逐瘀;黃芪、黨參扶正養氣。外用大蒜、芒硝、大黃粉散塞化濕、軟堅散結、清熱消腫。紅外線理療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活血化瘀。本觀察表明,紅藤敗醬湯加減配合西藥抗感染治療闌尾周圍膿腫能有效控制感染,促進膿腫消散,縮短住院治療時間。
[1]林建忠.新編實用外科醫師處方手冊[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5:510-511.
[2]吳階平,裘法祖.黃家駟外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1142-1154.
[3]劉金鋼,余云.闌尾膿腫508例診治分析 [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1994,14(5):291-293.
R574.61
B
1004-745X(2010)09-1619-02
2009-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