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鵬
(河南省許昌市中心醫院骨二科,河南許昌 461000)
脊髓型頸椎?。–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是以頸椎椎間盤退變為基礎,相鄰椎體后緣骨贅形成導致脊髓受壓和(或)該節段的脊髓血供損害而導致的脊髓功能障礙。頸椎前路減壓植骨融合鈦板內固定是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的有效手段[1]。我院2007年10月~2009年2月采用頸椎前路減壓植骨鈦板內固定手術治療43例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取得較好效果,現總結報道如下:
本組脊髓型頸椎病患者43例,其中,男26例,女17例;年齡37~75歲,平均50.5歲;病程3個月~9年,平均3年?;颊吲R床癥狀表現為頸部疼痛、酸脹不適,上肢及手指麻木無力,活動不便,存在胸腹束帶感,步態不穩、有踩棉花感,大小便障礙;主要體征為肢體存在不同程度感覺障礙、肌力減弱、肌張力增加、腱反射亢進、踝陣攣陽性、Babinski征陽性和Hoffmann征陽性。
所有患者術前均行X 線、CT掃描以及MRI檢查,均符合脊髓型頸椎病診斷標準[2]。常規頸椎正側位、過伸過屈側位片,X線片主要表現為頸椎生理曲度減小或消失,椎間隙狹窄及椎體邊緣骨贅增生等非特異性征象;CT掃描發現椎間盤突出以及頸椎骨贅形成;MRI檢查示頸椎間盤變性向后突出及骨贅形成并壓迫脊髓。
患者取仰臥位,肩部墊軟枕,采用頸前氣管插管全麻或頸叢神經阻滯麻醉。常規消毒鋪巾,保持頸部置于后伸15°~20°,行頸前右側斜切口或橫切口,切開皮膚、皮下組織以及頸闊肌,分離血管神經、筋膜,充分暴露病變椎體以及椎間盤前方,C形臂X線機定位,透視下確定病變椎間隙以及上下椎體,然后進行充分減壓,切勿傷及兩側椎動脈、脊髓以及神經根。對于單節段椎間盤突出者,切除椎間盤以及相鄰軟骨終板,用咬骨鉗咬除致壓物,并用弧形刮匙沿椎骨后壁刮除增生骨贅,兩側抵達椎體間鉤椎關節,以使脊髓和神經根充分減壓。對相鄰多節段椎間盤突出者行椎體開槽式擴大減壓術,先切除突出椎間盤,然后對相應椎體上縱形開槽減壓,抵達椎體后縱韌帶,若后縱韌帶增生或骨化則予以切除。取合適大小的自體髂骨塊植入減壓后的開槽區內,選擇相應長度帶鎖純鈦板固定開槽減壓區上下椎體以及植骨塊,于鈦板上下兩端對角螺孔內依次鉆孔、攻絲,各旋入1枚固定螺釘,頭端螺釘向上和向內分別傾斜15°和12°,其他螺釘于鈦板上僅向內傾斜12°。C型臂X線機透視證實鈦板系統安放準確滿意后,再分別擰入另外2枚螺釘,攻絲時使用軟組織保護套以防止攻入過深。根據情況可向鈦板中央的螺釘孔擰入1枚固定螺釘,使鈦板與植骨塊之間固定。切口內置橡皮引流管1根,逐層縫合傷口。術后常規監護,應用脫水劑、激素以及抗生素治療5~7 d;佩戴頸圍3個月,指導患者功能鍛煉及床邊活動。術后第3、6個月攝頸椎正側位片定期復查。
優:四肢運動功能恢復正常或接近正常,自我感覺無明顯異常,排便功能正常,可參加輕勞動且生活可自理;良:四肢運動功能和生活質量明顯改善,自我感覺較好,偶爾肢體無力,易疲勞,生活可自理;可:運動功能受限制,手指無力,下肢常打軟腿跌倒,僅能借助手杖行動,生活尚可自理;差:步態不穩,雙手無力握物,不能作精細動作,常需臥床[3]。有效=優+良+可。
本組43例患者于術后3~4個月椎間植骨均達骨性融合,融合率為100%。隨訪3~12個月,平均8個月,全部患者植骨未出現椎間高度的再丟失,頸椎生理曲度恢復良好,無植骨塊松動移位、斷板、斷釘和滑脫現象發生。43例患者中,優18 例(41.86%),良 20 例(46.51%),可 3 例(6.98%),差 2 例(4.65%),總有效率為95.35%。
CSM是由于椎間盤和椎體后緣以及韌帶組織退變增生,椎節松動與不穩形成韌帶-椎間盤間隙及局部創傷性反應,甚至出血,進而激化、骨化或鈣化,最終形成骨刺,導致頸椎椎管容量減少,從而壓迫脊髓、血管,表現出相應的臨床癥狀。CSM有進行性發展的特點,一經明確診斷,通過正規的保守治療半年無效者應考慮行手術治療。有文獻指出,CSM以頸髓前方受壓為主,頸前路減壓、植骨融合被認為是治療該病最有效的方法[4]。2個或2個以上間隙同時突出時,在行開槽減壓后,植骨塊穩定性較差,植骨塊缺乏可靠的穩定性,容易導致植骨塊不愈合且易脫落,并可導致嚴重的并發癥。近年來,隨著頸前路內固定術的不斷問世和改進,在行頸前路減壓、植骨的同時,行前路鈦板內固定手術已成為治療CSM的新方法。
CSM手術指征如下[3]:①經臨床及影像學檢查證實,急性進行性頸脊髓受壓癥狀明顯;②診斷明確,病程較長,癥狀持續加重者;③頸脊髓受壓癥狀雖為輕、中度,但經1~2個療程保守治療無改善者。
由于鈦板材料在強度、生物相容性以及影像學中的優點,所以得到廣泛關注和應用[4]。鈦板通過鎖定螺釘鎖定椎體固定螺釘,使鈦板螺釘成為一個整體,這樣能吸收更大張力,頸屈曲和伸展時鈦板螺釘分別起支撐和張力帶的作用,具有更好的內在穩定性,提高了植骨融合率,防止了植骨塊向前滑脫,避免了相關并發癥的發生[5]。另外,穩定鈦板的錨定螺釘不需穿透椎體后皮質,避免了損傷脊髓的危險。本組患者椎間植骨融合率為100%,無一例出現假關節形成。隨訪期間全部患者植骨未出現椎間高度的再丟失,頸椎生理曲度恢復良好,無植骨塊松動移位、斷板、斷釘和滑脫現象發生。
綜上所述,在滿足手術適應證的前提下,頸椎前路減壓植骨融合鈦板內固定術治療CSM具有穩定性好、安全可靠、椎間植骨融合快、植骨融合率高、并發癥少、住院時間短等優點,值得臨床廣泛推廣應用[6]。
[1]袁文.頸椎病的手術治療及其存在的問題[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4,14(3):133-135.
[2]賈連順.頸椎病的診斷學基礎[J].脊柱外科雜志,2004,2(4):187-189.
[3]賈連順,袁文,倪斌,等.頸椎病外科治療選擇及遠期療效評價[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2,10(13):1260-1262.
[4]潘之清.實用脊柱病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384.
[5]陳雄生,賈連順,曹師鋒,等.頸椎前路的手術并發癥[J].中華骨科雜志,2003,23(11):644-649.
[6]王松剛,張佐倫,蔣振,等.松頸椎前路術再手術相關問題的探討[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5,13(9):656-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