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茂源
目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中的公共基礎課程主要由政治、語文、外語、美育、體育、數學和計算機應用基礎等課程組成。它們是學習一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必要基礎,是現代社會中學習和掌握職業技能的必備文化。高等職業院校開設的公共基礎課主要有以下功能:
(一)為學習專業知識和形成職業技能打好基礎。
(二)培養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公共基礎課可以為學生接受繼續教育、轉換職業、適應科技發展提供必要的基礎。高職教育只是終身學習的一個環節,所以必須為學生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和終身學習預留出一定的發展空間。
(三)培養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拓寬學生的視野,發展學生智力、個性和特長,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和綜合素質。
(四)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高尚的審美情趣。
(五)培養學生堅定正確的政治信念。
(六)培養學生健康的體魄和正確的健康理念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指出“高等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使受教育者成為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指出“實施職業教育必須貫徹國家教育方針,對受教育者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傳授職業知識,培養職業技能,進行職業指導,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質。”
由此可見,高職院校培養的是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具有職業道德和職業能力人才,而公共基礎課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培養人的職業道德,提升人的素質和能力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提出的人才規格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結合發展道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千百萬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 該文件提出的培養目標是“要針對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的特點,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性,教育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提高學習能力,學會交流溝通和團隊協作,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一個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應該同時具備高素質和高技能,能夠終身學習,應該具有團隊協作精神,應該具有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是一個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對照公共基礎課的功能,我們可以發現發展和培養前面提到的五種能力離不開公共基礎課功能的發揮。
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和特色,2009年7月,在北京會議中心舉行的 “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講座”上,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張學堯認為:近年來高等職業教育所取得的最大成績就是探索出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新路。他把這條新路總結為“1221”模式。對于第一個“2”,他的解釋是: 第一個“2”指的是兩個人才培養系統:一個是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系統,另一個系統是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基礎知識系統。
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需要兩個人才培養系統來完成,不管是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系統,還是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基礎知識的系統,都離不開公共基礎課的培養,尤其是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更是離不開公共基礎課功能的發揮。
素質主要指在先天生理基礎上,經過后天的社會實踐鍛煉所形成的基本穩定的生理特點、心理特點、思想行為方式和各種潛能的總稱,包括思想政治素質、道德素質、業務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心素質、審美素質等。素質是能力形成的前提,素質是以人的稟賦為基礎在環境作用下高度內化的心理品質,并在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外化為個體的行為表現。職業素質是職業能力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其核心是職業心理要求的人格化、職業態度的持久化、職業道德的具象化[1]。
只有充分發揮公共基礎課的功能,才能很好提升素質,培養能力。
高職院校的學生應該有五種能力: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2]。
1.學習能力需要公共基礎課。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于1986年就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也可以說是教育的四大目標,即:Learning?to?know(學會求知);Learning?to?do(學會做事);Learning?to?cooperate(學會合作);Learning?to?be(學會生存與發展)。下面主要談一談對于學會求知的理解,以及學會求知對培養學習能力的指導意義。
學會求知(Learning to know),“知”在這里不只是指“知識”,而且是指廣義上的“認識”,這種認識的對象包括人類自身及其主觀世界,也包括自然、社會的外部世界。“求知”則是一個只有起點而無終點、在實踐和認識的無限往復中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過程。
學會求知就是“學會學習”本身,即學會掌握認識(即“知”)的工具,掌握終身不斷學習的工具(包括演繹、歸納、分析、組織知識的工具),學會收集信息、處理信息、選擇信息、管理信息,同時學會掌握應用知識于有意義的實踐的手段。
因為現在學習的很多書本知識,有一部分將在未來迅速變化的社會中逐步過時,而將來迫切需要的很多知識又無法在今天預見,更不可能在有限的正規學校教育中完全學到。因此,“授之以魚,不如教之以漁”,學會求知的方法遠勝于求得知識本身。
學會求知,要有強烈的學習動機,有探求未知的熱情,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有科學的人文精神,掌握舉一反三的科學方法。總之,學會求知就是要使自己成為“終生的科學之友”。
學會求知,要注重通過普通教育打下寬厚堅實的“通才”基礎。
學習求知,必須有學習能力。一個人的學習能力涉及到得不僅是智商,還涉及到情感、意志、態度以及上面提到的學習的工具、實踐的手段、“通才”的基礎等等,而這些方面培育和提高都離不開公共基礎課功能的發揮。
2.實踐能力需要公共基礎課。實踐能力是包括一切實踐活動中所需的能力(觀察能力、搜集信息的能力、表達能力、交往能力、動手能力、實驗能力等等),決不僅僅是動手能力或操作能力[3]。各種實踐能力彼此之間也不是完全孤立的,而是有一定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如,動手能力不強,社會交往能力不強,必然會影響到職業活動中的實踐能力的發展;反之,職業活動中的實踐能力不強,也會影響到其他實踐能力的發展。可見,實踐能力的結構是一個綜合體,而且每個子塊之間又是緊密相關的。顯而易見,公共基礎課功能和實踐能力的提高和培養關系密切。
3.創造能力需要公共基礎課。創造能力的前提是創新能力。創新能力高的人不一定就有成就,而真正的創造者,不但具有高度的創新能力,而且還要有良好的心理品質。良好的心理品質是創新能力的動力,只有在良好的心理狀態下,創新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和發揮。良好的心理品質主要指情感、興趣、意志和性格方面的積極特征。公共基礎課為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發揮著持久的作用。
4.就業能力需要公共基礎課。就業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按照國際勞工組織的定義,就業能力是指個體獲得和保持工作及在工作中進步及應對工作中出現的變化的能力。關于就業能力的結構因素,美國勞工部給出的描述是:分配時間、分配經費、制定預算、制定目標和確定重點目標的能力,確定并獲得數據以及處理并保存數據的能力,參與小組活動并與成員交流的能力,了解并操縱組織系統和技術系統的能力,選擇技術并在工作中運用技術的能力[4]。張麗華提出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由五個維度組成:思維能力、社會適應能力、自主能力、社會實踐能力和應聘能力[5]。唐燕兒在其研究中將就業能力分解為32項的人才素質、能力,歸納為9個相對獨立的因素:組織表達能力、性格特征、獨立自主能力、思想品德、身心健康、經營能力、專業基礎知識、科研創新能力、實際工作能力[6]。鄭曉明認為,就業能力就是指大學生在校期間通過知識的學習和綜合素質的開發而獲得的能夠實現就業理想、滿足社會需求、在生活中實現自身價值的本領,包括學習能力、思想能力、實踐能力、應聘能力和適應能力[7]。對于大學生就業能力內涵的上述討論基本上可以歸結為三個方面,即職業獲取能力、職業勝任能力和組織環境適應能力。我們可以發現要提高職業獲取能力和組織環境適應能力,甚至包括職業勝任能力,都離不開公共基礎課的培養。
5.創業能力需要公共基礎課。創業能力包括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創業能力應該與專業技能弱相關,創業是否成功,更多是取決一個情商,而不是智商。專業能力是創業的前提,主要體現為職業崗位必備的從業能力、接受理解新技術的能力等。方法能力是創業的基礎,它是指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所需要的工作方法,主要體現為信息的接受和處理能力、捕捉市場機遇的能力、分析與決策的能力、聯想遷移和創造能力、確定企業布局的能力、發現和使用人才的能力、理財能力、控制和調節能力等。社會能力是創業的核心能力,指的是創業過程中所需要的行為能力,主要體現為人際交往能力、談判能力、企業形象策劃能力、合作能力、自我約束能力、適應變化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等[8]。通過對創業能力結構的分析,我們可以肯定的說,公共基礎課的功能與創業能力的各個要素緊密相關。
高職培養的是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應該具有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通過對素質與公共基礎課、以上五種能力與公共基礎課關系的分析,我們可以的得出結論,不管是提升素質還是培養能力都離不開公共基礎課,公共基礎課在高職人才培養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可忽視的作用。
[1]許遠.職業教育與培訓課程開發中的“職業素質”內涵探討[J].職業技術教育,2008(28):53,54.
[2]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Z].教高[2006]16 號.
[3]劉三朵.論實踐能力的內涵與結構[J].教育評論.2004(9):43,44.
[4]BEAETTA M..Personnelselection:look toward the future-remembering the past [J].AnnualReview of Psychology,2000(2):101-109.
[5]張麗華.高等學校生就業能力結構及發展特點的實驗研究[J].航海育研究,2005(1):52.
[6]唐燕兒.企業所需人才類型及能力素質調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1996(5):66.
[7]鄭曉明.就業能力論[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2(5):91,92.
[8]鄒淑愛.高職學生創業能力培養的探索[J].中國成人教育,2009(15):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