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倩
近年來,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轟轟烈烈的開展,使得“普通教育有高考,職業教育有技能大賽”的局面逐漸形成。高考是普通教育的指揮棒,也就意味著技能大賽將成為職業教育的指揮棒。作為職業院校展示和交流的平臺,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是檢閱和評價職業教育與職業院校辦學成果的一種手段,也是職業院校辦學的一個方向標。但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在一定程度上已成為部分職業教育主管部門以及職校校長的負擔,這顯然已違背了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舉辦的初衷。那么我們不禁要產生這樣的疑問: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舉辦的初衷是什么?技能大賽是如何背離初衷的?職業院校應如何理性地看待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目前,國內學者主要集中于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的功能、價值與作用研究,而對這三個問題的研究極少或只涉及其中一個方面,本文嘗試探索與回答這三個問題。
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具有職業技能的人才,學生技能水平是實施職業教育的重要目標,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標志。職業技能大賽作為我國高素質勞動者和高水平技能型人才培養選拔以及培養和提高學生技能的一個重要方式和途徑,是國家大力推動職業教育發展的具體落實。國家政府部門與各地區對其相當重視,紛紛頒布相關政策保障其實施。因上海市和江蘇省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有突出表現,且兩地的職業教育也較為發達,故本文以上海市、江蘇省及國家的相關政策規定為基礎,探析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的有關政策規定。
2004年上海市為推進中等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培養知識型技能人才,印發了《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上海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關于實施上海市“星光計劃”通知》。《通知》決定舉辦“星光計劃”上海市第一屆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職業技能比賽,并規定從2004年起,職業技能大賽每兩年舉辦一次。“星光計劃”在國內為首創,比賽項目的內容、證書與職業資格考核要求接軌,對獲獎學生發給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為學生就業創造條件,同時也作為報考高等院校學生的加分獎勵。[1]
2005年,為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決定》強調,職業教育要加快技能型人才特別是高素質技能專門人才的培養,要提高生產服務一線技能人才特別是高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和收入,要定期開展職業技能競賽,對優勝者給予表彰獎勵。這是國家有關職業技能大賽的最早的政策規定。在這一精神指導下,國家和各地區積極開展職業院校技能大賽。
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方針,進一步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切實加強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展示職業院校學生積極向上、奮發進取的精神風采和熟練的職業技能,檢閱職業教育辦學成果,按照《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關于要“定期開展全國性的職業技能競賽活動”的要求,2008年教育部、天津市人民政府等11個部門聯合在天津舉辦了第一屆中、高職院校共同參與的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自此以后,天津每年舉辦一次中、高職院校共同參與的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
2008年江蘇省教育廳為進一步深化職業教育改革,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著力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印發了《關于在全省職業學校建立和完善技能大賽制度的意見》(蘇教職[2008]40號),就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制度化、規范化建設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提出實現技能競賽由階段性工作向常態性工作轉變,由少數師生參與向全體師生參與轉變的工作思路,要求建立“人人參賽、逐級競賽”的機制,做到“校校有比賽、層層有選拔”,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職業教育有技能大賽”的新局面。[2]
根據黨的十七大關于“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戰略部署,為全面提高國民素質,2010年國務院頒布了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在《綱要》有關職業教育的章節中明確指出要開展職業技能競賽。
2010年3月31日,教育部印發了《關于舉辦2010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的通知》,對大賽的比賽時間、舉辦單位、比賽項目、各項目的比賽內容、比賽方式以及選手要求作了具體規定和說明。《通知》還指出了此次技能大賽的目的是“充分展示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豐碩成果,集中展現職業院校師生的風采”,“促進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的產教結合,更好地為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3]
從這些政策中可以看出,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作為激發學生對技能的熱情、提高學生的技能水平、為社會培養所需的高素質技能專門人才的一種途徑和方式,其實施對象除上海市是面向中等職業院校全部在校生以外,其他的省市及國家級的技能大賽多是面向中、高等職業院校全部在校生。但無論上海市還是其他,實施對象都是“全部”的在校生。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的實質是一種評價。通過為職業院校師生提供展示風采的舞臺,側重學生現場操作技能的考察,檢閱職業院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并對其作出評價,促進職業院校辦學模式、教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推動職業教育不斷提高質量。
在國家及地方政策的推動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在各地區迅速推開。但隨之也遇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這些問題已經給技能大賽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影響,使得技能大賽在某些方面違背了其舉辦初衷。
有報道指出個別地方的職業教育主管部門為在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拿獎以彰顯自己的業績,強硬地給職業院校下指標、定任務,于是,職校校長不得不將全部教學資源用于職業技能大賽的準備,教師和選手也將全部的精力投入到緊張的集訓中去:職業院校花費大量資金購買比賽設備,職業院校的優秀教師放棄正常的教學活動,參加職業技能大賽的選手放棄正常的學習。將所有可用資源投入到幾個參賽選手的培訓上,這樣的學校取得好成績那是必然的。但是這些成績背后,眾多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必然影響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造成教學資源的極大浪費。職業院校在參與技能大賽的過程中存在“重結果,輕過程”的傾向,這與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重在參與、重在學習、重在提高”的原則相背離。
“普通教育有高考,職業教育有技能大賽”,這是將人才的選撥和評價辟為了兩條并行的軌道,但是技能大賽的實施對象卻遠少于高考:高考由當初的面向應屆高中畢業生,現在擴大為面向全體中國公民;而技能大賽目前還只是面向部分職業院校的部分在校生。只有4000余名中高職在校生參加了在天津舉辦的2010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當然,有學者認為一個因素是不可忽視的: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是采用“逐級競賽”機制的,先是經過職校初選,再到省市預賽,最后到全國大賽,經過層層選撥,最后能到天津參加比賽的是其中的佼佼者。但是,據不完全統計,2010年參加各級比賽的中等職業學校學生400多萬人次,只占在校生總數的20%以上。各級職業院校技能大賽20%的學生參與率與“技能大賽要覆蓋到每一個學生”這一初衷存在差距,其學生的參與率還是遠遠不夠的。
有報道指出,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的比賽題目中,比操作技能的多,比相關能力的少;比技術內容的多,比思想文化的少。同時,職業院校若在技能大賽中取得優異成績,會增強對生源的吸引力,所以,參與技能大賽的職業院校為了拿獎,將大部分的時間用于鍛煉選手的操作技能,忽視了選手專業理論的學習和人文素質的提高。過度強調學生操作技能的培養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規定的“實施職業教育必須貫徹國家教育方針,對受教育者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傳授職業知識,培養職業技能,進行職業指導,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質”這一理念存在著偏差。再者,當今社會,技術的更新速度加快,可能學生還沒畢業,社會已不需要其在校習得的操作技能了。學生在職業院校習得的操作技能難以接受時間的檢驗。
教育部職成司黃堯司長指出,通過舉辦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把具有中國特色的“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經驗和做法加以制度化和規范化。作為企業行業深入參與職業教育發展的一個很好平臺,技能大賽是由相關企業和行業統一命題,命題的基本依據是相應崗位的職業標準,這種技能考核的方式回歸了職業教育的本位。但是,采用統一的評價標準限制了學生個性和特色的體現,難以真實反映部分學生的技能水平。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使用的比賽設備是由企業行業贊助的最新設備,這使得技能大賽密切跟蹤了行業企業的生產實際,但是卻為參與技能大賽的職業院校制造了一個難題:每年技能大賽所采用的設備都不一樣,學校今年為參與比賽花費巨資采買了實訓設備,可是到明年競賽時就不能再用了,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
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本身以及職業院校參與技能大賽時出現的這些問題,要求職業院校應理性地看待技能大賽。職業院校在參與技能大賽的過程中應正確認識以及處理下列幾對關系:
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作為職業教育領域的一大盛事,其實質是一種評價,屬于教育評價的范疇。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袁振國在 《當代教育學》一書中認為教育評價的主要功能包括診斷教育情況、改進教育效果、區分教育水準、激勵教育熱情和引導教育改進。因此,職業院校在參與技能大賽時,要將技能大賽當作一面鏡子,通過技能大賽透視職業教育與職業院校存在的問題,并加以改進。另外,教育評價只是職業教育的一個環節,并非全部。因此,職業院校參與技能大賽時,要合理定位技能大賽在學校工作中的地位,處理好參賽選手的集訓和學校日常教育活動之間的關系,合理地分配教學資源,以避免出現某些報道認為的 “以賽代考”、“以賽代學”,防止職業教育走向另一種“應試教育”。
能有幸參與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的學生占全部職校生的比例不高,能到天津參加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的學生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有學者指出,如果技能大賽培養的只是幾個技能能手而不是全體學生素質的提高,那就是技能大賽的失敗。因此,技能大賽在關注這些優秀學生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對大多數普通學生的培育。這就要求參與技能大賽的職業院校要正確處理好關注個體與面向全體的矛盾。為此,職業院校要將技能大賽與學生的技能考試結合起來,通過公正、公平的技能考試,既擴大了技能大賽的學生參與率,也使職業院校為技能大賽選撥了優秀的參賽選手。這樣,既有利于職業院校整體素質的提高,也對提高技能大賽的水平有所幫助。技能大賽應成為職校生成長成才的重要平臺和重要經歷。
《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職業教育要為提高勞動者素質特別是職業能力服務。而在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意見》中,強調職業能力是“綜合職業能力”。著名職教專家趙志群博士將“綜合職業能力”定義為 “一個人在現在社會中生存生活,從事職業活動和實現全面發展的主觀條件,包括職業知識和技能,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信息接受和處理能力,經管能力、社會交往能力,不斷學習的能力”。可以看出,這種認識的定位在兼顧企業需要的基礎上,強調人的全面素質發展。[5]趙志群還認為對職業能力的不同理解,勢必影響我們對職業教育人才目標的定位。職業院校應強調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正如學者們所說的職業教育在改革“黑板上種田”這一傾向的時候,也要注意防止“單純技術化”的傾向。
“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是我國職業教育的辦學方針;服務于企業行業的發展需要,是職業教育的辦學宗旨;依靠行業企業辦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是職業教育發展的方向。為此,職業教育應建立為用戶服務的理念,為企業發展擔負起應盡的職責,培養符合企業需要的人才。同時,作為校企合作中的另一主體——企業行業也應認識到參與職業教育發展是提升企業形象、儲備人才資源、提升企業未來競爭力的核心所在。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作為推進校企合作的平臺,校企合作不僅是大賽中的合作,也應包括大賽前與后的合作。因此,職業教育要轉變辦學模式,鼓勵企業參與到職業院校的辦學中來,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技術指導、實訓設備等。
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作為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助推器之一,在一定程度上為職業教育作出了貢獻。職業院校在承認職業技能大賽的價值、功能和作用的同時,應避免夸大職業技能大賽作用的傾向,職業技能大賽不是職業教育的全部,也不是職業院校存在的最主要目的,應理性看待及參與職業院校技能大賽。
[1]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上海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關于實施上海市“星光計劃”的通知(滬教委職成[2004]22號).http://www.shmec.gov.cn/attach/xxgk/825.doc.
[2]江蘇省教育廳關于在全省職業學校建立和完善技能大賽制度的意見(蘇教職[2008]40號).http://www.cvae.com.cn/.
[3]教育部關于舉辦2010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的通知教職成函 [2010]2號.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53/info1270779973036153.htm.
[4]潘光.技能大賽要賽出綜合能力[N].中國教育報,2008-8-14(002).
[5]趙志群.對職業能力的再認識[J].職教論壇,2008,(3).
[6]彭年敏.對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熱的辯證思考[J].職業教育研究,2010,(4).
[7]袁振國.當代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