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霞何 平
知識產權法制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其初步構想
劉曉霞*何 平**
知識產權法制建設在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基礎性作用。與《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對知識產權事業發展提出的要求和宏偉目標相比,我國的知識產權法律制度還存在一些問題。在具體分析這些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未來我國知識產權法制建設的初步構想。
知識產權 法制建設 國家知識產權戰略
2008年 6月 5日,國務院正式頒布了《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綱要》的頒布,使我國在亞洲成為繼日本之后第二個頒布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的國家,也標志著我國正式將發展知識產權事業,通過自主創新提升國際競爭力,作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方略。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在全球范圍內,知識產權在未來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已經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未來的競爭是知識產權的競爭。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國務院及時作出了制定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的決策,這無疑將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知識產權法制建設在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基礎性作用。首先,知識產權的創造、行使和保護需要法律制度的確認和規范,法律制度是知識產權保護的前提和基礎。知識產權在民事權利中屬于對世權。“權利法定”是對世權的基本原則之一 。所謂“權利法定”是指權利的種類與權利的內容必須由法律來規定,而不能由當事人約定。也就是說,在一國之內,可以就哪些智力成果規定哪些形式的知識產權,這些知識產權具有怎樣的法律效力,都需要由這個國家的法律加以明確。這決定了知識產權必然是以相關法律制度的存在為先決條件的,也決定了知識產權事業的發展也必須以知識產權立法為前提和基礎。其次,知識產權法律制度的完善是實施《綱要》的先導和支撐。《綱要》把“完善知識產權制度”放在戰略重點的首位,并在戰略措施中明確提出要“加快知識產權法制建設”。在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對知識產權法制建設給予充分的重視。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知識產權法制建設取得了驕人的成績,盡管我國的知識產權法律制度,與發展中國家相比足以稱得上先進,與發達國家相比也毫不落后;但與應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形勢的需要相比,與《綱要》對知識產權事業發展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以及全面提升我國知識產權創造、運用、管理和保護水平的宏偉目標相比,我國的知識產權法律制度還存在一系列問題與挑戰。
《綱要》在戰略重點中明確提出,要“適時作好遺傳資源、傳統知識、民間文藝和地理標志等方面的立法工作”。傳統知識和遺傳資源的知識產權保護是知識產權國際協調中的熱點。在這個問題上,傳統知識、遺傳資源相對貧乏但現代科技發達的工業化國家與傳統知識、遺傳資源相對豐富但現代科技比較落后的發展中國家意見分歧很大。在國際協調的結局遙遙無期的情況下,有的發展中國家,如印度、秘魯、巴西、哥斯達黎加等,已經通過國內立法對其傳統知識和遺傳資源實施了保護。我國歷史悠久,地理環境復雜多樣,傳統知識、遺傳資源和地理標志是我國的優勢領域,如果建立起相應有效的保護制度,對增強我國在知識產權領域的競爭力具有很重要的意義。目前,我國傳統知識的保護尚處于討論之中,還沒有立法。遺傳資源的保護則僅限于在新修訂的《專利法》中規定了非法獲取、使用遺傳資源構成不授予專利的條件,使用許可和惠益分享等制度尚未建立。至于地理標志,我國《商標法》規定,可以作為商標注冊,但有關部門規章也有各自的注冊、保護規定,尚未形成合理、統一、操作性強的地理標志保護規則。我們必須看到,對這些優勢領域,由于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態度截然對立,等到國際協調有了結局再進行國內立法恐怕為時已晚,應該盡早考慮通過國內立法先行實施保護。況且,國內立法的經驗對加快國際協調也具有示范和推動作用,我國盡早在這些領域建立相應的制度,不僅有利于對我國的傳統知識、遺傳資源和地理標志加以保護,也有助于在未來的國際協調中贏得先機和更多的發言權,還可以為建立相關國際知識產權制度規則作出應有的貢獻。
《綱要》在戰略重點中明確提出了“防止知識產權濫用”的目標,并明確要制定相關法律法規,界定知識產權的合理界限,防止知識產權濫用,維護公平的市場秩序和公眾合法權益。雖然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已經日趨完善,但在一些具體制度上還有待進一步完善。目前我國知識產權領域,一方面,假冒、盜版等現象還比較嚴重,權利人維權成本還比較高,一些情況下,知識產權權利人的利益還難以得到及時保護。這些現象的存在,主要是執法原因,但也不可否認有法律制度上的原因。比如,確權程序過長往往被侵權人利用來拖延訴訟,逃避侵權責任等。另一方面,我國知識產權領域還存在濫用知識產權的現象,比如,有的權利人在權利并不穩定或者缺乏侵權事實的情況下,為了排斥他人的競爭,惡意對他人提起侵權警告甚至訴訟;還有的權利人獲取專利、注冊商標等知識產權,主要目的并不是從事生產經營,而是為了給他人的生產經營活動設置知識產權障礙,獲取高額使用費或賠償金。這些現象的存在,警示我們需要對知識產權法律制度作深入的思考和研究,進一步從制度層面上平衡知識產權權利人與社會公眾之間的利益關系,合理、準確地界定知識產權的行使界限,既給知識產權以合理的保護,又避免因知識產權的壟斷性給社會公眾造成不必要的損害。
知識產權是一個十分活躍的領域,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新現象、新問題層出不窮,因此,知識產權的立法周期比其他領域要短些。從我國知識產權制度創立至今,《專利法》已經完成了第三次修訂。《商標法》和《著作權法》即將面臨第三次修訂。雖然我國的知識產權法律修訂得比較頻繁,但對有些前沿問題還是缺乏應對。比如,專利領域中的專利與標準的關系問題,版權領域中隨著技術發展而產生的深度鏈接服務商的責任問題,商標領域中隨著開放自然人注冊商標而帶來的惡意搶注現象增多問題等。還有,一些民事法律問題屬于知識產權領域的共性問題,如侵權判定中的間接侵權問題,誠實信用與權利濫用問題等。雖然這些問題在其他民事領域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但在知識產權領域凸顯得要更早一些,知識產權立法對解決這些問題的需求也往往更為急迫。如果能夠尋求通過普通民事法律制度的運用、解釋和完善加以解決,則不僅可以及時解決現實中存在的亟待解決的問題,還可以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節約立法資源。因此,加強知識產權法律制度與民事法律制度之間的協調和銜接,確保形成更為有效的制度合力,是今后我國相關立法、執法工作中需要給予高度關注和深入研究的課題。
《綱要》對我國未來知識產權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全面的戰略部署。如何使知識產權法律制度適應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的需要,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新的動力,是我國知識產權法制建設面臨的重要任務。
盡管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我國的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已經全面與世界貿易組織接軌。但在對外經貿交往中,我國在知識產權方面面臨的壓力仍然很大。從我國法制建設的歷史進程看,我國知識產權立法的基本任務已經由履行我國對外承諾向立足國內發展的方向轉變。要在全社會構建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跨越式發展,我們就必須堅持從國情出發,立足通過知識產權法律制度的調整和完善來解決我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各種阻礙技術創新的現實問題。此外,在對外經貿交往中,也要始終以是否符合我國國家利益為判斷標準,無論是在多邊還是雙邊場合都不應輕易突破我國現行法律制度作出的新承諾。
知識產權是一種可質疑的權利,被控侵權人往往質疑其有效性。知識產權的授予和宣告無效在我國都是由行政機關承擔的。侵權案件的審理往往涉及權利是否有效的問題,在現行體制下需要以行政機關的決定為審理依據,而行政機關決定本身又要接受司法審查,因此導致侵權案件往往久拖不決,而賦予司法機關判斷專業性、技術性如此之強的權利的有效性的職權是否可行也是一個問題。對知識產權效力認定與侵權糾紛的司法審理之間,如何正確地配置行政機關與司法機關的權力,如何設計出高效、合理、公正的銜接程序是需要進一步研究和討論的問題。此外,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在建立知識產權制度之初就設計了知識產權民事保護的“雙軌制”,即由負責有關知識產權管理事務的行政機關與人民法院共同承擔處理知識產權侵權糾紛的任務,從而形成了知識產權侵權糾紛既可以由行政機關依法處理,也可以由人民法院依法審理的獨特的“雙軌制”。“雙軌制”為切實保護知識產權,推動我國知識產權事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行政處理與民事審判在程序、證據規則等方面都存在不小的差異,隨著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實踐的發展,“雙軌制”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問題。比如,行政處理與司法審判在侵權認定標準方面難以統一;相同事實的案件,行政處理結果與司法審判結果卻不盡相同等。是堅持“雙軌制”還是要做適當的改革和調整,也需要我們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做進一步的探討和研究。
知識產權是一種壟斷性的權利,其行使對社會公眾影響甚大。任何制度都應當講究必要的權利平衡,要謹防片面地強調一個方面而忽視另一個方面。知識產權領域也是如此,既要有權利的保護,保護社會創新的原動力,也要有權利的限制,防止因權利濫用阻礙專利技術的合理使用。而且,從法律制度的發展史來看,對權利的限制往往是從權利的無節制使用中派生出來的矯正措施。我國的知識產權法律制度,由于權利保護意識的欠缺,長期以來對權利保護強調得比較多,這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但是,多年的實踐表明,單單強調權利保護,忽視權利行使限制,也將導致權利的濫用。在我國的知識產權實踐中,已經出現了違反誠實信用原則,不正當行使知識產權的情形。有的濫用知識產權救濟手段,如濫用訴訟權利、惡意申請臨時保護措施;有的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如無正當理由拒絕許可、強制搭售;有的限制競爭,如掌握系列關鍵技術的幾個企業建立專利聯盟,排斥其他企業獲得相關知識產權許可,以形成壟斷,排斥競爭。知識產權濫用問題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其中大部分問題與反壟斷問題糾結在一起,需要合理界定正常的權利行使與利用知識產權限制競爭的壟斷行為之間的界限;也有一些問題屬于知識產權法律制度本身的問題,需要合理界定知識產權權利人行使救濟權利的條件、程序,以確保社會經濟秩序的正常運行等。這就需要我們在禁止惡意訴訟、防止權利懈怠行使、規范臨時措施的運用等方面,建立起合理、有效的規則。
知識產權是決定一國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因素,是各國都需要盡力搶占的制高點。而在當今社會,沒有哪個國家在所有的知識產權領域都處于絕對領先地位。因此,各國在建立知識產權法律制度時總是力求盡力提高本國優勢領域的保護水平,適當降低非優勢領域的保護水平,并以此作為參與國際知識產權協調的基本出發點。我國的科學技術和文化發展很不平衡,雖有豐富的文化遺產,但文化產業不十分發達;有的科技領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有的領域還很幼稚、薄弱。我們已經是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國,在知識產權領域,來自國際規則一致性方面的壓力已經大為減少,知識產權立法過程中,我們理應審時度勢,針對不同領域知識產權發育和保護的實際狀況,設計合理的保護制度,確定適當的保護水平。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建立起一套既符合中國國情又符合國際規則,并在特定優勢領域能夠起到引領和先導作用的中國特色的知識產權法律體系。■
*作者系國務院法制辦公室教科文衛司副司長。
**作者系國務院法制辦公室教科文衛司副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