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選慶
(國家商務部商貿服務管理司,北京市 100731)
當前我國流通領域十個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
王選慶
(國家商務部商貿服務管理司,北京市 100731)
當前內貿管理工作實踐中存在十個方面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一是流通的地位與作用問題,二是內外貿的關系問題,三是內外資的關系問題,四是大型企業與中小企業的關系問題,五是零供關系問題,六是零售企業的營銷模式問題,七是批發體系的重構問題,八是電子商務是否會孕育一場新的商業革命,九是物流的專業化與社會化問題,十是商業物流企業涉足金融問題。這十個困擾各級流通主管部門的實際問題,直接關系著流通業發展的走向,有待于進一步深入研究和破解。
流通領域;理論;實踐;問題
以下是筆者在商務部內貿管理工作實踐中感觸比較深刻的十個重大問題,這十個問題既是影響流通業發展走向、困擾各級流通主管部門的實際問題,也是有待深入研究和破解的理論問題。
這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新形勢下這個問題顯得更加突出。過去從理論上、從正面講得比較多,但在工業主導的時代,強調流通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先導地位,很難得到廣泛接受。其實際結果就是國家的投資、稅收、用地以及水電氣價格等方面的政策更多地向工業領域傾斜,流通領域得到的政策較少,流通主管部門在政府決策、規劃中沒有話語權?,F在的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發展服務業,流通的作用和地位逐步突顯出來,以制造業為中心的經濟管理和公共服務體系勢必要進行改革,在財稅制度設計、用地政策、水電氣等公共服務定價方面,為包括流通業在內的服務業的發展提供更為公平合理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環境。
其實,真正促使我們重視流通的,更多來自反面的教訓,來自多年輕視流通所帶來的嚴重后果,迫使我們不得不正視流通問題。一是農產品買難賣難,二是流通環節層層加價推動物價上漲,三是應急調控對現代流通體系的緊迫需求,四是城市功能二次改造過程中流通網點的缺失。這些都促使各級政府開始重新審視流通問題。
金融危機對我國最大的影響就是出口,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上半年,我國出口急劇下降,不僅影響到了我國的經濟增長,也影響到了我國的就業和社會穩定。我國積極采取補救措施,一個就是“出口轉內銷”,內外貿接軌,但效果并不理想。國內市場運作與國際市場有很大不同。外貿一般是長單,內貿短單居多;外貿賬期短,信用有保障,內貿賬期長,信用保障程度差;外貿渠道費用相對較少,透明度較高,內貿渠道費用較高,透明度較低;從營銷模式上看,外貿代理、代銷比例高,內貿廠家直接進店經營、聯營扣點模式比較普遍。這說明,我國內貿市場還很不規范,內外貿市場統一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后,我們要給予外資(包括國外商品)國民待遇,但實際上很多外資享受了超國民待遇。地方政府在用地、稅收、服務等多方面給予外資優于內資的待遇。流通領域這一現象也很突出。內資流通企業由于受到不公正待遇,難以與外資流通企業進行競爭。近幾年,外資零售企業加快了在國內市場開店和兼并擴張的步伐,如英國的特易購公司(Tesco)收購樂購超市,韓國的樂天集團收購時代超市,中國香港地區的華潤萬家收購江蘇蘇果、天津家世界、西安愛家、無錫永安等,法國家樂福公司(Carrefour)收購河北的寶龍倉。近年來,批發行業外部資本的進入也比較迅猛,特別是中國港澳臺地區的資本,如利和經銷集團、慎昌貿易公司、捷成公司、華佳公司等。我國很多流通企業反映,并不要求政府給予格外的關照(如優惠政策),只要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就不怕外資的競爭。沃爾瑪、家樂福等超市在日本、韓國之所以進去后又退出,就是因為那里的本土企業具有天然的優勢。只要政策公平,本土企業完全可以與外資抗爭。
這個問題在流通領域更具有現實性。流通領域資本有機構成低,進入和退出的門檻不高,天然適合中小企業的成長,而且發展中小企業也有利于促進就業。但是要提高流通效率、與外資競爭和“走出去”,又需要一批實力較強的大型流通企業。不過,大型流通企業與中小流通企業在產業鏈的關聯上不像制造企業那么緊密,相互之間競爭與替代關系明顯。因此,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非常重要。這也是一個兩難的問題。
零售企業憑借渠道優勢,對供貨商在價格、賬期、送貨條件、渠道費用等方面提出了苛刻的條件,通過擠壓后者的贏利空間、占用后者的資金來牟利,損害了供應商的合法利益,導致零供關系緊張。事實上,零供雙方彼此失去信任和缺乏協調,不僅會弱化供應鏈各個環節之間的信息傳遞,最終影響整體的贏利和應變能力,從長遠來看對零售商也是有害無益。規范零供關系,對于流通業健康穩定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為降低經營風險,目前零售企業普遍采取引廠進店、聯營扣點的營銷模式,自營率大幅度降低,百貨店一般只有5%~10%。零售商實際上成為了商業物業經營者、“二房東”。而且這種經營模式還在繼續向購物中心、超市擴展。我們對日本、韓國進行過考察,這種現象也非常普遍。這一模式弱化了零售商的市場營銷功能,導致專業“賣手”缺失。盡管從某種程度上講,“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但這種模式很難維持長久。
改革開放初期,根據“多種經濟成分、多種經營方式、多條流通渠道、少環節”的方針對批發體系進行改革,傳統一、二、三級批發體系被打破,按照放開、搞活和興建批發市場的思路,形成了今天多種形式、多個業態、多樣主體的批發模式,如工廠自銷、批發市場、大型零售企業通過物流配送中心對連鎖門店開展批發業務、“現購自運”倉儲式商店、物流企業開展批發業務,等等,專業化批發企業的發展空間被大大壓縮。這一格局對于搞活流通、促進市場繁榮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經營模式粗放、批發市場過多過濫、大的專業批發企業缺失、假冒偽劣猖獗等問題也很突出。這種以批發市場為主的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批發模式,其生命力還有多久,是否能夠支撐流通方式轉變和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呢?
截至2010年6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4.2億人,互聯網普及率提高到31.8%。2009年,我國電子商務交易額約為3.8萬億元,增長了21.7%,其中網絡購物交易額達到2586億元,增長了105.8%,約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2%。應用電子商務的中小企業數量比重約為13%,2010年7月網絡購物用戶已經達到1.4億人。預計2015年網民規模將達到7億~8億人,互聯網普及率將達到60%,網絡購物交易額將達到2萬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7%,網絡購物用戶將達到5億人?;ヂ摼W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電子商務打破了傳統的商業模式,這是不是一場商業革命,甚至會引發產業革命呢?電子商務的發展是否標志著以大規模、標準化、流水線為特征的現代工業文明已經日薄西山,開始走向小規模、柔性化、定制化的后工業化(或信息化)文明了呢?為適應現代工業要求而構建的這套商業體系是否需要推倒重建呢?政府管理也面臨巨大挑戰。事實上,電子商務的發展已經對傳統商業造成了巨大沖擊。2010年初,由中國出版協會、中國圖書發行協會、新華書店協會聯合制定的第一個行規行約《圖書公平交易規則》發布,規定新書不得低于8.5折出售,其實就是對網上書城的抵制,但收效甚微。還有些網民在實體店看好商品后,再到網上購買,影響了實體店的生意。
2009年3月,國務院發布《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業界深受鼓舞,物流成為炙手可熱的行業。物流業受到空前重視,這既是業界多年努力的結果,也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以電子商務為例,十年前物流被認為是阻礙電子商務發展的三座大山之一(另外兩座是信用和支付),近十年來電子商務與物流互相促進、共同發展,僅淘寶網一家,2009年一年就給物流公司帶來了68億元的收入。可以說,沒有電子商務和網絡購物,就沒有今天蓬勃發展的快遞物流業。但是,我國物流業總體水平還比較低,第三方物流起步較晚,經驗還非常欠缺,設施簡單,功能單一,管理效率偏低,基本上還是簡單的“運輸+儲存”業務模式,無法滿足商業企業現代化、精細化的物流服務要求。這是導致目前我國第三方物流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商業企業自營物流仍然是目前的主導模式甚至有進一步加強的趨勢。根據中國倉儲協會的調查,2000~2005年,商業企業的物流執行主體發生了重大變化,供貨方物流急劇減少,從2000年的76.5%下降到2005年的5%左右。自營物流比重從17.6%上升到78%左右,第三方物流從5.9%增加到17%。目前,大型零售連鎖企業自建配送中心的現象非常普遍,已經成為其核心業務與核心競爭力。前面提到十年前制約電子商務發展的“三座大山”是信用、支付和物流,那么十年后制約電子商務發展的新“三座大山”是什么呢?根據網購業界的預測,是制度、物流和數據,物流仍然是拖后腿的。全球企業間(B2B)電子商務的著名品牌阿里巴巴集團宣布被迫涉足物流業,主要就是因為現有的物流公司滿足不了集團對物流服務的要求。因此,今后我國物流業發展的方向還是社會化與企業自營共同發展,最根本的還是要提高物流運作的專業化、規?;?、現代化水平。
商業物流企業涉足金融或類金融業務是近年來流通領域出現的新現象。物流企業與金融機構合作,以貨物或倉單作為抵押,支持金融機構向中小客戶融資,有效地解決了中小客戶融資難的問題。阿里巴巴集團也開展了向中小企業融資的業務。還有商業物流企業通過延長賬期,打時間差,利用客戶的資金開展投資等業務。商業領域以中小企業為主,融資難、擔保難的問題由來已久。上述嘗試是對以國有企業和大型企業為服務主體的現有銀行、金融體系的抗爭。當然,這種模式也存在一定的規范和風險問題,如普爾斯馬特、東道物流事件就令人警醒。商業物流企業涉足金融或類金融業務,是我們不能回避的重大問題,給我們的流通理論研究提出了重大課題,也對現有流通和金融管理體系提出了挑戰。
*本文系作者于2010年10月17日在第四屆中國北京流通現代化論壇暨搞活流通、擴大內需、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高層峰會上的演講。
The Ten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roblems with China's Circulation
WANG Xuan-qing
(Department of Commercial Services Administration,Ministry of Commerc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Beijing100731,China)
At present,there are ten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roblems with domestic trade management,namely the problems of the position and the role of circulation,the relation between domestic and foreign trade,the relation between domestic and foreign capital,the relation between large enterprises and SMEs,the relation between retailing and supply,the marketing pattern of retailing enterprises,the restructuring of wholesale system,the existence of new commercial revolution as the result of E-commerce,logistic specification and socialization,and the related financial problems of the commerce and logistics enterprises.These ten problems that the circulation management departments in different levels are worrying about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circulation industry.How to deepen research on these problems and how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are what we should spent more effort on.
the field of circulation;theory;practice;problem
F252
A
1007-8266(2010)11-0028-03
王選慶(1964-),男,天津市人,國家商務部商貿服務管理司副司長,主要研究方向為流通經濟。
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