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海英
紀實文學《從唐山到汶川》的選材很有典型性。作家以敏銳的眼光抓住了抗震救災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支隊伍。在13萬救災的人民子弟兵中,她始終關注這個亮點,全身心地去體驗他們的生活,尋找他們的個性特征。
首要的特殊性,是這支隊伍來自唐山,曾在大地震中淬過火。這次到汶川救災的隊伍中,就有當年的救災英雄,也有地震中的遺孤。寫他們,將歷史與現實串聯起來,讓回憶在眼前的廢墟上升騰,更有故事,更有情感。
還有一個特殊性,是他們帶著野戰方艙來到災區,創造了生命奇跡。在災區,醫療隊成百上千,但可做手術的只有方艙。震后存活196個小時的礦工,在這里獲得了新生,創造了在大地震中存活時間最長的紀錄。
也許女性作家易于接近女性,善于描寫女性。方艙醫院中的巾幗英雄群,寫得尤為細膩感人。這些女軍人,或為人母,或為人妻,或為人女,大難突降,大任急至,沒有因為老人、孩子、家庭的重負而放棄責任。柔弱與頑強,美麗與磨難,幸福與艱險,凝集在她們身上,鑄就著她們的性格。
只有扎實的生活基礎,才能寫出感人細節。作品描寫一名女童勇敢地從二樓跳下,成功逃生。但那一瞬間,她失去了同學老師,快樂化為烏有,從此她不再講話。醫護人員成了心理導師,讓她戰勝驚嚇、消除恐懼。她采來一束梔子花,獻給醫護人員,并講出了心里話。作品僅選取最后的那個細節展開來寫,細膩感人。作家筆下的各種人物,大校、院長、軍醫、護士、汽車兵,以及志愿者,各自在獨特的細節上濃墨重彩地渲染,個性也就顯示得特別鮮明。
這部紀實文學詩文交融,圖文并茂。全書以詩抒情,借助詩的熱情點燃讀者心中的激情,讓作品充滿詩情畫意。穿插其間的幾十幅攝影作品,全部出自這支救災部隊的官兵之手,真實地記錄了自身的所見作為,讓人物和事件更加逼真和鮮活,加強了作品的可讀性和震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