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偉
2009年12月,美國前總統卡特在亞特蘭大為中美建交30周年圖片展剪彩時表示,中美關系不僅現在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今后50年和100年可能都是。
中美關系最近出現了坎坷。與以往不同,過去中國對美國的“反華行徑”多有道義上的指責和政治上的批評,這次突然提到了要以“市場行為懲罰美國”。有學者提出要把不遵守中國法律的美國公司從中國趕出去,要制裁美國參與對臺軍售的企業,更有很多網民提出中國應考慮拋售美國國債。看到中國精英咄咄逼人的態勢,一位多年關注中國和東亞事務的專欄作家菲利普·博林在《紐約時報》撰文,說中美如果真打市場仗,中國不一定能贏。他在題為“誰更需要誰”的時評中寫到,“誰都不希望打貿易仗,但是,如果真打貿易仗,美國遠比一個半現代化的、并依賴國外市場和技術與投資的中國占有更為有利的地位。”
博林的話說得難聽,但是并非沒有道理。中國經濟的起飛得益于國際市場和經濟秩序。中央黨校前副校長鄭必堅早在2005年就指出,“經濟全球化成全了中國的和平崛起,因此,中國共產黨無意于挑戰現存國際秩序,更不主張用暴烈的手段去打破它、顛覆它。”中國過去30年的經濟起飛主要依賴的是外資的引進、國外市場的暢通和接受國外經商和技術創新的方式。美國作為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之一和投資國之一為中國的經濟增長立下了汗馬功勞。2009年中美貿易總額在3000億,中國攥有的美國國債和其他債券近1萬億,中美之間每天人員往來超過5000人次。可以想象,中美沖突升級,肯定是兩敗俱傷,但中國可能會受到更大創傷。而且,說來說去最終傷害的都是老百姓的利益。美國經濟低迷可以改變一個政黨在國會的多數席位,但不會引發劇烈的社會動亂,而中國由于發展階段不同,經濟增長一旦因沖突受阻,有可能引發的國內后果會比美國更險峻。
當然,中國與美國的競爭不僅僅是在經濟市場,也涉及政治市場。經濟與政治總是關聯的。中國是這樣,美國在奧巴馬就職后中美關系一度出現新氣象,人權和達賴暫時被束之高閣。但華盛頓的新外交態勢很快就受到一些人的責難,一是中國對美國的示好并沒有足夠的“回報”;二是共和黨人開始拿中國說事,攻擊奧巴馬對中國軟弱無能。此外,中國經濟比較順暢的復蘇,美國失業率的居高不下,媒體關于中國崛起的連篇累牘的報道,中國對美國金融和氣候政策的嚴厲批評都引起了美方的反感。而為了以防在今年的中期選舉中在兩院丟失更多的席位,民主黨必須全面調整自己的政策,對華政策自然也在其中。
此外,美國的政府和企業領導人多少有些天真地認為,與中國的市場交往和交融最終可以導致中國出現他們希望的變革,讓兩個國家不僅實現經濟的一體化,也實現在政治多元化下的價值一體化。對這樣的前景,中國并不認同。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在經濟市場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盡管在中國人自己看來“政治市場”的變化也是日新月異,但中國人有中國人自己的政治體制改革進程時間表,先改什么后改什么,中國人按照自己的實踐經驗在摸索。在這一方面,中國人是很難按照美國人的要求去做的。
對美國人來說,中國的改革還不夠快,還不能承認中國是“民主國家”。雖然美國的經濟危機由多種因素造成,包括華爾街的貪欲和政府管理的松懈,但是拿一個政治制度與自己不同、在很多方面還有欠缺的中國說事更簡單、直白和有效。中美關系要走得穩,雙方未來恐怕都需要考慮到對方對此的感受。
總而言之,中美關系無論怎么看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系,雙方誰也離不開誰,打經濟仗 對世界來說就是一場災難。華盛頓和北京的領導人要管理好這一關系首先不能讓雙方的共同經濟市場受到沖擊。其次,了解對方的政治市場,調整心理預期,改進自己的機制和運作,可以更好地保護雙邊經濟市場的順暢和雙邊關系的穩定。
“市場”可以改變一切。如同卡特總統所說,30年里,中國變了,美國變了,世界也變了。今后50年到100年,只要中美不斷改善“市場”機制,中美就會是和平與繁榮的,世界就會是和平與穩定的。▲ (作者是美國卡特中心中國項目主任。)
環球時報2010-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