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東風
(作者為浙江省能源研究所研究員)
全球氣候變暖已是人類社會今后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第四次評估報告,各種觀測數據已顯示:全球平均氣溫在1906年至2005年的100年間上升了0.74℃,近50年來(1956-2005)增溫速率加快;山地冰川、積雪和海冰的面積大范圍減少,全球海平面逐漸上升;自然災害和極端天氣頻繁發生,農牧業、森林、水資源和海洋帶等生態系統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科學數據表明,二氧化碳是最重要的溫室氣體。在過去的一個半世紀中,主要是化石能源燃燒致使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從工業革命之前280ppm提高到在2005年的 379ppm,增幅達35%,遠遠超出過去65萬年間的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自然范圍。如果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延續以往的增長趨勢,到本世紀末,全球平均氣溫將較工業化之前的水平提高2-6℃,地球和人類生存環境將面臨不可逆轉的危害。為了遏制這一態勢,必須將全球平均溫度的升幅控制在2℃以內,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穩定在445ppm-535ppm之間,這是許多科學家認為可避免危險的氣候變化的底線;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應在2030年前達到峰值,到2050年應降低至1990年水平以下。
根據IPCC評估報告,采取有效的減排技術和政策措施,全球溫室氣體的年減排潛力為158-310億噸CO2當量,可以抵消預計的溫室氣體排放增長,甚至將溫室氣體排放量降至當前水平以下。國際能源機構(IEA)在“2008能源技術展望”報告中指出,到2050年,現有的和正在開發的能源技術可以將溫室氣體排放降至2005年水平,它們分別是能源效率(如節能建筑、熱泵、高效電機和汽車等)、新能源(核電和氫能)和可再生能源(如風電、生物質能發電、太陽能發電、太陽能熱利用和第二代生物燃料等)、碳捕獲和封存及無碳運輸(電動汽車、氫燃料電池汽車)等低碳能源技術。
2007年我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超美國,成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第一大國。國際能源署的統計數據表明,1990年我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僅燃料燃燒的)為5.47kgCO2/美元(2000年價),2006年降至2.68kgCO2/美元,降幅達51%。盡管如此,我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6倍、美國的5.3倍、日本的11.2倍、歐盟的6.2倍,甚至是印度的1.5倍。即使到2020年,我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至2005年的45%,約為1.48kgCO2/美元(2000年價),依然是目前世界水平的2倍、美國的3倍、日本的6倍。與發達國家水平相比,我國減排難度大,將需要用較長的時間、做更多的努力去趕上或超過發達國家的水平,而提高能源效率、開發利用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是當前切實可行的技術途徑。
至2008年底,浙江能源消費總量已達15116.59噸標煤,非化石能源利用量約1219萬噸,約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8%,其中核電227億千瓦時、水電114億千瓦時、風電1.28億千瓦時、垃圾焚燒發電19.49億千瓦時,年產沼氣1.3億立方米,累計推廣太陽能熱水器800萬平方米,全省可再生能源利用量為511萬噸標煤,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3.4%。在“十一五”期間,浙江省可再生能源發展呈現良好勢頭,一批風電項目陸續建成投產,光伏產業迅速成長,秸稈發電實現零突破。今后5-10年里,應抓住機遇,積極推進核電建設,加快海上風電、沼氣發電、太陽能光伏發電等的規模化發展步伐,力爭到2020年浙江非化石能源利用量的占比將較2008年水平提高7個百分點以上。
同時,應加快浙江低碳經濟發展的戰略研究,開展溫室氣體排放的量化分析和趨勢預測,編制溫室氣態排放清單;從能源結構和二氧化碳排放的行業分布入手,評估浙江省低碳能源的發展潛力和技術水平等,為制定政策和規劃提供科學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