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新 吳冉 李衛華
1煙臺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264006
2濟寧職業技術學院 272037
高職機械制造類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的探討與實踐
劉建新1吳冉2李衛華1
1煙臺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264006
2濟寧職業技術學院 272037
本文通過高職院校機械類專業的培養目標分析,對培養新型人才的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的探討和實踐進行了闡述,建立與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團隊等幾個關鍵因素進行深入研究。
工學結合;培養目標;教學體系;校企合作機制
要積極推行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把工學結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帶動專業調整與建設,引導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教育部2006年16號文件)。
職業教育發達國家的教學模式如:英國的“三明治”教育、美國的“合作教育”、澳大利亞的“TAFE”體系、 德國的“雙元制”等都是非常成功的工學結合教育模式。“工學結合” 世界合作教育協會的解釋是:“將課堂上的學習與工作中的學習結合起來,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與之相關的、為真實的雇主效力且通常能獲取報酬的工作實際中,然后將工作中遇到的挑戰和增長的見識帶回課堂,幫助他們在學習中的進一步分析與思考。” 其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提高學生職業素質、縮短學校教育與用人單位需求之間的差距、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該怎樣走出我國職業教育“工學結合”的特色之路,許多職業教育工作者也在積極的探索中。
高等職業教育是培養是“在生產、運輸和服務等領域崗位一線的從業者中,具備精湛專業技能,關鍵環節發揮作用,能夠解決生產操作難題的人員。”
高職機械類學生工作的崗位(群)有六類:
1、機械制造工藝規程的編制與實施、機械加工工藝裝備的設計制造、產品的質量監督、控制與管理等;
2、機、電、液、氣等各類控制設備的安裝、調試、運行與日常維護;
3、各類數控加工設備的操作、工藝編程、調試及日常維護等;
4、使用各種二維、三維機械CAD/ CAM軟件,進行設計、繪圖、編程等;
5、冷沖模、塑料模等的設計、加工制造,有關工裝的裝配、調試、生產等;
6、生產的組織管理、產品的銷售與售后服務等。
根據崗位能力需求,可確定高職機械制造類專業培養高技能人才目標是:
1、具有根據企業的實際生產情況編制工藝規程的能力;
2、初步具有工藝裝備的設計能力;
3、機械設備的維護保養和維修的能力;
4、熟練的普通機床的操作技能和數控機床的操作及編程能力;
5、具有解決生產中出現的技術問題的能力;
6、應用CAD/CAM技術的能力;
7、機械加工的現場技術管理工作的能力;
8、機電產品的銷售與技術服務工作能力等;
9、良好的人文素養、社會適應能力和自我提升專業水平能力等。
從這些能力目標中不難看出,它們都是實際操作和現場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不是能在課堂的理論教學中所能全部完成的。如果通過現場的操作及實際的再現,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此要更新觀念,改變過去課堂講授的傳統模式,重視學與工的結合。
教學目標的實現是通過教學體系實現的。高職教育的課程體系包括人文素養課程、專業理論課程和專業實踐課程三個大的模塊。實踐教學時數要不低于總學時的40%~50%,課程的設置、知識的學習是由淺入深、由點到面再到整體的一個逐漸深入的過程。
1、課程體系的內容
課程體系的設置應以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為導向且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新設課程事先都要到當地的企業進行科學的社會調查,課程內容要強調貼近工作實踐,能夠反映學生未來工作的實際,確保教學內容始終反映企業的實際需要。企業直接參與學校課程設置、工學結合教材的編寫,從而使課程有著濃厚的企業背景,并為以后的教學提供幫助。
以機械類高職為例,設置幾個能反映職業核心能力的主干課程模塊,如:基本素質教學模塊、專業基本知識教學模塊、應用課程模塊。基本素質教學模塊主要是使學生在到企業定崗實習前所需的基本操作技能,如完成一些相應的切削加工任務、機床的日常保養甚至是一級保養,為定崗實習打下基礎;專業基本知識教學模塊,其內容包括如:機械制圖、工程力學、機械工程材料、互換性與技術測量、機械制造基礎、機械設計基礎、液壓氣動技術、電工與電子技術等方面的知識;應用課程模塊是培養學生實際工作能力所必須知識的模塊,如:機械CAD/CAM、機械制造工藝與機床夾具、機械加工方法與裝備、電氣控制PLC、數控編程與操作等課程。圍繞主干課程設置一定數量的能反映職業基本素養的支干課程和專業理論課的課內實驗、畢業設計等。考慮學生將來的發展需求可設置一定數量的選修課程、特色與拓展和創新設計課程模塊。
2、先進的教學理念與方法
由于本專業課程實踐性、綜合性強,傳統上的課堂教學已不能達到教學效果。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教學方法和手段上采取多種形式。
①以案例為載體,突出實用性 案例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案例學習與分析,掌握相關理論知識,案例可從企業實際生產中選擇(注意不要給企業泄密)。使學生認識到所學的知識并不是單純的理論知識,而是在實際生產中有應用的,以增加學習興趣感和目標感,同時也有助于積累學生實踐經驗。如《機械制造工藝與機床夾具》課程,在教學計劃中安排編制某個零件的加工工藝,通過設計過程使學生加深對本課程知識的理解,同時使學生學會使用手冊查找資料、鞏固復習專業知識,如熱處理、機床、刀具等。這種教學形式在事后的調查結果,學生對知識的認知和掌握程度都優于單純的理論講授,企業也給予了認可。
②現場教學,突出知識的適用性 機械類的專業課程如果都源于課堂的講授,教師可以很好的完成教學任務,但對學生來說還是云山霧罩。學生在編制好零件的加工工藝后,可帶領學生到企業進行實地考察,檢查所編制的工藝過程在生產當中是如何實現的,學生在參觀考察期間可以在不影響工人師傅正常生產的前提下,與他們進行交流,提出問題尋求答案。教師在課前要布置任務,如:你編制的加工工藝是唯一的嗎?是最合理的嗎?在現場教學中,教學計劃要細心安排、考慮全面,知識點要融會在課題之中,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
③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技術 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為工學結合提供了一條經濟、方便、高效的教學形式,對提高課程的教學質量起到促進作用。如在教授機械加裝備時,即使將機床的頂蓋、端蓋打開,機床的內在結構也很難觀察清楚,如果采用已經做好的視頻或者動畫演示就可使學生清楚的看到機床的結構。讓學生有親臨現場的感覺。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也有助于學生完成后續的綜合實訓課題。
3、從分發揮教學團隊的作用 教學效果的好壞在很大情況下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水平。不僅要建立專兼結合的教學團隊,而且要從分發揮教學團隊的作用,提高教學水平。青年教師是教學團隊中的生力軍,他們具有的是高學歷缺的是企業工作經歷,要從分利用教學團隊中人才優勢,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就教師要不吝賜教,對青年教師進行綜合素質訓練;青年教師要主動與企業工程技術人員進行交流,學習實踐操作經驗。學校要提高對“雙師型”教師的待遇,比如,工資待遇和人事編制的問題,提高他們的教學積極性,同時也要對他們進行嚴格的考核。
完善的校企合作機制的構建,在我國當前情況下,校企合作需要校方做大量的工作,因為:
1、有些企業認為他們沒有幫助學校培養人才的義務,需要什么讓的人才到市場上去招就可以了,對學生進行培訓不僅沒有經濟效益而且還會影響生產進度,企業的積極性不高。國家雖然有些政策,但沒有法律保證很難落實到實處。有些校企合作的開展往往是出于人情的關系,是不規范的。解決辦法是:國家應出臺校企合作的法律和法規,使校企合作成為企業的一種責任和義務,并在政策上給予企業支持。
2、對學生的管理存在風險 從校方來講,學生到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學校都要和學生簽訂協議,協議的內容并不是把學生推向社會而不再負有任何責任,相反學校的責任更大、管理難度更大、承擔的風險也增大。對企業來說也要承擔一定的責任和風險,如安全生產方面的責任、技術機密、學生食宿問題等,這對企業來說也是他們不愿意進行與學校合作培養學生的一個原因。為此,學校要成立專門的校企合作機構,負責對學生的管理,定期到企業了解學生的狀況,同企業一道加強對學生的管理和教育。該機構的另一個主要工作就負責校企合作的開展與實施,避免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流于形式。
3、實訓教學場地 是指學生在進入企業頂崗實習以前在學校由實習指導教師完成的對學生基本操作技能所需的場地。機械類的高職學生到企業定崗實習從事機械加工工作,需要具備一定的機床操作技能,完成一些常見零件的加工任務。如果學生沒有這方面的技能,是沒法進行頂崗實習的。這部分教學任務需要學校有充足的教學實訓場地、先進的機械設備和足夠的資金投入。
4、家長的認識 這雖然不屬于工學結合的范疇,但對學校的辦學有一定的影響。家長的想法大都是孩子送到學校是學習的,是學習課本的知識,而不是整天到企業工作,那樣怎么叫學習呢?甚至到有關部門反映情況。因此學校還要做好部分家長的工作,讓家長們知道學校是想把他們的孩子培養成什么樣的人才,該怎樣做才能把他們的孩子學的更好。
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涉及政府、教育、企業、社會等多個系統的多方面的支持。只有建立學校企業雙贏的“合作機制”,讓學生得到良好的技能訓練,培養訓練有素的優秀學生,為當地經濟的增長和更高層次的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的人才。
[1] 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
[2] 機械行業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研究成果文集(一).中國機械工業教育協會高職教育研究委員會. 2000、11
[3] 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十一五” 規劃綱要
劉建新(1976—),男,山東煙臺人,煙臺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工程師、講師,研究方向為機械制造及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