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麗
重慶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重慶401331)
當歸、雞血藤、丹參與紅花4味中藥,在古代文獻資料中均記載既能“補血”,又具有“活血”之功。筆者通過查閱文獻資料[1-7],結合藥理實驗研究結果,對其進行深入的分析與探討。
1.1 當歸《景岳全書·本草正》載“當歸,其味甘而重,故專能補血;其氣輕而辛,故又能行血。補中有動,行中有補,誠血中之氣藥,亦血中之圣藥也”。《醫學啟源》“當歸,氣溫味甘,能和血補血,尾破血,身和血”。《本草綱目》引李杲語“(當歸)頭,止血而上行;身,養血而中守,梢,破血而下流;全,活血而不走”。《日華子本草》“破惡血,養新血”。
1.2 雞血藤《本草綱目拾遺》曰“大補氣血,與老人婦女更為得益”。《飲片新參》“去瘀血,生新血,流利經脈”。《現代實用中藥》“為強壯性之補血藥,適用于貧血性之神經麻痹證,如肢體及腰膝疼痛,麻木不仁等。又用于婦女月經不調,月經閉止等。有活血鎮痛之效。”
1.3 丹參《本草便讀》:“丹參,功同四物,能祛瘀以生新,善療風而散結,性平和而走血……味甘苦以調經,不過專通營分。丹參雖有參名,但補血之力不足,活血之力有余,為調理血分之首藥。其所以療風痹去積者,亦血行風自滅,血行則積自行耳”。《日華子本草》:“養血定志,通理關節,治冷熱勞,骨節煩痛,四肢不遂;排脹止痛,生肌長肉;破宿血,補新生血;安生胎,落死胎;止血崩帶下,調婦女經脈不勻,血郁心煩;惡瘡疥癬,癭贅腫毒,丹毒”。《重慶堂隨筆》:“丹參,降而行血,血熱而滯者宜之,故為調經產后要藥”。
1.4 紅花《本草衍義補遺》:“紅花,破留血,養血。多用則破血,少用則養血”。《本草匯言》:“紅花,破血、行血、活血、調血之藥也”。又《開寶本草》:“主產后血運口禁,腹內惡血不盡,絞痛,胎死腹中,并酒煮服”。《新修本草》:“治口禁不語,血結,產后諸疾”。
從上述文獻資料中可以看出,明確提出具有“補血”作用,仍以當歸、雞血藤為主,且二藥同時具有“活血”作用;丹參、紅花卻以“活血”為先,“養血”其次。其中丹參“功同四物”(“四物”指四物湯,由當歸、熟地黃、白芍、川芎組成,功能補血調血,主治營血虛滯之月經不調、閉經、痛經、胎前產后諸癥[4])然而“雖有參名,但補血之力不足,活血之力有余”,其補血之功,是“祛瘀以生新”。且《本草正義》謂“走竄有余,必非補養之品”,故丹參功擅活血化瘀,為治瘀血阻滯之要藥,其補血之力則較弱,不能擔當重任[3]。紅花“多用則破血,少用則養血”,其少用養血亦是通過祛瘀以生新為用,仍以活血化瘀為主要功效,且力較強,故為“破血”之品。《本草經疏》認為紅花“本行血藥也,血暈解,留滯行,即止,過用能使血行不止而斃”。可見紅花用量大小,與其活血、養血功效無關;紅花非養血之品,其少用僅為和緩活血祛瘀之力而已[3]。
2005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5]認為,當歸,甘、辛,溫、歸肝、心、脾經,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用于血虛萎黃、眩暈心悸、月經不調、經閉痛經、虛寒腹痛、腸燥便秘、風濕痹痛、跌仆損傷、癰疽瘡瘍。酒當歸活血通經,用于經閉痛經、風濕痹痛、跌仆損傷。雞血藤,苦、甘,溫,歸肝、腎經,補血、活血、通絡,用于月經不調、血虛萎黃、麻木癱瘓、風濕痹痛;尤其以雞血藤膏(將雞血藤煎濃汁,拌入輔料鮮川牛膝、鮮續斷、紅花、黑豆,另煎濃汁,及糯米漿、飴糖,濃縮成膏)[6],補血作用更佳。丹參,苦,微寒,歸肝、心經,祛瘀止痛、活血通經、清心除煩,用于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瘕積聚、胸腹刺痛、熱痹疼痛、瘡瘍腫痛、心煩不眠、肝脾腫大、心絞痛。紅花,辛,溫,歸心、肝經,活血通經、散瘀止痛,用于經閉、痛經、惡露不絕、瘕痞塊、跌打損傷、瘡瘍腫痛。以上4藥,從性味、功效上看:當歸、雞血藤均有甘味,甘能補,故二藥入血而具有明顯補血作用,當歸補血之功優于雞血藤。同時當歸有辛味、雞血藤有苦味,辛散苦泄,故又具活血之功。因此既能補血又能活血。而丹參、紅花,無甘味,故無補血之力;且以苦、辛味為主,苦泄辛散,故功效以活血祛瘀為主。從臨床應用上看:4藥均可用于月經不調、經閉痛經。但當歸、雞血藤既可用于單純的血虛萎黃之虛證,又可用于血瘀所致之月經不調、經閉痛經,更善于治療血虛血瘀兼夾之月經不調諸癥。尤其是當歸,若月經期久用、過用之,則經血量明顯增加;反之,當機體處于無出血狀態時,當歸主要體現其補血作用。而丹參、紅花則主要用于瘀血阻滯之月經不調、經閉痛經,還用于肝脾腫大、瘕痞塊等瘀血重癥,說明二藥具有顯著的活血化瘀作用。此外,4藥亦均可用于風濕痹痛,但當歸重在補血活血,雞血藤重在補血活血通絡,丹參性寒重在活血清熱,紅花重在活血止痛。
在各種《中藥學》教材[1-2]及各種《中藥學》叢書[3]中對藥物的功效分類中,4藥所屬的分類如下:當歸均歸于補血藥。可見當歸應以補血功效為主,兼有活血之功。雞血藤,有的《中藥學》教材將此藥歸于補血藥[7],而大多數教材歸于活血化瘀藥。可見雞血藤活血之功大于補血之力。丹參、紅花,所有教材均歸于活血化瘀藥。可見二藥以活血化瘀為主要功效。從以上教材分類可知,補血當歸為要,雞血藤次之,二藥同時又具有活血之功,因此,既補血又活血的藥物非二藥莫屬;而丹參、紅花則純屬活血化瘀藥。
當歸主要成分含揮發油、水溶性成分阿魏酸及維生素A、維生素B12、維生素E及人體必需的23種無機元素等。當歸可促進造血:煎劑能顯著促進實驗動物血紅蛋白及紅細胞生成。所含當歸多糖能促進骨髓造血功能。當歸可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抗心律失常、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等,當歸浸膏對實驗動物有顯著擴張冠脈、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及擴張血管作用;煎劑和醇提液有抗心律失常、擴冠、降低心肌耗氧量、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作用;揮發油能擴張外周血管、降壓。其所含阿魏酸能改善外周循環,降低血壓、且有一定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作用,對腦缺氧、高血壓均有明顯抑制作用;還可抑制肝合成膽固醇。當歸對子宮的作用取決于子宮的機能狀態而呈雙向調節作用。雞血藤主要成分為雞血藤醇、鐵質、菜油甾醇、豆甾醇及谷甾醇等。雞血藤可促進造血,能使血紅細胞增加,血紅蛋白升高,對實驗性家兔貧血有補血作用。雞血藤可抗血小板聚集、抗動脈粥樣硬化、降低血管阻力等,對二磷酸腺苷誘導的大鼠血小板聚集有明顯抑制作用,對動脈粥樣硬化病變有明顯的對抗作用,可增加實驗動物股動脈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雞血藤小劑量煎劑能增強子宮節律性收縮,較大劑量收縮更顯著,已孕子宮較未孕子宮敏感。丹參主要成分為丹參酮I、丹參酮ⅡA、丹參酮ⅡB、隱丹參酮Ⅰ、原兒茶醛、原兒茶酸、丹參素、維生素E等。丹參可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擴張冠狀動脈及外周血管,抗心肌缺血等,能擴張冠狀動脈和外周血管,增加冠脈血流量,減慢心率,減輕心肌缺血性損傷程度;能促進纖維蛋白溶解并有抗凝作用,對缺血后腦組織有明顯保護作用。紅花主要成分為紅花黃素、紅花苷、紅花素、紅花醌苷、新紅花苷和紅花油。紅花可擴張動脈、抗凝血、抗血栓形成等,能輕度興奮心臟,增加冠脈血流量及心肌營養性血流量,抑制血小板凝聚、增強纖維蛋白溶解,降低全血黏度。紅花煎劑對實驗動物子宮有明顯的興奮作用,對妊娠動物的作用尤為明顯,大劑量可使子宮收縮達至痙攣的程度。
從藥理實驗研究成果可知,當歸煎劑及雞血藤所含鐵質均有明顯促進紅細胞生成、提高血紅蛋白含量的作用,當歸多糖還能促進骨髓造血功能,說明二藥具有明顯的“補血”作用;同時,四藥雖所含成分各異,卻均能擴張冠脈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強纖維蛋白溶解的作用,因而具有明顯的“活血”作用。
綜上所述,當歸、雞血藤二藥具有明顯的補血與活血作用,臨床多用于婦女血虛、血瘀,或既血虛又血瘀所致諸癥,尤以月經不調為主。其中當歸屬補血藥,補血作用最強,當歸尾、酒當歸長于活血;雞血藤補血功效較之為次,其活血之力強于補血之功,但雞血藤膏補血功效明顯。而丹參、紅花,僅在古代文獻中記載“丹參功同四物”,紅花“多用則破血,少用則養血”,實際上是取其“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之意,故能因“祛瘀”而生“新血”,現代主要以活血化瘀為用,臨床主要用于瘀血所致之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等癥。由于紅花能“破血”,其活血之力4藥中最強,故還用于瘕痞塊等血瘀重癥。通過對4藥養血與活血關系的深入分析與探討,有利于臨床據其血虛、血瘀、或既血虛又血瘀的關系及程度更準確地選擇用藥,提高療效。
[1]高學敏.中藥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539,385,376,378.
[2]黃兆勝.中藥學 [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451,316,310,311.
[3]顏正華.中藥學 [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636,650.
[4]許濟群,王綿之.方劑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48.
[5]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第1部[M].北京:化工工業出版社,2000:1,89,134,52,103.
[6]凌一揆.中藥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157.
[7]成都中醫學院.中藥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