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媛媛
淺議政府對公共健康醫藥產業專利壟斷的規制
徐媛媛*
公共健康醫藥產業是一個十分特殊的產業,某種程度上可能會決定一個區域乃至整個社會的人的生命安全。公共健康醫藥產業的專利壟斷不僅具有一般產業專利壟斷的技術特征,同時也具有其特殊性。針對這種特殊性,在鼓勵科技進步和滿足社會公眾利益的前提下,應正確合理地處理各種利益沖突。
公共健康 醫藥產業 專利 壟斷
專利制度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知識需求的增加而產生,對市場競爭行為直接發生作用,對知識產品市場最佳資源配置起著重要作用。它是實現鼓勵發展、促進競爭,從而達到經濟快速增長的關鍵制度之一。專利制度的上述作用體現在鼓勵創新、促進新技術、新知識的傳播與利用上。
發明創造一旦生產出來,就潛在地具有以零邊際成本為全社會所用的可能。專利制度通過賦予發明生產者一段時間的臨時壟斷權和一定的專有權,使知識生產者可能獲得合理收益,得到物資上與精神上的補償,同時賦予其創新的動力。如果失去專利權的保護,知識生產者的耗費成本將得不到相應的補償,投入得不到相應的回報,作為首創性報酬的經濟利潤就不能實現,知識生產就會因補償機制與激勵機制不健全而失去動力。
由于發明是連續的,很多情況下后一發明依賴于前一發明,因而,發明知識信息的公開是必需而且必要的。專利制度以賦予發明生產者臨時的排他壟斷權為代價,換取專利信息的充分公開傳播,從而有利于推動科技進步與經濟社會的發展,造福于全人類。我國《專利法》第 1條開宗明義,《專利法》的宗旨在于“鼓勵發明創造,有利于發明創造的推廣利用,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
公共健康醫藥產業專利保護所產生的利益沖突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市場機制對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及產業發展具有深刻的影響,市場是決定產業結構變動和產業發展的基礎性和主導性力量。但市場并不是萬能的,它也有自身的弱點和局限性。在某些社會效益高于經濟利益的產業和領域,如公共健康醫藥產業,市場調節難以達到預期的社會福利目標,從而導致市場失靈。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和知識產權國際化保護趨勢的增強,知識產權法如何平衡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利益的問題變得越來越尖銳。發達國家不斷實施知識產權擴張政策,使其保護的標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1周暉國:《知識產權法律國際化與國家利益保護》,《知識產權》2006年第 3期。,而發展中國家正在為爭取知識產權保護的相應性和適度性而努力。在公共健康產業方面,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不同的利益訴求更加明顯,發展中國家的人們需要低價藥,希望維護公共健康和國家安全,實現全社會最佳福利目標;而通過大量研發投入生產絕大多數專利藥的發達國家則要求最大限度保護自身利益。
專利制度在其發展過程中也一直在謀求專利權人利益與社會公眾利益的平衡。協調知識產權創造者和公眾的利益關系是知識產權法的永恒主題2馮曉青:《知識產權法的公共領域理論》,《知識產權》2007年第 3期。。如何達到兩種利益平衡至今仍然是知識產權立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專利制度的本質特征是授予發明創造者對其發明創造依法享有壟斷權,同時將其內容公之于眾,促進科學技術的進步。如果各國專利法不對專利權給予一定程度的限制,專利權的獨占性勢必造成對國家、社會、消費者利益的傷害,例如不同國家在 H5N1禽流感病毒爆發中救治患者就遇到這種問題。
依據專利制度的規則,專利權人不同的投入所獲得的利益按下列順序遞減:使用自己研制的創新成果的收益、準許他人使用自己研制的創新成果的許可收益、購買他人創新成果的使用利益、使用進入公有領域現有技術的收益、侵犯他人創新成果的使用利益。在經濟現實中,這一遞減順序有時會被打亂,如假冒侵權、“搭便車”、經濟學中“打了就跑”等現象的存在,會侵蝕創新的動力和經濟組織的部分收益。
由于專利制度與經濟貿易結合越來越緊密,專利保護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通過保護使得權利人獲得利益,然而,專利壟斷的代價卻是消費者損失和經濟效率降低。
經濟組織的專利保護既要有利于激勵知識創造,又要有利于滿足公眾對知識產品需求的社會利益,實現專利權人的壟斷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的平衡。TR IPS協議規定了專利的保護與執法目標“應當有助于技術創新以及技術轉讓和傳播,有助于技術知識的創作者與使用者相互收益并且是以增進社會和經濟福利的方式,以及有助于權利和義務的平衡。”
對于公共健康醫藥產業,不同的國家、地區和不同自然事件對知識產權的應對意識有著很大的區別,利益平衡被視為知識產權制度構架中的基石3楊雄文:《反思與完善:信息不完全下的知識產權利益平衡》,《電子知識產權》2007年第 2期。。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經過曠日持久的艱苦談判,于 2003年將強制許可制度引入世界貿易組織 TR IPS協議,各方基本達成嚴格限制下的利益平衡。按照協議,發展中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成員因為艾滋病及其它流行疾病而發生公共健康危機時,可在未經專利權人許可的條件下,在其本國實施強制許可制度,生產、使用和銷售或從其他實施強制許可的國家進口治療有關疾病的專利藥物。該協議明確限定了流行疾病的范圍,相關專利藥品的出口國、進口國,同時也規定了防止貿易轉移對專利權人利益損害的具體措施。
針對以上利益沖突,考慮中國自身的科技發展階段和社會現實,政府需要在規制方面進行建設,形成合理且可操作性的對策。
第一,要正確理解和發揮專利制度的作用。長期以來,發達國家不斷強化專利的保護。但是,即使處于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規制對產業發展也是必要的,關鍵是取得與市場機制的平衡,既不傷害市場機制,也要有利于產業發展。對發展中國家而言,發揮專利制度的作用除了依靠強化保護效力外,還取決于其他條件的滿足和相關制度的配合。專利保護要服從于一個國家及其民眾的根本需求,特別是不應當將商業利益置于公共健康和生命等人的最基本權利之上。
第二,要充分利用國際規則維護國家的正當利益。發達國家在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應當顧及發展中國家的合理權益,保留發展中國家合理發展的空間,只有這樣,才能逐步縮小雙方在知識產權保護水平上的差距,進而共同取得經濟繁榮和社會發展。強制許可是 TR IPS協定的一項重要制度,正是因為強制許可對于國際制藥巨頭的威懾力,不少國家和政府也經常以強制許可作為籌碼,迫使外國制藥廠降低藥物價格,使自己的人民受益。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雖然還沒有啟動強制許可機制的先例,但需要充分認識自身的發展地位,在創造良好的外資引進環境的基礎上,認真研究國際公約,選擇合理的方法,更好地維護本國的利益。
第三,要強化公共健康醫藥產業的政府規制。《多哈宣言》和《關于 TR IPS協定與公共健康的第六段的執行決議》使多方妥協下的強制許可成為可能,但在實際操作中依舊困難重重。隨著我國《涉及公共健康問題的專利實施強制許可辦法》的頒布,使啟動專利強制許可機制具有可操作性。在公共政策方面,政府對公共健康醫藥產業發展應當積極扶持。一旦出現公共健康危機,政府除了實施強制許可之外,有必要采取最低限度的各種直接行政規制措施。只有這樣,才能促使專利藥生產廠家提供更多、更廉價的藥品,為大量急需專利藥品而又無力購買的患者服務,促進公共健康醫藥產業健康發展。■
*作者系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通信申訴處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