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東華
后危機時代浙江外貿進出口回升勢頭強勁,而進口的高速增長和單月順差同比出現下降則反映出浙江省外貿正朝著進出口更加平衡的方向發展。但當前世界市場需求的不確定性在增大,回升的道路或有反復
浙江經濟的外向依存度很高,總體來說今年上半年浙江外貿進出口恢復明顯加快,歐洲債務危機及歐元大幅貶值對外貿進出口影響還不大。但也要看到,外貿回升主要是去年低基數上的恢復性增長和前期訂單的履行,同時人民幣升值預期和原材料價格上漲預期放大了市場需求回升的態勢。當前,世界市場需求的不確定性在增大,尤其是歐元區債務危機的爆發與蔓延,對浙江外貿進出口的平衡發展會產生諸多的不利影響。對浙江來說,回升的道路或有反復,必須對外需環境的巨大轉變做好準備。
當前對發達經濟體緩慢增長的預測,隱含著增長驅動力的巨大波動性。一是疲軟的消費表現,如果消費不能重啟,經濟難以進入自主增長的軌道。決定消費的首要因素——可支配收入的現期情況不佳,預期也不樂觀。二是隨著復蘇效應如庫存消耗和刺激效應的消減,將出現增速的后退。美國勞工部6月公布的數據顯示,5月份美國總失業率略低于上月的9.9%,但仍保持在9.7%的高位,失業率在短期內仍將居高不下。雖然歐洲和日本的失業率沒有像美國那樣急劇增長,但在今年4月份歐元區的失業率自從1998年以來首次達到了2位數,現仍保持在10%的高位上。尤其是歐元區債務危機擴散的風險,企業仍然不情愿增加雇傭,而是抱著等待經濟復蘇更多證據確認的心理,這必然對未來的經濟前景造成干擾。
從經濟學的視角來看,就業率是微觀經濟主體復蘇的最基礎指標。歐盟、美國等發達經濟體就業市場低迷意味著個人消費增長乏力,也意味著在短期內境外對我國商品的進口需求繼續減弱的趨勢不會改變。相對于浙江經濟的總量而言,外需增長的速度將很難繼續支持浙江出口的快速增長。從長期看,由于浙江的外貿出口過于依賴對歐洲、美國、日本等發達經濟體的出口,加上人民幣逐漸升值的可能性,如果全球經濟復蘇緩慢,世界市場需求的回升依靠各國刺激政策的支撐的局面不改變,出口將不大可能再成為驅動未來浙江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特別是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將在今年下半年涉及全球的可能性增大,對浙江出口的影響不可避免,許多外貿企業不敢接3個月以上的長單、大單。阿里巴巴出口訂單指數顯示,三季度出口增速可能回落10%以上,四季度下午壓力更大。
一般而言,貿易沖突會隨著失業率的上升而上升,貿易關系緊張與失業率上升共同會給世界經濟的持續增長造成更大的威脅。金融危機以來,部分國家為保護本國產業和就業,對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產品采取了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中國已經成為國際貿易摩擦和沖突的主要對象。貿易保護進一步升級,究其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希臘主權債務危機導致的“歐元危機”,無形中使美元和美元資產的避險功能意外放大。近期美元指數創下14個月來的新高,一些傳統美國國債持有國近期又開始增持美國國債,美元的“國際貨幣權力的回歸”趨勢清晰可見。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近期的貿易保護主義表現得愈加大膽和毫無顧忌。二是貿易影響接近貿易摩擦警戒線。2009年中國出口總量超越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出口大國,占全球出口份額上升至9.8%,達到了日本的歷史最高水平。預計今年中國的出口份額將進一步上升至10.6%。按國際經驗判斷,占全球出口10%左右份額屬于頂部區域,在該區域每提高一個百分點都非常困難。
貿易保護升級或這一趨勢延續,將使我國外貿出口企業面臨更為嚴峻的外部沖擊。首先,外貿企業成本大幅提高,企業盈利空間縮小。由于出口企業大多屬于中小型出口加工企業,本來就處于產業價值鏈的末端,價格轉移能力較弱,紡織服裝、輕工電子等產品市場競爭激烈,再加以反傾銷和反補貼懲罰性關稅,企業的生產經營利潤空間受到進一步擠壓。其次,貿易保護主義國家基本上是我國主要的貿易伙伴,其對我國產品的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增加了我國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難度和成本,直接導致了外貿企業通過提高出口價格來轉移成本上漲壓力的空間受到極大壓制,更容易陷入企業間的價格相互擠壓導致“授人以柄”,最終使所涉及的相關產品出口乃至行業的發展遭遇重大打擊。
歐美國家在危機和高失業率的影響下,過度透支消費模式已經出現轉變,居民個人儲蓄出現快速回升,這雖然有助于糾正全球貿易嚴重失衡格局,但也降低進口需求,同時制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出口的增長。首先,全球經濟增長仍然高度依賴于美國的消費增長。2008年,以平均匯率折算,中國、德國、印度和日本四國的私人消費總和僅相當于美國的70%。美國經濟復蘇的反復,將影響全球貿易失衡局面,影響經濟取得更平衡和可持續的增長。其次,金融危機之后,以美國為代表的借貸型過度消費模式受到沉重打擊,過度消費習慣和理念正在被迫改變。今年5月份美國居民的儲蓄率從原來的幾乎為零上升到6.9%,這從根本上降低了市場需求,這種降低對出口導向型國家的影響是相當大的。再次,全球經濟和貿易格局的新變化將推動發達國家“再工業化”,會給長期依靠制造業拉動經濟增長、工業化進程尚未完成的中國,帶來沖擊。2009年以來的17個月美國向亞洲發展中經濟體的出口增長比向發達經濟體的出口增長快了11%。美國1990年、2001年兩次經濟衰退制造業就業均較服務業晚一年復蘇,而2009年衰退之后制造業與服務業就業出現了同步復蘇的現象,其中一個重要動力就是美國出口的快速增長。歐元區經濟出口驅動型趨勢也愈加明顯,盡管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的GDP并沒有那么好,但是由于歐元的貶值,對于出口的拉動已經十分明顯。
綜合以上因素,外需增長的不確定性增加構成對浙江進出口貿易的挑戰。隨著浙江可利用的國際市場逐漸趨于飽和,以及全球經濟增長面臨減速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浙江對外貿易特別是出口增長速度可能面臨一定程度的下降。為此,需從以下幾個方面改善外貿政策促進外需增長。
——加大對外貿企業的政策扶持。一方面用好、用足、用實國家有關政策,另一方面,繼續落實出口退稅、融資支持、促進加工貿易以及貿易便利等措施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對重點出口商品的監測,分析國際市場、進出口價格變化對國內、區內市場及價格的影響,幫助出口企業解決流動資金緊缺問題和匯率風險防范問題,促進加工貿易的轉移升級。同時,采取組織技術貿易推銷小組、政府舉辦展覽、企業自行參加國內外專業展銷會等形式,不斷拓展國際市場,保持浙江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的份額。
從長期看,如果全球經濟復蘇緩慢,世界市場需求的回升依靠各國刺激政策的支撐的局面不改變,出口將不大可能再成為驅動未來浙江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繼續推進出口多元化。相比于廣東、江蘇等加工貿易發達的地區,浙江對外貿易結構中民營經濟發達、一般貿易方式占比較高的特點,使得其抗擊風險的能力相對較強,但外需變化不確定性下,需要積極實施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首先,引導企業繼續鞏固歐美日傳統市場。由于美國、歐盟、日本是世界經濟主體,代表了全球有效需求的絕大部分,將來浙江的外貿市場仍要以這些國家為主,絕對的多元化市場是很難實現,只有相對的多元化才可行。因此,對于三大傳統市場應加強市場細分和市場滲透,力求在這三個主要經濟區域之間實現相對均衡,最大可能地通過多元化來規避風險。其次,尋求開拓新的市場。市場的過度集中會造成出口商品的惡性競爭,增加貿易摩擦風險,同時會增加主要貿易國或地區的壟斷地位,增加商品供貨渠道的變動風險。因此,需要大力開拓中東、俄羅斯、拉美、非洲等新興市場,特別是與我國簽訂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和地區,使其作為浙江外貿的新引擎,并積極為企業開拓新興市場提供信息和服務,有重點地組織企業到新興市場開展商務考察、會展等活動,積極穩妥推進企業“走出去”發展。
——積極優化出口產品、產業結構,提高出口產品質量和附加值。企業不可能去改變國外市場需求疲軟的問題,但是出口退稅率的提高等外貿政策的調整,說明國家給了政策,給了機會,接下來需要的就是企業加速自身結構調整,才能解決企業發展的長遠問題。首先,浙江的出口產品主要以勞動密集型的產品為主,而這種產品受環境保護規則影響較大,中國加入WTO之后,出口到美國、日本、歐盟的產品受這些發達國家在產品的安全、環保、衛生等方面指定的標準的束縛。綠色生產是未來世界發展的大趨勢,只有在產品質量過硬的基礎上,才能開拓和占領國際市場。其次,利用國家對紡織輕工等勞動密集型產品提高出口退稅率的機會,緩解廣大中小企業在國內生產經營的成本,從而改善企業的出口贏利狀態,為整個行業的健康、穩步升級提供一個緩沖期,避免內外諸多不利因素給行業帶來毀滅性的打擊。再次,浙江出口產品結構是剛性需求比較強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這類產品在國際市場受收入或需求波動的影響相對較小。因此,政策導向上應努力保持浙江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的份額。只有保住和擴大已有市場和份額,才能保住未來長遠發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