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今日報》2月20日文章,原題:當美國和中國交惡時…… 近3個月來,美中關系每況愈下。但愿兩國之間存在的問題能被成熟地駕馭,不使這些分歧影響到其他地區。如果美中關系惡化,影響的不僅僅是這兩個大國,也會殃及亞洲(乃至整個世界)其他國家。亞洲有一句老話:水牛打架,草地遭殃。這說明,小國將不得不接受遭踐踏的命運。
過去10年來,就經濟影響力和貿易及人員流動而言,中國與東南亞的距離已大大接近了。當今年東盟-中國自由貿易協議生效時,官員們為一個擁有18億人口的世界最大市場的誕生而歡呼。
中國也是慷慨解囊。比如在柬埔寨,宏偉的國會大廈就是用來自中國的資金修建的。中國游客的購買力也是另一個利好消息。不過,東盟也看到了潛在不利之處。比如泰國農民的一些產品已輸給了來自中國的進口貨。
從更廣泛的角度講,一項對20國的民意調查顯示,許多人視中國為負面影響。比如在菲律賓,現在有超過半數的人持這種看法。而這是在中國與東盟加深接觸、北京努力在亞洲和全世界加大文化和媒體共識的背景下發生的。
相比之下,對美國的看法似乎偏向正面。美國也通過舉行與東盟首屆峰會主動示好,并開始重新關注一些國家(包括印尼和湄公河次區域)。
中美都對東盟感興趣,這對地區國家無疑是好事。但如果兩國都試圖劃分各自勢力范圍,問題就會接踵而至。為避免這種情形,東盟必須團結一致,制定出與這兩個大國交往的共同政策。
這絕非易事,因為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的不同利益。但在一些關鍵點上可達成共識。在諸如達賴喇嘛和臺灣問題上,東盟基本上已有一致政策。甚至佛教國家泰國自1993年以來就未接待過達賴。東盟-中國自由貿易協議則代表著另一個共識。
沒錯,中國是在不斷發展,且今后有望繼續。但這些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與東盟產業和企業的競爭。另一方面,美國確實受到經濟危機的重創,但它在許多領域仍遙遙領先。
因此,亞洲國家有一萬個理由不要在中美之間做選擇。我們應擁抱“和”,尋求途徑與兩國接觸。如果說東南亞是兩頭水牛之間的草地,那么我們必須營造足夠的空間,讓它們相安無事地吃草。▲(作者西蒙·泰,邱峰譯)
環球時報2010-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