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回,沒完沒了的召回。豐田已因剎車系統、油門踏板和腳墊問題在全球范圍召回了850多萬輛,超過其去年的全球總銷量,而且召回的范圍還在擴大。如果說2009年全球汽車業最令人震驚的新聞是“百年老店”通用汽車公司宣布破產,那么2010年新年伊始無疑是全球汽車老大豐田汽車公司因“天量”召回而在全世界掀起波瀾。
作為全球一流的標桿企業,豐田的汽車銷量從2005年至2009年的5年間幾乎增加了50%,并在2008年超越通用成為全球最大汽車企業。特別是豐田汽車在美國市場上獲得的成功,成了幾乎不可動搖的神話。然而,對規模的迷戀終把原本監管嚴格的質量控制體系撕開了缺口,其在日本本土順風順水的“精益管理模式”在快速擴張到全球后遭遇失控,最小成本和最優產品之間的平衡被打破了!豐田公司總裁豐田章男坦陳:“該公司在快速崛起至巔峰的過程中迷失了方向和輕重緩急意識”。
市場對豐田事件的反應是殘酷的,1月份,在車市復蘇的背景下,豐田在美國銷量同比下降了15.8%;在中國,豐田系汽車銷量環比下滑了16.28%,前10大熱銷車型中豐田車的身影也首次黯然消失。自1月21日以來,豐田股價累計下跌22%,市值縮水超過300億美元。不僅如此,一波清晰可見的訴訟潮已涌來。
豐田召回事件對引領全球數十年的“日本制造”品牌信譽是沉重的打擊。豐田的質量豐碑彈指間灰飛煙滅,倒下的不是豐田汽車,而是全球化商業模式。全球化生產的顯著特征就是制造外包和供應鏈拓展,這種基于比較優勢的生產模式雖然降低了成本,但弱化了企業對產品質量的控制力。“每個外加工的零件都有合理誤差范圍,當它們被置入一個龐雜的汽車系統中后,單個零件的誤差不斷被放大,發生問題的可能性也隨之放大”。這正是全球研發設計、全球采購、全球制造、全球銷售的大規模制造體系遭遇的瓶頸和極限,豐田召回事件也許僅僅是一個開始。
有人說,有關豐田的話題似乎已由商業博弈轉為政治博弈,但我更愿意相信是豐田汽車內在品質的問題。“如果就此以‘陰謀論’解讀,則是一種避重就輕的托詞,美國起勁地打壓日本汽車,正是因為日本汽車自身出了問題,美國只是選擇了爆發的時機而已,頂多是‘陽謀’”。正如有專家所言,瘋狂擴張成就了豐田的全球第一,海外工廠的迅猛推進導致質量問題;成本控制帶來了豐盈利潤,也帶來了“偷工減料”的風險;全球采購降低了成本,而一旦出現質量問題,連鎖反應將是致命的。正是這連鎖反應,把豐田“駛到懸崖邊上”。
走下“神壇”的豐田,何時重新崛起,備受世人關注,它帶來的啟示更是令眾多謀求發展者深思。由于巨大的成本優勢,中國制造的全球市場份額不斷上升,已超過日本、德國當年經濟崛起時在全球市場份額的高峰值。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2月2日發表《中國經濟調查報告》(2010)指出,中國在未來5到7年內將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品制造國。然而,“中國制造”的產品要贏得全球聲譽,要學習的東西還有很多。在以“世界工廠”身份走向世界時,中國企業更應回避“大企業病”對“中國制造”的傷害,牢記“前車之鑒”,在技術創新上、質量控制上尋找到推動“中國制造”成長的國際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