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振余

在英國大選中,克萊格一辯成名,人氣飆升,其支持率一度攀升到72%,堪與丘吉爾相媲美。
克萊格,一個陌生而又熟悉的名字。陌生是因為在大選之前他僅是一個從政不足10年的政壇菜鳥而已;熟悉,那是因為他在英國的大選中“一鳴驚人”,讓前任英國首相布朗及保守黨首領卡梅倫都黯然失色。這就是克萊格,英國大選中沖出的一匹黑馬。他享有“英國的奧巴馬”、“新時期的丘吉爾”等種種桂冠于一身,更以一股強勁的“克萊格旋風”給英國的傳統政治當頭一棒。
克萊爾何以一鳴驚人?
英國破天荒式的電視辯論,令自民黨黨魁克萊格“一辯成名”。
克萊格曾經是《金融時報》和BBC記者,精通英、法、德、荷蘭和西班牙5種語言。媒體出身的他,通過嫻熟的技巧和媒體進行溝通互動,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力。他顛覆了英國紳士的古板印象,以輕松、誠實、自信、善言的形象一炮打響,取得了“令人瞠目”的勝利。一場電視辯論,造就了克萊格這匹“黑馬”。本以為是布朗和卡梅倫兩個傳統政治勢力的激情論戰,最終卻演化成了“千年老三”自民黨領袖克萊格韻味十足的個人秀。于是,在大選中上演了一出英國版的“三國演義”。
克萊格不愧是出色的政治營銷家。他將自己的政治理念淋漓盡致地展現在選民面前。他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他抓住了英國選民的“心”。克萊格抓住英國選民已經厭倦了兩黨輪流坐莊的傳統政治心理,適時推出了自己的“新選擇”政治理念。在第一輪以內政為主題的電視辯論中,曝光率遠低于英國政壇雙雄的克萊格首先發言。他平靜的話語,卻深深地撞擊著眾多選民的心靈,因為他說出了人們的心聲。“我認為事情本不應該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這樣:今晚有兩位領袖要讓你們做出決定,在他們兩個人之中選擇一位。但我要讓你們明白,其實還可以有其他的選擇。”克萊爾提出的“第三個選擇”足夠簡單,卻令人印象深刻。在最后的主旨發言中,他更是表現出了對于傳統兩黨“踢皮球”式輪流執政的不屑一顧。克萊格一句“聽你們說得越多,我越覺得你們倆沒啥區別”,讓人耳目一新。“他們不斷做出承諾,又不斷拋棄承諾,請大家用直覺投票,做一個不同的選擇吧!”正是這股新的希望和力量打破了英國沉悶的傳統政治格局,揭開了英國政治新的一頁。
克萊格在電視辯論中如魚得水般的自由,將自己的年輕、自信、輕松、坦誠等無可挑剔地展現在熒屏之上,更深深地印刻在了數以百萬計的選民心中。他對聚光燈效應的利用已達到了令人因羨生怒的程度。
在大選前“婚前跟不超過30個女人上床”的雷人八卦新聞,不但沒有給他在政治上抹黑,反而讓公眾見識到了他的誠實。更重要的是,他在電視辯論中運用肢體語言的水平可謂是達到了極致,巧妙得足以令傳媒與政治觀察家拍手叫好。克萊格在辯論中注重與觀眾交流,并能夠清楚的記得所有向他提問觀眾的名字。布朗曾試圖以此方式來博得選民的好感,卻弄巧成拙,最終只順利地說出了一個人的名字。但克萊格舉手投足間展現出來“哥們”般的親切,完全顛覆了傳統英國紳士的古板形象。第一輪辯論后,克萊格便“一鳴驚人”,人氣飆升,其支持率一度攀升到72%,堪與丘吉爾相媲美。他將自己真情的流露與政治理念營銷融合得渾然天成。這些足以讓990萬的電視觀眾感到溫暖,更讓這匹“黑馬”笑到了最后。
面對有長期執政經驗并有強大工會支持的工黨和財力雄厚的保守黨,克萊格采取了揚長避短的對抗策略,通過自己的機智反應,最終取得了論辯的勝利。
經過第一場辯論,克萊格“一辯成名”。在第二場電視辯論中,卡梅倫口若懸河、開始發飆,布朗強調實質、不失幽默。兩者都極力維護自我形象,同時力克“克萊格效應”。但克萊格依然保持輕松而又自信的狀態,面對布朗和卡梅倫的雙重夾擊,給出了強有力的回應。
克萊格把工黨形象地諷刺為“僵尸政府”,認為工黨政府只會絞盡腦汁地保住自己的飯碗,根本不會顧及頹廢的經濟和底層民眾的死活。針對保守黨,克萊格重點抨擊其經濟綱領,同時注意突出自己施政方面與另外兩黨的不同與求新之處。克萊格并指出如果出現“無多數黨議會”,自己將竭力同其他黨派合作,并諷刺工黨和保守黨宣稱“無多數黨議會”可能有損經濟是個“荒謬的故事”。
當然,我們不能忽視的是,自民黨并非一夜成名,它一直是英國政壇上一支重要的力量。自民黨的前身是自由黨,它提倡自由貿易和自由政治,曾是英
國歷史上的第一大黨。它在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初和保守黨輪流執政。克萊格在自民黨內
有極高的黨內支持度,更贏得了黨內元老們的信任,這也為他在政治上的迅速成長鋪平了道路。
克萊格巧妙地借助對手的力量來實現自己的突圍并取得了主動權,其政治策略的運用技巧可見一斑。
首場電視辯論,工黨布朗與保守黨卡梅倫集中火力向對方猛攻,反而使不被看好的自民黨黨魁克萊格爆冷突圍。這正驗證了那句話: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這次大選是在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一次英國大選。布朗曾被形容為挽救全球危機最有貢獻的人。把卡梅倫和克萊格的論證幽默比喻為“我家兩個洗澡的男孩在吵嘴”,引起了全場觀眾的兩次笑聲,但這些卻不足以照亮工黨及其灰色的政績。高昂的財政斥資、嚴峻的就業形勢及乏力的國民經濟,足以預告著這個執政長達13年的政黨執政之路的終止。卡梅倫本想抓住目前英國經濟疲憊和民眾的“厭舊”心理,仿效美國總統奧巴馬高舉“改革”大旗,以拉攏民心。但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克萊格更乘勝追擊,適時拉攏年輕選民,“我要對年輕人說,這是他們作出改變的機會,這將是希望的信息”,最終“變革的光環”卻被克萊格竊取了。克萊格巧妙地借助對手的力量來實現自己的突圍并取得了主動權,其政治策略的運用技巧可見一斑。
《獨立報》說,“克萊格成熟了”。在電視辯論中,克萊格是最大的贏家。一部分原因是他在場,更大的原因是他在那里并不是可有可無的陪襯。三輪辯論之后,自民黨將工黨甩在身后,穩坐第二把交椅。“圈外人”不但可以入場,更可以創造神話。
隨后的大選也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在大選中,保守黨在議會選舉中贏得306個席位,工黨獲得 258個,自民黨取得57個。三大政黨,無一在選舉中獲得多數席位,必須聯合其他政黨執政。這是英國實施君主立憲幾百年來的頭一遭。由于英國大選采取“勝者通吃”的小選舉區制,自民黨雖然沒有獲得議會中的多數席位,但是克萊格成了當之無愧的“造王者”。英國的政治要看克萊格如何出牌了,5月6日大選之后,克萊格的選擇決定了工黨和保守黨兩黨的將來,誰能與自民黨結合,誰就能執政。最后,克萊格還是選擇了卡梅倫,與保守黨組成了新一屆政府。
兩個43歲的政治人物化敵為友,終止了工黨長達13年的統治。克萊格成了唐寧街的二號人物,自民黨也擺脫了長期在野的宿命。選舉制度是阻止兩黨合作的重要瓶頸,保守黨對此已經做出讓步,同意就選舉制度進行全民公投,并且立法規定本屆政府的任期為5年。克萊格曾告訴英國人:“我不能夠告訴你前進中的每一步,但是我們的方向是執政。”他將利用這幾年參政的穩定時期推行政治改革,為日后的獨挑大梁鋪路。