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滿芬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闭n堂教學不完全按照教師的教學預設走,學生總能發揮其學習的主體作用,所以課堂上總會有些意想不到的生成。教師如果能敏銳地把握這些生成,往往會帶來課堂教學的精彩。我在上《爸爸的花兒落了》時就有意外的課堂生成。
《爸爸的花兒落了》是林海音小說《城南舊事》中的最后一部分,記錄了作者成長的足跡,感人至深。文章長,涉及內容多,進行本文的教學設計時,我以品味語言淡雅、體驗父愛情深、感悟成長真諦作為文章的重難點。我用詩化的語言把同學們帶入文本,整堂課下來,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從學生精彩的發言中,我知道前面的引導、品味和探究是到位的、成功的,一切水到渠成。我也為教學的圓滿而暗自高興。
教學就在愉快的合作討論與交流表達中進行著?!皩W貴有疑”,在最后的教學環節中,我問學生是否還有疑慮,從大家的神情中可以看出對文章已有一定的理解把握。可當我的余光掃過教室的右角落時,發現一位平時少語的男生欲言又止。我立即叫了他,他不好意思地站起來,望了望大家,露出靦腆的神色。我隨即鼓勵道:沒關系,“疑義相與析”嘛,有什么問題盡管提出來讓大家討論一下。他清了清嗓子說道:“英子到東交民巷寄錢出來以后,看到花圃中種滿的蒲公英,她高興地想:闖過來了,快回家去,告訴爸爸,并且要他明天在花池里也種滿蒲公英。這當中的‘蒲公英’有什么特殊含義嗎?”此刻我分明看到這位學生眼睛里因為這一問題而散發的光彩。接著他的同桌也發問了:“為什么英子那一刻會想到要讓爸爸也種上‘蒲公英’?”我不禁一愣:對啊,蒲公英,看似輕描淡寫的一筆,是否別有含義?離下課時間還不到十分鐘了,怎么辦呢?還是讓大家討論?如果大家討論再展開,會不會浪費時間?但憑我多年的教學經驗,心中又告誡自己:這個“火花”來之不易,不能輕易放過、否決它。放過它,可能會喪失一次絕佳的教學機遇;否決它,更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既然已經出現了,不如乘機引導,說不定會有意外的收獲。
于是,我讓全體同學帶著問題再仔細研讀課文內容,適時點撥、引導學生,接近尾聲的課堂卻出現了罕見的高潮。下面是學生的討論呈現(我有適當歸納):
生1:在英子成功寄出錢之前,心里是那樣的惴惴不安,她不知道自己能否完成任務,這對于一個孩子來說并非一件易事!而她按照爸爸的吩咐,果真順利地完成任務!成功的喜悅必將給她帶來好心情。而這時的英子看到了蒲公英,感覺當然特別美,因為這是她成功后的第一道風景,猶如她的吉祥物,那是她經歷成功的標志!就很自然地想到要讓愛花的爸爸也種上一些。
這個學生說得頭頭是道,教室里立即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我也深情地說道:“這份美好的回憶當然要珍藏了,看來,這個蒲公英含義豐富啊。”
生2:“花”在文中起著貫穿全文的作用,“蒲公英”便是這一根線索的組成部分。
一石激起千層浪,大家頓時來了靈感,紛紛站起來發表自己的見解:
生3:爸爸是個愛花的人,每天下班回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澆花,鄰居的話也道出了爸爸喜歡花,所以養了一堆女兒。從爸爸對花的悉心照料,我們似乎就看到了他對女兒的呵護備至。由此觀之,女兒在爸爸的關懷下已開始乖巧、懂事了。
生4:蒲公英的出現標志著英子已經能為家里出力了。
生5:那朵戴在英子胸前的夾竹桃花伴隨英子上臺領畢業證書,也伴隨她告別童年、伴隨她勇于面對生活——她已不再是小孩子。爸爸的夾竹桃花落了,正是她成長的標志。
我順勢小結道:“由此看來,雖然這只是輕輕一筆,卻含義豐富。本文原題叫‘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顯然成長是本文的主題,花是為主題服務的,英子的成長足跡就是通過花來體現的。我們不難發現,在英子由一個不懂事的小女孩變成為一個遇事鎮定的小大人的整個過程中,過渡是那樣的自然,因為每一次關鍵的成長都有‘花’作為標志。全文就是借用‘花’來清晰地引出一段段回憶的,這,正是英子成長的足跡?!?/p>
獨到的見解,精彩的表達,真摯的情感……大家都沉浸在其中,連下課的鈴聲都被淹沒了。平心而論,這真是太出乎我的意料了,曾被我認為是一群“木訥”的學生今天居然激情橫溢、靈光閃現,我被學生震驚了。
這是為什么呢?課下我思緒翻涌。記得陶行知說過,“教師要培養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這節課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由討論,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而形成的一堂超出原先設計的課堂。課堂上學生們一個個精彩的發言出乎我的意料,讓我驚喜不已,我看到了學生潛能的如花綻放,看到了學生思維的激情點燃。
我豁然明白:以往課堂上,往往對學生放心不下,仍是我講得多,很多地方沒有放開讓學生自己主動去學習,學生的思維也沒完全打開。學生學習的方式也很單一,盡管也有自主探究方式的運用,但學生仍以回答問題為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基本上沒落到實處,學生也就成了“接受器”,學生的“死笨笨”不就是這種“填鴨式”、“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所造成的嗎?
那么,如何才能讓課堂煥發出學生的青春活力,如何才能閃現學生的智慧光芒?我想,首先應該關注疑問之處。教師要善于啟發學生去發現學習中的疑問,不放過一切可疑之處,敢于質疑。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教師在教學中要嘗試要求學生“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師)和對學生“三歡迎”(歡迎上課隨時質疑、歡迎發表與教材不同的意見、歡迎提出與老師不同的觀點),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通過對疑問的討論研究,最終獲得提高,“有疑者卻要無疑,此則方是長進”。由此,我想到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首先在備課時應該充分熟悉教材,挖掘教材,對文本資料應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不照搬教參,不迷信權威,對所謂的“定論”也不要人云亦云。如果我們停留在前人的觀點上裹足不前,不敢懷疑,不敢超越,學習還有什么意義?
其次,在課堂上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師要更多地關注“你是怎么理解的”、“說說你的理由”、“談談你的看法”等等,在這樣的情境中,教師就自然地提高了學生質疑能力的發展,激發了學生敢于表達不同見解的勇氣,從而使學生的生活體驗、獨特感受在文本閱讀中得到進一步的升華。
可見,成功的一堂語文課必須充分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激發學生的質疑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只有這樣,才能點燃學生的靈感火花,使其閃現出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