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特約記者 秦 楓 本報駐英國特約記者 紀雙城
劉謙再度走上春晚舞臺,給觀眾們帶來一片驚嘆的同時,也催生了虎年頭一個熱門娛樂話題——魔術“打假”。這原本是個似是而非的話題,魔術原本是假的,為何還要“打”?作家韓寒認為,今年春晚上的劉謙是帶著一幫“托”在“糊弄”全國觀眾,這些“托”包括主持人、現場嘉賓甚至包括電視攝像師。“這樣的表演非魔術而是小品。”持這樣觀點的人并非少數,網民們在越來越了解魔術的同時也在質疑,魔術是否可以不擇手段。
雖然到18世紀魔術師這個職業才誕生,不過自古以來各路巫婆、神漢以及街頭藝人們早就在各種場合表演魔術了。魔術的英文(Magic)源自有上千年歷史的拉丁語詞Magi,原意是能夠夜觀天象、操縱命運的異教徒,可見魔術最重要的“品質”就是要讓人覺得不可思議。魔術大師漢寧·納爾姆斯對魔術的定義是“通過純自然手段來娛樂觀眾的,創造出看似不可思議或者超自然的現象的一種表演藝術”。由此可見,魔術歸根結底是一種表演藝術,魔術師的神奇之處在于我們作為觀眾,明知道看到的一定是假的,但魔術師卻能夠通過各種手段讓我們難辨真偽,大到自由女神像,小到一枚硬幣或是一套撲克牌,都可以是魔術師施展才華的對象。
既然是表演,魔術師在表演過程中用“托”也是常有的。大衛·科普菲爾的空中飛人魔術舉世聞名,他自己飛不夠過癮,還叫上了一位女觀眾跟他一起飛,效仿《超人》電影中超人和露易絲一起飛翔的場景。該魔術的專利擁有者約翰·高韓事后解釋說,在魔術中采用了兩根僅有1毫米細的鋼絲,但是每根都可以承受100公斤的重量,大衛和那個“女觀眾”每人的臀部都吊了一根,“飛翔”沒有問題。可見“托”在魔術當中是相當重要的一環。
魔術發展到了今天,光電技術的運用更加普遍,甚至有了專門的電視魔術,因此攝像師也難免成了“托”。 在英國,魔術師達倫·布朗和中國的劉謙一樣紅。他通過電視特技“猜中”彩票大獎的魔術一度飽受爭議,但其受歡迎程度絲毫不減。去年的9月11日,布朗在近300萬電視觀眾的注視下準確地預測出了英國彩票大獎號碼。英國的電視專家在對魔術視頻進行反復研究之后,作出了迄今為止最合理的解釋。專家稱,在直播進行時,電視臺采用了高科技的“畫面分割”技術。整個電視畫面被分割成為左右兩部分,畫面左邊是放有6個乒乓球的白色架子,畫面右邊是用于直播的電視機。當布朗從畫面左邊走到右邊、并站在電視機前看直播的搖獎節目畫面時,左邊白色乒乓球架子的畫面立即被一幅虛假的靜止畫面取代,工作人員趁機在大獎結果出爐后立即將數字寫在白球上。“做完手腳”之后,左邊的靜止畫面立即被直播畫面取代,令布朗可以從容不迫地走到白色乒乓球架子前翻開小球。
魔術不是舶來品,但在中國內地走紅卻是近幾年的事。觀眾們急劇膨脹的好奇心無可厚非,但深究劉謙的表演用了多少“托”意義并不大,魔術師在自我創新的情況下讓觀眾感受到了神奇,這還不夠嗎?▲
環球時報2010-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